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
当前,“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与经济互融联动产生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的支撑作用愈加明显。山东临沂市沂水县位于鲁中南地区、沂蒙山腹地,历史文化悠久,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红嫂”的故乡、沂蒙精神发祥地之一。近年来,沂水县不断推进文化领域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契合全县特点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强县战略,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县域文化软实力,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人才为先、环境为重,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新机制,壮大文化新业态、打造文化新品牌,文化产业实力得到快速提升,竞争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沂水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保持了逐年增长的良好势头。2020年沂水县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6.9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3.9%,“十三五”期间沂水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7%,文化企业利润占比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比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
沂水县立足县域文化优势和资源素材,坚持围绕中心、服务群众的思路,系统性、整体性开展文艺创作,作品丰富多彩,精品不断。如沂水县以殡葬改革的探索历程和实践成果为主题,创作排演的殡葬改革方言话剧《樱桃崮下》荣获第九届临沂市“沂蒙文艺奖”戏剧类二等奖。“125”工程、“第一书记”“两城同建”“结亲连心”“红领书记”“扫黑除恶”等一大批文学艺术作品,深受广大群众欢迎。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重大成果。“高桥手绣”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沂水桑皮纸制作技艺”“沂蒙小棉袄制作技艺”“沂水丰糕制作技艺”3项非遗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沂蒙布鞋制作技艺”等 22项非遗项目入选市级非遗名录。
沂水县目前主要从事电影、电视剧、纪录片、专题片、宣传片拍摄与制作的影视文化传媒、传播公司有20余家,业务涉及文艺演出、文化活动企划、各类文化主题展览等项目,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如十集大型纪录片《永恒的记忆》、四集纪录片《清曜四韵》、纪录电影《旷野之歌》等先后获得“第40届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奖”“北京第四届联合高校电影节最佳剧情片奖”等奖项20多个。
沂水县在深入实施“建设全景沂水·发展全域旅游”战略基础上,持续推动“旅游+”和“老少红”战略,加快精品旅游建设步伐,拓展旅游与文化、农业、体育等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全县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以旅游文化服务业为龙头、以文化休闲娱乐和服务业为辅翼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通过构建以地域古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以红色文化教育和地域民俗文化为内涵的近代文化、以自然生态休闲文化为载体的休闲文化三大文化产品体系,打造了龙岗旅游、亲情沂蒙、山水沂蒙旅游三个集团为龙头的旅游经济。同时,依托自身资源,引入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节会经济模式,成功举办了“泉庄网络桃花节”“夏蔚网络樱桃节”“庆祝中国旅游日暨旅游商品云营销擂台赛活动”“天上王城冰雪节”“彩虹小镇啤酒节”“雪山风情街极光节”“沙沟丰收节”等,受到广大市民和网友们的喜爱和关注,进一步丰富了文化产品的特色和内涵,增强了沂水全域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同时,坚持市场化运作,引入成功的营销策划,顺利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20年全县接待游客774.7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9.5亿元,基本恢复到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3。目前,全县5A级景区1家,4A级以上景区5家、3A级景区16家;省级旅游强乡镇7个;院东头镇四门洞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工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快速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主要支撑。目前,沂水县工业文化企业主要分布在地毯挂毯编制和电子配件、首饰加工、纸制品、游乐设备、体育文具制造及包装印刷七大行业小类。其中,地毯挂毯织造和钻石首饰加工行业为临沂市独有,2020年一家钻石首饰公司进出口总额高达3.6亿元,占全县进出口总额的3.7%;还有一家纸业公司是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FSC认证企业,主要生产高档书写纸、双胶纸、学生防近视纸,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2020年实现销售产值、销售收入均过亿元。沂水县包装印刷行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已有近40年的历史。2020年全县各类印刷企业共计121家,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3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111家,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7家,营业收入逐年增长,拉动1万余人就业。
