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励光/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音乐学院
学习本身是一门艺术,但它绝不会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亡或终结,因为它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毋庸置疑,我们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希望自己能享受其中,并且很顺利地又卓有成效地实现美好的结果,如,学外语,学游泳、写一篇报导与为一场重要的考试进行准备等。但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竟事与愿违,我们并没有在这些事情的实践中获得所期待的乐趣与效率,或者说没有达到那种理想的程度。譬如,很多人希望自己能学好英语,开始时很有兴致、有信心并且有决心,但是这种状态只是“三分钟热血”。语法、发音、单词等那么多内容让人简直无从下手,然后可能会产生“我什么时候才能熟练地掌握这门语言”的自我疑问。笔者个人有同样的经历,尤其在学习英语听力时,开始完全听不懂,然后就犯困,一下午伴随着英文听力内容,可以入睡三次之多。这样就大大影响了学习的效率。几年后,又学习德语,手捧着一本从零起点学习德语的教材。笔者的确非常喜欢那本教材,它其中包含关于衣食住行的生活种最常用的语言,同时也包含音标与语法等为学生打基础的部分。但是,笔者开始还是会犯困,而且感觉能在自己所期望的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内掌握基本的德语,但是各种复杂的语法现象、单词、用法、发音等,让我感觉有太多需要与学习,需要去记忆。由于种种困难,学习效率几乎停滞——兴趣也几乎落入谷底,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也背一次忘一次。在这样情况下,又谈何在自己预想的时间内达到自己掌握德语的想法。这导致在在德语学习中进展迟缓甚至想放弃。但是,不论怎样,对于想掌握德语的梦想并没有完全丢失——虽然困难是现实,但并不代表笔者不想掌握这项技能,因为这毕竟是有意义的事情。
很多人在学习中也会有此类经历,但不一定是在学语言的方面。我们纵观全局——我们只是不喜欢那种“痛苦的”过程,而绝非想远离和厌恶那种想去实现的梦想的结果。所以,我们真正要处理的是“过程”的问题,更深入地讲,是关于怎样使过程更有趣,从而更有效率——甚至达到比自己的预期还要美好的“惊人的”效率与结果。
(1)首先我们要解决“停滞”的问题。其实,在我们处理事物的过程中,“停滞”也许迟早会出现的,因为任何一件事,即便是对于天才来说,也不可能是完全的一帆风顺,人们多少会遇到一些挑战,而且迟早会遇到。再有,“停滞”只是思维上的问题,也就是你自己感到很迷茫:由于信息量过大使自己感到工作没有头绪,进展不顺利。就像学一门语言,大量的已学过的已经充斥着思维的容量,而且又想到还有那么多没有学习过的将要去掌握和征服。结果,思维被这样的两种自己给自己带来的信息“折磨”,最后导致了思维自身的矛盾,然后无法使工作顺利地进行下去——导致了“停滞”。实际上,是我们考虑的过多,想一下子拥有的太多而使自己的思维筋疲力竭。这并不是错的——我们渴求很顺利地把问题解决、想很愉快而有成效地掌握一项本领、想让自己有思路有信心等,这些并没有错—这是非常优秀的思想,这也同时是向成为更好的自己迈进。但是其中的不足之处(也就是自己没有帮助自己来卓有成效地实现目标)在于我们的思路:我们有时过于在乎那些不确定的东西,而忽略了已经存在的、已经掌握的、并且够指引我们前进的内容。就像一本德文的自学教程,一共有近300页,笔者学到第五页的时候,就在想虽然自己学到一些,但学得这么慢,效率这么低,而且之后还要有极其大量的内容需要去掌握,何时能掌握德语啊?而且,这本书又只是入门级别的,以后要顺利读懂德文,并且能用流利的德文与他人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吧?唉,究竟要以怎么样的思路去学德文?是这本身太难学了?自己太笨了,还是自己的性格太急躁了?而这还只是一门德语,我的生活中还有那么多其它的事情,其它事也会不会也像这样很不顺利?别人怎么都学出来了,我怎么居然这么差劲?我的颜面和自尊荡然无存。唉,我的生活究竟还有什么意义啊?算了,我就这样“自暴自弃”吧,但是我又不甘心于此。我的生活实在让我感到很纠结……(笔者在这里还可以继续延伸下去)瞬时,大脑里充斥着像这样的各种疑问,是自己不能自拔。之后,痛苦、挣扎、彷徨、失败、压力与孤独都不约而同地涌上心头。读到这里,很多读者会感觉可笑。但是,这的确是人们思维的状态与现实,人们多多少少会有这样的下意识的“思考”。
(2)拥有以上“纠结”的思维并不是可耻的,这是人类的普遍性,这是十分正常的,也是实现梦想的必由之路——我们迟早都要经历这些。但我们要考虑的是怎样来改变这种思维状态,从而达到卓有成效地工作。有人会说,不要太急躁,慢慢来,一点一滴去做就好,要有耐心。也有些人会说,不要太“贪婪”,循序渐进,慢慢积累。这些当然是一种最直观的安慰,也许会起到一些效果。但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是效率与快乐,如果进展太慢,又谈何效率?
(1)笔者想在这里做一个非常必要的论断:自我的“纠结”看似与贪婪和耐心有关,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与副产品,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关联,而是与我们思考的角度有关系。如果我们在工作时,我们投入其中感受乐趣,这几乎就是自己最快的效率。但如果与此同时我们又带着对未知内容的恐惧和困惑、而且又以评价自己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已经掌握的部分,我们的思维就会遭遇来自这两个方面的“双重夹击”,使自己的思维“全面崩溃”。我们思考得太多,造成了自己不能投入的工作本身,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与评价,其实给我们自身带来了羞涩与怀疑。
还是以笔者学德文为例,那本德文教材差不多有300页,学到了第五页,感觉有所“停滞”,因为目前所掌握的内容并不是很有头绪,而且之后的未知的内容还有那么多。可以说,我们压根就不必要考虑未知的内容会是怎么样。我们把前面的五页做个短暂的复习,然后直接按书中给我们带来的内容安排凭着兴趣继续往下学就好,进步自然就出现了,效率就会自然地出现。很简单,灵感不是等来的。之前的关于应该怎样学习的疑问,会随着掌握越来越多的内容而逐渐地获得适合自己学习德语的方法。
(2)关于计划与效率就是这样:我们有很多可以去做的工作,而确实没有必要在未知的内容上做过多的思考与纠结。效率是通过你投入到工作中,并且乐在其中而自然产生的,而并不是首先强迫自己来寻找一个合理的“方法”,然后强迫自己依照这种“方法”来进行。对方法的探索与实践要同时进行,它们是汇集在一起的同一项工作,而不是被拆分开的两项工作。计划有时会成为效率的“绊脚石”,而效率有时会成为计划的“负担”。因为我们有时在强迫自己学习,为了效率与成果而忽略并压制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微弱的灵感与乐趣,同时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漠视了自己已经取得的成果。
当你在内心放弃对未知的忧虑与恐惧,并且从你目前可以掌控的部分入手,这样你的智慧、潜能与耐心才能自然地挥发出来,使你拥有不倦怠的精力与无限的乐趣。由此,我们就真正地投入到了学习中,也就自然地实现了计划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