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萱 张振鹏
时尚是指在特定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在社会群体中流传广泛的价值理念、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承载时尚设计元素的服装服饰、鞋帽衫袜、箱包伞杖、珠宝首饰、家居家纺等产品被称为时尚产品,提供时尚产品和相关服务的商业组织集合就形成了时尚产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时尚消费成为我国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时尚产业随之快速发展,深圳、上海、北京、武汉先后入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越来越多的城市着力发展时尚产业,截至2019年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时尚产业园区(平台)达46家。在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时尚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需要科技赋能以全面提升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
我国时尚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存在的优势和不足都非常明显,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理性审视发展现状,对于我国时尚产业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向意义深远。
1.我国时尚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日渐成熟的服装制造业。我国服装制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丝绸的生产技术、华美的汉唐服饰引领过世界的时尚潮流,近现代的旗袍、中山装都是被世界艳羡的中国时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承接了大量的海外服饰品牌的代工订单,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在面料、辅料、设计、成衣、包装、物流等方面已经形成完备和高效的产业体系,为向国际时尚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积累了产业基础优势。
2.政策体系的完善为我国时尚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尽管我国没有从国家层面发布关于时尚产业的专项政策,但多个针对创意设计、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消费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时尚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政策红利。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将时尚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深圳于2020年3月出台的《深圳市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明确了时尚产业的战略定位、重点领域、发展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目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在研究制定时尚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时尚产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3.消费潜力的释放是我国时尚产业发展的市场基础。麦肯锡联合BOF发布的《2019时尚业态报告》称,时尚产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劲的行业之一,占全球消费的6%,并且保持稳步增长。从全球来看,中国消费者是一支强劲的消费主力军,2010-2017年全球家庭消费增长的31%来自中国。近年来,很多消费者对产品制作精良的中国时尚品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中国时尚品牌开始现身于奢侈品百货商场。此外,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为我国时尚产业发展拓展了市场空间。
1.我国时尚产业的品牌影响力亟待提升。从世界著名的时尚之都来看,一座城市创造和拥有的时尚品牌影响力是城市时尚产业发展水平及城市时尚地位评价的关键指标。但我国时尚品牌处于创立初期,尚未形成鲜明的品牌特性,市场定位不清晰,消费群体不稳定,品牌的市场认知度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国时尚产业发展和时尚城市建设都需要形成广泛影响力的时尚品牌。
2.创意人才培育体系尚需完善。尽管我国很多城市已建设了时尚产业园区、时尚小镇、时尚艺术节等产业平台和载体,但原创内容匮乏、创意设计同质化、品牌特性不鲜明等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如很多高校开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但时尚产业发展更需要创意人才的艺术精神、人文素养、创意能力的综合发挥。这反映出我国的时尚产业发展需要大量创意人才的创新性工作。