沂水县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产业的潜力挖掘空间巨大。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开发、提升核心层发展空间,逐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核心层区域。当前,文化消费需求与文化消费硬件之间仍有不协调的问题。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大众文化消费场所,无论是场馆建设还是服务模式尚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抑制了文化消费,文化事业辐射文化产业的作用不明显,限制了文化产业多维度的发展。非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不足。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既可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又可加大传统工艺的发展振兴。虽然目前沂水县纳入四级非遗名录的有300余个,但未能很好地探索出一条用非遗助力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子,规模效应未形成,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后续力量。文艺演出业、影视制作业、出版发行业等文化产品的传播、制作仍停留在传统技术技艺基础上,“有数量、缺质量”,在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方面不足,导致文化产品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因此,有必要拓展文化产业深度融合,通过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大力开发夜间经济,拓展消费空间,延长旅游产业链条。
截至2020年底,沂水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文化产业相关领域企业数占3.9%,利润总额占5.4%,营业收入占4.1%;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中,文化产业相关领域企业数占1.5%,利润总额占2.7%,营业收入占1.1%,各项占比均较低。另外,除个别龙头企业外,文化企业存在规模小、集中度不高的问题。目前,沂水县文化企业中无市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在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科技创新方面较弱,缺少核心竞争力。同时产品的市场知名度不高,经济附加值偏低,竞争能力后劲不足,转型升级顾虑重重,很多文化企业对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不敢想、不敢试、不敢闯”,未形成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的文化产业链条。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核心力量。目前,沂水县文化产业人才,特别是既懂本地文化又懂产业转化的管理型人才、文化产业研发的高级技术人才、有宽广国际化视野又能推动传统文化传播的复合型人才等高端人才相对短缺。只有在文化产业人才带动下,才能对文化资源进行发掘,实现文化创意与现代产业衔接,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效避免文化产业在低端链条复制聚合。
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具有本地独特的风格与气质,依托并植根于当地文化的土壤。因此,要注重做深本地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等“昨天文化”;做实生态文化、民间文化等“今天文化”;做活创新文化、特色文化等“明天文化”,通过不同的内容、形式,使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坚持注重吸收整合外来优质文化资源,形成自己明显的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沂水县可以依托“山东好客 沂水情长”旅游品牌,通过旅游景区、红色文化探索搭建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广告设计、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孵化器,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骨干企业培植,扶持各种形式的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建设特色园区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引智力度,全力引进适合全县发展的高质量文化产业项目,筑巢引凤、进而“引凤筑巢”。
沂水县旅游业资源丰富、发展优势明显,要积极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实施精品战略,引导和支持旅游景区进行产品更新和二次开发,做好旅游与其它文化产业的合作、拉动、提升。继续在各景区开发新的演艺娱乐项目,做好演艺娱乐与文化旅游的结合,推动演艺娱乐业加快发展,带动和促进文化消费,使演艺娱乐业逐步形成自己的产业规模。同时,推动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娱乐文化等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的层次和水平,形成“以旅带文,以文促旅”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实现文化产业由单一型发展向集约型方向发展转变。
文化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沂水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大文化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力度,通过地方性奖励、补贴、个人所得税减免等措施,完善对文化高端科技人才的奖励激励机制,推动产业强势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成就人才,做好现有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工作,做好产学研衔接。健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育、引进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引导人才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培养和引进创新领军式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完善的人才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为创新型人才提供优良的生活、科研和创业条件,让创新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充分利用本地大学城的优势资源,设置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开展专业人才定向培养,瞄准新兴文化产业的需求,大力培养旅游休闲娱乐管理、影视制作、网络动漫及多媒体文化服务等专业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实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去扶持、去引导、去推动。充分利用本县“千年古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城市文化名片,研究制定符合本县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围绕规划目标抓落实。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到各级、各部门年度规划和工作计划当中,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考核评价办法,激励乡镇及相关责任部门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加强督导检查,让制定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落到实处,让优惠政策发挥出经济最大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