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记者张涵)5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中国能源转型:走向碳中和》发布会暨碳中和与绿色能源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能源转型:走向碳中和》从能源消费侧的转型和供给侧的转型两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探讨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路径,并针对新能源产业补贴政策对能源产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给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益的决策参考。该书指出,当前能源转型工作重点包括七方面:推动天然气和醇醚燃料等低碳清洁化石能源对煤炭、石油等高碳且环境影响巨大的能源的替代,实现绿色醇醚燃料的商业化;加快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建设,提升其在总能源消费和电力消费中的比重;加强对氢能的基础研究和工业化技术研究,尽快掌握核心科技,实现氢能技术商业化利用;加强对储能材料和储能技术的研究与商业化应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对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加强楼宇建筑的节能和绿色供暖工作;加强生物质能源利用。
未来,新能源产业将如何发展?产业政策还能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该书认为,一是多渠道募集补贴资金,解决补贴拖欠的遗留问题;二是转换补贴重点,补贴由新能源投资生产端向新能源消费端转型;三是加强补贴资金监管,根据新能源发展规划,提高补贴资金使用效果。具体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借力能源金融,解决补贴拖欠遗留问题;二是完善绿证交易机制;三是探索新能源企业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四是转换补贴重点,给予“光伏+储能”、BIPV等先进技术应用模式扶持政策支持,促进光伏与多种能源、多种场景结合发展;五是加强监管,避免一拥而上,提高补贴使用的监管力度与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