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藏育 新成传薪
——苏州市虎丘教育集团文化溯源与展望

2021-11-12 12:36杜坚民苏州市金阊新城实验小学校
长江丛刊 2021年14期

■杜坚民/苏州市金阊新城实验小学校

虎丘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两千五百多年来,这里一直流传着“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生公讲座,千人列座”的育人美谈。“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虎丘人才荟萃、钟灵毓秀,为教育文化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苏州市虎丘教育集团正扎根于此,萃精聚华,薪火相传。

一、山泽藏育,土风清嘉——虎丘教育文化产生的背景

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虎丘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拥有众多古迹的苏州,虎丘能独享第一名胜之名,甚至在各类坊刻图绘中被推崇为天下名山,引得名贤高僧、平民百姓心向往之,引来文人墨客激情挥毫、交友集会,引出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绝非偶然。其自然之妙与人文风流,给虎丘教育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源头活水。

(一)三绝九宜,藏自然玄妙

虎丘山体由火成岩构成,形成于约一亿四千万年前。经海水冲刷、雨水剥蚀,沧海桑田之间,呈现出嶙峋山貌,风光独绝。其山石之奇、眺望之乐与剑池之幽一直为人所称道。北宋书学理论家朱长文在其《虎丘唱和题辞》中说到:“虎丘之景色,盖有三绝。望山之形不越冈陵,而登之者见层峰峭壁,势足千仞,一绝也;近邻郛郭,矗起原隰,旁无连属,万景都会,西联穹窿,北亘海虞,震湖沧州,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二绝也;剑池泓淳,彻海浸云,不盈不虚,终古湛湛,三绝也。”

既得山体奇绝,又得风景奇妙。漫步虎丘,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皆有独特景致供人观赏,无怪乎流传着“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佳话。三绝九宜之妙,是大自然给予虎丘的馈赠,更是虎丘含真藏古的文化底色。

(二)含真藏古,育人文风流

虎丘与姑苏古城同龄,既是古城历史的象征,亦是古城文化的渊薮。在虎丘景区二山门正梁之上,悬挂着“含真藏古”的巨幅匾额,语出晋代画家顾恺之《虎丘序略》,为当代学者梁漱溟亲笔。此四言揭示着虎丘真山真水真人真事之古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伤死,夫差即位。史传夫差葬阖闾于虎丘,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其后名士寓居游历、雅集结社,给虎丘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

名人寓居赋予了虎丘鲜活的文化生命。东晋咸安二年,王羲之从侄王珣及其弟王珉到虎丘修建别墅,开启了文人寓居虎丘的先河。其后,南朝名士何求、何点、何胤兄弟,唐代茶圣陆羽、诗人李绅,宋代大儒龚宗元、尹焞,明代“吴中四杰”之徐贲、杨基及至清代散文大家汪琬等均在此寓居,与地方官员共同建筑或修缮了虎丘山上的亭台楼阁,使一山容下千百年来多样的建筑形制。

名人游历充盈了虎丘生动的文化内涵。李白游虎丘,留下《虎丘山夜宴序》,杜甫游虎丘,作《壮游》之诗。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尤爱虎丘,修筑塘路、环丘开河,盘活山景交通,往来者更盛。唐代颜真卿、宋代苏轼、元代赵孟頫、明代唐伯虎、清代洪钧等历代名士均在虎丘留下了辞赋、墨宝、碑刻等足迹,使得虎丘成为了各类文化形式的汇集之地,文化内涵深远。

雅集结社更让虎丘成为了特殊的文化符号。六朝文人便将虎丘作为诗酒文会之地。明代起,文人墨客更是效仿兰亭雅集,于每年三月初三赴虎丘集会,留下精美诗文。崇祯五年,文学团体复社领袖张溥在虎丘召集集会,到会者数千人,前所未见,形成了极大的影响。1909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大规模革命文化团体南社亦在虎丘成立,时有“文有南社,武有黄埔”之盛誉。

二、百花齐放,美德相长——虎丘教育文化的主要特征

无论是自然形盛还是人文建构,虎丘独特的文化气息犹如一部浓缩的文化大观,几乎可以令所有人产生兴会和联想,各得其乐,从中获得心身的益趣。这给教育带来了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也带来了深刻的教育主题,使得基于虎丘底蕴产生的教育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美德相长的主要特征。

(一)百花齐放,和合相谐

虎丘从古至今便是百家争鸣之所,道家、儒家、兵家等文化在这里融合共生,使虎丘成为各类学派展现的平台。二仙亭中,“陈抟说梦”的故事揭示了道家“虚实相生”“有无互转”的理念;三畏斋旁,儒家“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劝谏,教化世人敬畏自然规律、敬畏德才兼备之人,敬畏文化经典;孙子亭下,兵家克敌制胜、娇娘习武的军事典故言犹在耳。思想的交汇、学说的碰撞,使虎丘教育内容高潮迭起。

