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群英事迹 记录粲然科技
——读叶梅《粲然》有感

2021-11-12 13:33
长江丛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李政道对撞机叶先生

桂月飘香,硕果满枝。在这个美好的季节,一本由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主席团成员、知名作家叶梅女士所撰写的新作《粲然》,经由叶铭汉院士转赠给李政道图书馆。这本书装帧非常精巧,如宇宙般深邃湛蓝的封面,刻画着粒子翻飞的盛景,如繁星浩瀚,一片粲然。里面还有8张精美的插画,所用纸张极为考究,在光照下晶莹璀璨,令人禁不住要捧在手中,细细品读。

《粲然》可以说是我近几年来最为期盼的作品。

早在2016年春末夏初,新生的李政道图书馆迎来一位气质温婉的女士,她就是著名作家叶梅,专程为撰写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一书来做调研。作为李政道图书馆筹建时陈展编研的负责人,我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并不陌生。这项可称之为我国自主组织建设的第一个大科学工程,从1984年10月破土动土,到1988年10月16日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仅仅用了四年时间,就创造出从无到有的罕见奇迹,无怪乎聂荣臻元帅将其誉为是“继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核潜艇等之后的又一巨大科技成就”。记得叶梅女士在参观完李政道图书馆后感慨,像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这样推动中国高能物理及相关领域基础研究,并带动相关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大工程,国人所知却甚少。而像李政道、谢家麟、叶铭汉等几代为国家重大科学基础工程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科学家,是应该有人记录的,这也是一名作家的责任和使命。

时光荏苒,一别近五年。此间上千个日日夜夜,我们几乎很难再从公开报道中见到叶梅老师,可以想见她调研寻访、俯首案头,为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整本书分为四章,共计44篇文章。细细阅读那些生动贴切而充溢感染力的文字,科学术语不再是一个个生僻晦涩的名词,大国利器也不再是普通人难以触及的领域,而成为一个个有情感、有温度的人与事,恰如初秋之阳,和煦深情而又赤诚温暖。

全书以《诗经·唐风·绸缪》开篇:“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这首诗为全书奠定了一种“深情”的基调。叶梅以一名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和观察力,满怀深情地为我们刻画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比如,书中多次提及的李政道先生,不到20岁时远赴海外,在阔别26年之后再回到祖国,已经是誉满全球、世界顶尖的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对于对撞机工程,对于祖国科教事业与人才培养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诸多事迹无法尽表,书中用一句话概括道“他带回了一个传奇,之后又创造了一个个感人的传奇”,着墨虽不多,但一切已在不言中。再比如,书中记述叶铭汉院士,也是令人尤感亲切的。我们习惯称叶院士为“叶先生”,身为李政道先生在西南联大读书时的同学,在李政道图书馆筹建过程中,叶先生鼎力提供各种可能的支持和帮助。无论是开馆仪式,还是李政道先生90华诞庆祝活动,老人家不顾年事已高,京沪两地来往奔忙。2015年,我有幸代表李政道图书馆参加了叶先生90华诞学术研讨会,还记得张冠生老师为叶先生撰写的对联:“三十春秋谱仪归汉,九秩风雨高能勒铭”,深感众人对他的爱戴。正如叶梅女士所描述的那样,叶先生是一位看起来性情温和但却风骨铮铮的人。虽然在对撞机工程建设的四年间,他担任中科院高能所所长,但他很少谈及自己,往往说着说着,就说到别人。这和我2015年口述采访叶先生的感受是一致的。今年叶先生已经95岁高龄,我们专程去北京拜望,他说已看完《粲然》这本书。在对这本书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仍略有几分遗憾地说:“李先生的篇幅还是不够多”。其实我在通读全书后,已经觉得李政道先生犹如一根主线,在全书很多篇章都有体现。我想,老人家的心情可以理解,这也是源于对李政道先生的一份浓厚情谊和由衷谢意吧。

对撞机工程涉及的人物众多,事件更是不胜枚举。这本书巧妙采用群体素描的方式,重点选取几位典型人物,意在以一代指成百上千,体现科学家及科学工作者可贵可敬的精神品质。之前在看参与高能加速器建造的柳怀祖先生口述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建设亲历记》一书时,就有一种深切的体会,每个时代重大项目的建设者,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而《粲然》来源于作者的细致观察与口述走访,加之精湛的语言表现力,不论是此前很少披露的信息,还是读者已熟知的内容,看这本书时都会有一番新的意蕴和感悟。比如,书中提及对撞机工程不仅支撑着众多科学发现,而且派生出的科学技术也不计其数。2013年突如其来的SARS至今还令人心存余悸,研发出有效疫苗的关键是破解病毒的分子结构。我国生物学家饶子和团队的发现独占鳌头,他们所利用的设施正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一机两用”——同步辐射光源。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第二章中对于科学家们的刻画:“他们质朴淡定,但内心似火,我感受着他们的深刻与寂寞。有多少人的汗水化作了河流,载动着不断向前的科学之船?”

科学的成就需要“磨剑岂止十年”的坚韧,写成这样一本翔实而且科普的著作同样也需要耐得住寂寞。正如作者感叹的那样:粒子、轻子、介子、中微子……所有这些晦涩的科技术语,都要用准确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令人钦佩其学习与钻研精神。感谢叶梅女士,带着我们从文学的角度去仰望这些科学家们的崇高,领略他们闪现的光芒。

整本书不仅立意高远,细节之处也分外用心。字体比一般的图书要大一些,应该是考虑到一部分中老年读者。毕竟对撞机工程的建造工作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当时的建设者即使只是二三十岁的青年,到现在几乎都已进入花甲之年。书中还三次提到李政道图书馆,能感受到叶梅女士的一片感恩与牵挂之心。作为李政道图书馆的建设者之一,读书至此也不由感到与有荣焉。李政道图书馆今年也刚完成展区升级改造,亮点颇多,值得驻足。很欢迎叶梅女士再来交大,参观常看常新的李政道图书馆,讲讲《粲然》创作背后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主持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中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正如作者在全书最后所抒发的那样:“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凝聚了一批中国英雄的智慧创新,为国争光,为民造福,为人类开天眼”。对于读者而言,这本书恰如一口蕴含教育意义与科学知识的清泉,值得驻足汲水,涵养身心。

猜你喜欢
李政道对撞机叶先生
重金“买专利”暗藏陷阱
李政道先生画中的科学元素
叶秀山的哲学追求
中国高能物理项目再受瞩目
李政道和秦惠箬的芝城之恋
恒定电流测试题
什么是对撞机?
“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
李政道的幸运
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