张厚明 张文会
20世纪70年代,国际石油危机导致全球原料和燃料价格上涨,重化工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也基本饱和。在此背景下,日本遭受经济增速下滑、产业衰退等重创。日本政府开始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和工业空间布局,推出一系列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重点打造沿海工业带,引导产业结构向新兴产业转移,推动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如今日本已成为全球各国以政策引导工业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优化的典范,其政策经验对我国当前促进工业合理布局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日本是四面环海、土地狭小的岛国,其地理特征决定了应率先发展沿海地区。日本工业高度发达,其工业发展呈现技术密集型和集约节能特征,主要工业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日本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的东京湾、骏河湾、伊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的狭长地带,基本形成带状工业区。工业带长达1000多公里,共16个县,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3.9%,占全国工业产值的75.0%,占全国国民收入的65.3%。其中,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产值之和占工业产值的80.0%。日本基于其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禀赋、对外经济贸易中较强势地位等条件,搭建起以沿海工业带为主的工业布局。
日本已形成京滨、阪神、中京三大工业区,以及北九州、濑户内海等具备优势产业的工业带。从京滨工业区来看,工业布局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以装配型机械工业和直接消费品工业为主;二是大型工厂布局在工业区边缘,小型工厂布局在工业区内部,小工厂为大工厂提供零配件。从阪神工业区来看,形成钢铁、造船、石油化工为主的综合工业区,北部工业区依托充足的水源,建成纺织、染料工业区,东部工业区主要是机械工业,西部工业区是化学工业。从中京工业区来看,以汽车、造船和钢铁等产业为主,轻纺工业也占有重要地位。
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提出“贸易立国”发展战略,鼓励产业发展重心由传统的煤炭、钢铁、电力为主的重化工业向新兴产业转移。到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日本经济和产业衰退。日本政府开始制定引进新产业、振兴产煤地的相关政策措施,探索新环境下适应日本发展的新产业作为接续替代产业。2000年以后,日本电气机械、运输设备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比重分别达到26.2%和12.5%;化工、金属及其制品行业占比均达到8.0%。进入21世纪,日本形成了以机械设备为主的产业机构。当前日本将半导体产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半导体新材料领域发展优势非常明显,截至目前,在14种半导体重要材料方面,日本均占有一半甚至更多的份额,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材料出口国,特别是在硅晶圆领域占有绝对优势。
日本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并非简单延伸原有产业链,而是将调整衰退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循序渐进实施转型。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政府制定了产煤地振兴的相关法律措施,淘汰和转移部分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化工业,妥善处理和安置失业人员,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和资源再利用。政府设立了产煤地振兴事业团,由该事业团出资、融资开发建设工业园区,通过对园区土地赋予减免税、长期贷款等支持措施,吸引一批投资者到产煤地建立工厂,以新产业振兴产煤地,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如九州原本是一个以煤炭、钢铁、造船和化工为主的重化工业城市,随着资源日益枯竭,日本政府根据九州市富足的人力资源、优质的空气和水资源、便捷的航空区位优势,制定了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与引导性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引进集成电路的生产和组装工业,推动集成电路产业的顺利发展。基于国内外发展环境,九州市依托本地优势,适时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新兴替代产业,如汽车、半导体等新兴产业,避免产业同质化发展,成功实现了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
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基于沿海工业带较好的经济基础、雄厚的科研力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便捷的海运条件,重点在沿海地区建设现代化工厂,主要涉及钢铁、造船、汽车、机械、石油冶炼和石油化工等行业。当时日本沿海工业带的原燃料主要依靠进口,在港口进行制造加工后,再将产品销往国内外。60年代,日本政府先后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建设新产业城市促进法》,并发布一系列振兴国内特定地区工业发展的法案,推动日本工业企业和技术人才向太平洋沿海工业带转移,为打造沿海产业集群奠定基础。
为优化港口布局,日本政府于1951年颁发了首部关于港口和海湾建设、改进、管理和运作的基本法律,即《港湾法》。根据港口功能划分为商港区、工业港区、特殊物资港区、连接铁路的港区、渔港区、危险品港区、燃料港区和旅游区等,推动沿海工业区布局更加合理有序。日本政府注重将临港产业选择与港口建设密切配合,保障临港产业的规模结构与港口泊位相辅相成,如针对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重点建设大规模散货码头,针对机械、汽车等产品大规模引入集装箱实施搬运操作业务等。
日本推行“技术立国”战略,注重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阶段,鼓励日本本土企业与国际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共同研发核心技术。1961-1974年,日本从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共引入汽车生产技术488项,在借鉴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新,建立起较完善的产业技术体系。二是技术和体制创新阶段,针对特定机械、电子产品等制定长期规划,形成以半导体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日本家用电器行业研发投入中,有48%是用于对引进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三是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制造业领域的技术水平已达到全球领先。80年代,日本积极开拓工业机器人、生物工程和新能源技术等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日本经济的重要支柱。从21世纪开始,日本成为全球第一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和出口国。机器人在线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日本机器人市场订单量连续6年增长,2018年订单量约为613亿元人民币,生产量约为581亿元人民币。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陆续制定出台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废弃物处理法》和《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等法律法规,通过构建一套完整的、涵盖公众、企业及立法所构成的三位一体模式,刺激绿色经济的发展。具体到工业领域,鼓励建立“生态工业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如日本以建设循环型社会为目标,在发挥地区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生态工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多年发展,九州成为日本第一个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实践的城市,并将自身定位为“亚洲国际资源循环和环境工业基地城市”。
借鉴日本各个工业区差异化发展经验,我国应鼓励区域间工业错位发展,形成区域间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工业布局。从当前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才和技术资源丰富,新兴产业发展具备一定基础,重点是加快发展高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推进低端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发展基础,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重点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努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东北老工业基地应着力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步伐,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以此释放国有经济发展潜力,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
加强区域产业协作、促进区域工业协调发展是日本推进工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建议我国积极推动区域间人才和要素的自由流动,消除区域间阻碍要素流动和产业合作的壁垒。以提升辐射能力为主,推动区域间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和企业联合重组,对于不同级别和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实施大规模兼并重组,打造规模大、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强的一体化、专业化企业集团。鼓励各地区基于自身资源优势和经济基础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市场竞争在区域内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提升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水平,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日本工业企业和人才过度聚集在沿海地区,导致出现大城市“过密”、小城市“过疏”等问题,针对该问题,日本政府将工业布局和国土的整治开发相结合,重点开发小城市,抑制“过密地区”开发,通过长期探索实践推动工业布局趋向合理。针对我国目前区域工业发展存在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国土开发相关规划,循序渐进的整治和开发利用大城市为核心的辐射圈,振兴中小城市工业经济,培育地方尖端产业和技术,缩小城市间工业发展差距,实现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的协调与均衡发展。
日本在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工业合理布局过程中,非常重视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使其成为日本经济的重要支柱。未来,我国需加快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和结构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如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新兴产业,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同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在工业领域内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形成和壮大先进制造业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