3.尚未建立完善的时尚产品营销推广体系。时尚产品消费者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是权威时尚组织的时尚流行趋势发布会、时尚杂志、时尚网站以及新媒体的时尚频道、专栏等。在信息化时代,时尚产品消费者更倾向于通过多种新兴媒体获取时尚产品信息,甚至通过移动网络平台进行时尚产品消费。很多国际知名时尚品牌都将营销推广作为核心业务大力推进,而我国时尚产业起步晚、品牌影响力不足,因此,在做好产业开发的基础上,需尽快建立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时尚产品营销推广体系。
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时尚领域中逐渐被认可,可持续时尚的概念成为近年来时尚产业的关键词。时尚产业的从业者致力于推动时尚产品和时尚系统向更大的生态完整性和社会正义转变,建立相互依存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从许多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考虑时尚用户和生产者、所有生物、当代以及未来地球上的居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正契合了当今世界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主流价值观,也为我国时尚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机遇。
1.消费者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改变为时尚品牌的形成带来了机遇。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消费群体观念更加开放,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接受新事物、新型消费模式意愿更强,消费方式更加多样化,喜欢量身定制满足自己独特需求的产品。在消费行为习惯方面,很多消费者越来越不愿意低价购买品质不佳的产品,但也不愿意轻易为产品高昂的溢价买单,而是更倾心于价格合理、具有品牌效应的高品质产品。随着我国时尚产业的健康发展,产品品质会进一步提升,逐渐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时尚品牌。
2.产业数字化为我国时尚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提升了产业运行效率和质量,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加速突破,与众多产业的融合创新成果越来越丰富,移动应用、小程序等多种产品形态相继涌现,新型业态的不断涌现促进了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推动众多产业通过数字化转向了高质量发展。科技赋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多个领域带来了勃勃生机,对刚刚起步的中国时尚产业来说是难得的机遇。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增加和消费能力的持续攀升,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众多国外的知名时尚品牌大举进入,并试图抢占市场。一些国外的时尚品牌原本就拥有强大的集团背景和专业化的团队,在品牌营销推广方面经验丰富,他们靠着品牌效应、精美的广告投放、一对一的VIP服务等迎合了国内部分时尚产品消费人群的喜好,甚至会量身定制并定时推送带有典型中国元素的时尚产品,这无疑对尚未成熟的中国时尚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我国时尚产业需要发挥产业基础、制度保障、市场空间的优势,把握可持续时尚、消费转变、科技赋能的机遇,弥补品牌影响力、人才培育体系、营销推广体系的不足,应对国外品牌的竞争和挑战。其中,科技赋能是激发产业发展优势的关键,扩大品牌影响力、健全人才培育体系和营销推广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提升我国时尚产业竞争力的应然选择。按照英国时尚协会(BFC)发布的一份报告对(时尚产业)的概念界定,时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包括设计端、生产端、推广端、消费端。我国时尚产业科技赋能的方向选择需要聚焦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产品的首要意义在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时尚产品也不例外。
1.时尚产品的价值理念传达在于设计端。我国时尚产业设计师队伍还不够成熟,部分设计师习惯于从自身角度来思考和决策,这种内部取向思维通常和消费者偏好存在差异。此外,由于缺少消费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时尚产品的再设计和升级环节往往跟不上消费需求的变化,从而限制了时尚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形成。
2.数字技术推动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时尚消费群体及其需求、动机、行为都呈现出持续变化。我国时尚产业设计端的科技赋能,有助于把握消费者需求多样化、消费动机复杂化、消费行为理性化的趋势。时尚设计的科技赋能一方面是优化设计过程和方法,另一方面是借助科技手段与消费者建立紧密的联结。传统的时尚产品设计制作,需要经过“设计-打版-制作样品-样品修改-订货会-大货制作”的过程,产品的最终呈现通常要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数字化技术对于时尚产品设计端的优化,能大大降低时间成本的同时,也大幅提高了设计质量。如巴黎世家等品牌寻求与国际知名3D艺术家合作,推出时尚产品的3D模型,为品牌节省制作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也融入了更加多元化的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环节借助信息平台增加消费者反馈环节,有助于产品贴近消费需求实现精准化设计。通过3D建模技术将立体产品放到信息平台上,消费者可以全面了解产品设计的构造和理念。设计师可以在网络上测试消费者对于新颖的设计款式和设计风格的接受度,在了解市场反映后再投入制作,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降低了风险,也让时尚产业拥有了更加广阔的消费群体。
时尚产业生产端是将时尚设计方案转化成时尚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时尚产业可持续发展必然要符合节能减排等环保理念,通过科技赋能在产品生产工艺、原材料、产品品质等方面实现。
1.时尚产品生产需要探索新技术的科学应用。如时尚品牌Iris van Herpen将3D打印技术与时装生产相结合,利用硅胶、不锈钢、塑料等回收材料打印制作服饰,呈现出意料之外的惊艳效果。科技与时尚的结合,升级了产品生产技术,并成为品牌的符号,使得品牌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2.科技能够提升时尚产品原材料的可降解性。如2017年Vegea发布时装系列,开始应用植物基、生物合成面料代替动物皮革面料,其中的一款皮革产品由酸葡萄酒剩下的葡萄皮、葡萄茎梗与葡萄籽等酒渣制成。意大利每年都会产生约700万吨酒渣废料,这些废料被再造为低碳的替代性时尚产品原材料,并且不含任何有害的化学物质。时尚品牌Ferragamo通过回收柑橘榨汁剩余的果皮,制成创新面料“柑橘纤维”并应用于产品生产,也成为时尚产品原材料的科技应用典范。在产品原材料开发方面,我国时尚产品生产应加强研发创新,实现科技与时尚的结合。
3.时尚产业生产端的企业需要深入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一方面,合作研发如棉、麻、竹等植物纤维,羊毛、桑蚕丝等动物纤维可持续原材料,以及近年来研发出的聚乳酸纤维等生物可降解材料;另一方面,提高原材料的质量,开发先进的技术增强产品的固色能力、抗菌抗污能力和强度,解决时尚产品易变形、变色等问题,提升时尚产品的功能性和耐用性,让时尚产品既有时尚元素,也能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
时尚产业推广端是时尚产品被消费者认知和接受的关键环节。
1.时尚秀场是时尚产业推广端的主要形式,时尚秀场的场景具有提升视觉体验,向观众精准传递品牌设计理念的作用。CG(Computer Graphics,计算机图形)技术能够还原街景、地铁站、自然景观以及室内装潢等场景,使用一镜到底、慢镜头等多种视觉交互手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使得更加丰富的场景画面都可以在时尚秀场中呈现。如2020年杭州嘉里中心的ICY数字时装周就使用CG技术还原了纽约布鲁克林街景和纽约地下铁通道等多个场景,通过后期叠加事先在绿幕背景拍摄的模特走秀影像,结合音乐和灯光的渲染,给观众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国际大都会浮世绘”体验。
2.时尚产业与科技结合的一种新趋势是虚拟时装秀场。如2016年诞生的虚拟模特Lil Miquela,是个由电脑制作的人物形象,被定位为居住在洛杉矶的巴西与西班牙混血的19岁女模,穿梭在各种时尚活动中,她在Instagram上坐拥百万级的粉丝,受到品牌青睐。再如Trashy Muse推出了全球第一个虚拟时装秀,这场时装秀的背后有100多位创作者参与,既有创意工作室、3D艺术家,还有虚拟购物体验领域的专家,作为视频蒙太奇的结构,组成数字屏幕投影虚拟化身的短视频,模拟超现实的画面,由数十位精选艺术家进行数字化制作,营造出诡异的超现实感,增添了秀场的可看性、可玩性、可议性,并且为品牌增加了巨大的流量和话题度。
3.在时尚品牌广告中,虚拟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法国奢侈品牌Balmain就以三个虚拟模特为主角拍摄了广告。电商平台除了销售,还需给时尚品牌提供一个与消费者进行情感沟通的平台,天猫选择与虚拟网红合作就是希望能更好地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时尚产业进行创新式推广,在推动时尚产业数字化的同时,可以带来科技文化与时尚文化的碰撞,形成独树一帜的时尚品牌标签,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时尚先锋理念。
数字化促进了消费主体实践的路径变革,降低了消费的准入门槛,提高了可获得性,用户通过数字搜索、人工智能推荐或大数据对接等获得所需的消费内容,不论是通过个人主动选择还是技术反向定制,消费均可有效实现。
1.消费群体之间短暂、高频、快速的互动,让消费者由需求向动机的转化变得即兴化和快速化,也让消费动机的形成更加复杂,消费行为受时空的限制大幅减少,消费从一种购物行动演变成人们的日常活动,由此带来了消费场景的拓展和消费行为的“日常化”。这对我国时尚产业如何获取消费者信赖提出了新的挑战。
2.时尚产品经营门店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消费者的现场体验感。如商汤科技最近研制了一款为服饰店员佩戴的眼镜,当消费者步入店内时,眼镜会根据消费者的穿着风格进行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算法推荐出消费者可能会喜欢的产品类型,从而促进了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交流、互动,增加消费者的品牌好感度。时尚产业外延发展的重要部分就是时尚服务,也是时尚产品转化为消费的过程。AR技术可以为消费者提供虚拟试用服务,根据消费者的不同特点,时尚产品可以为消费者量身定制,并且通过消费者数据记录和分析,为特定消费人群的个性化消费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保障消费者较高的满意度,提升消费者的品牌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