虎丘的石刻、碑文、匾额、建筑及围绕虎丘产生的诗词歌赋、书画曲艺,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累积,使虎丘成为各类艺术爱好者学习的天堂。从颜真卿楷书“虎丘剑池”、李阳冰篆书“生公讲台”,到米芾行书“风壑云泉”,摩崖石刻之上均为大家代表。其他匾额、门联、碑刻更是名作颇丰,是书法学习者值得欣赏的大全;二山门上的断梁构造,云岩寺塔斜而不倒屡次修缮的历程亦是建筑史上留名的教育样本;文学作品《三言二拍》、《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都写到了虎丘,弹词《三笑》、《玉蜻蜓》等更是将虎丘作为人物活动的舞台,使人们在游览虎丘之时也进入了艺术欣赏的化境。艺术的精益、形式的叠加,使虎丘教育内容精彩纷呈。

虎丘的民俗活动更是教育文化的主要阵地。虎丘历来有花、庙、曲、笔四会,参与者甚广。特别是曲笔二会,对化育百姓,丰富大众精神内涵有积极的意义。笔会即前文所述文人雅集。雅集之中,人们诗词唱和,书画相传,成为文人思想的载体。而发轫于明朝中叶的虎丘曲会则以歌颂真善美的人性为主题,起化民成俗之效。虎丘后山的和靖书院则是不得不提的教育平台。南宋绍兴年间,大儒程颐的直传弟子和靖先生尹焞在虎丘西庵读书授徒。嘉定年间,提举曹豳奏请在原址创办书院,以和靖为名,是为苏州最早的书院,也是虎丘有史记载最早的办学场所,现仍有虎丘书院沿袭。书院的建立标志着虎丘教育走向了规范有形的发展道路。无形的教育、有形的书院,使虎丘教育形式多样互补。

(二)美德相长,传继不绝

“美德”,即指美育和德育。美育是德育的基础,有好的环境和审美能力才能塑造美好品格,而德育最终又会走向美育,达到提升生命的真正境界。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王国维评价说,孔子在教育中始于美育而终于美育。如果说教育内容的选择性、延展性和教育丰富的形式只是美育的外衣,那深刻的教育主题便是真正润物无声的暖意。在虎丘教育文化丰富的内容与形式之上,更重要的就是以“美德相长”为核心的教育内涵。

山林之美给了虎丘以美的环境,引来名人贤士赋予美的艺术形式,寄情山水之间,又留下了自己美的精神品质。这样的品德化育在各种流派学说、各类艺术形式及民俗活动中随处可见,且随着历史长河的流动而流转。首先是爱国主义教育。南社在虎丘成立之时,便要求通过文学阐扬“国魂”,激发群众爱国之念,后陈去病葬虎丘,彰其爱国深情。淞沪会战中,先有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赋《抗日军次登虎丘》诗,表抗敌爱国决心,后有雪浪亭筑“国魂冢”,悼念阵亡将士,虎丘逐渐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其次是意志品质教育。从吴越争霸年代孙子练兵强国的军纪严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不畏艰难,到憨憨泉为民造福的传说,再至对真娘节义的传颂,公葬救火义士的实迹,历史与戏说间无不传扬着积极的人生行止。山中的“五贤堂”更是德育之大成。人们纪念五位对虎丘有义的唐宋名人,刻其事迹。在其精神引领之下,苏州的文人贤士积极入世,践行着儒家“修、齐、治、平”的理念。这正是中华文化教育中历来追寻的品质。

结合虎丘百花齐放的教育特征,虎丘以其美与德吸引着人们往来游赏,虽其山体建筑自东晋以来经战乱、政策影响多次损毁,但只要有虎丘文化在,有虎丘教育文化在,建筑总会有人修缮、重建甚至新建,使得虎丘由美至德,又由德至美,以其海纳百川之势达美德相长之效,教育文化得以传继。

三、虎丘藏育,新成传薪——虎丘教育集团文化的展望

虎丘山上曾有高僧竺道生,人称生公。相传生公讲座,听经之人坐满千人石,知府怕冒犯朝廷,下令不准讲经。无人听经,生公就聚石为徒,说到精彩之处,顽石点头、白莲盛开,暗含着“教学有法”“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从这小小的教育传说起始,到如今,虎丘教育集团的成立,让虎丘教育文化有了更为直接的载体。

金阊新城实验小学校倡导的“和合”文化,从学校、学生的和合,到教学实施有教无类、学科融合、全面育人的和合,再到育人道德境界中的“天人合一”,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呈“百亩之园、精耕新成”之势。而这“和合”恰恰是虎丘教育文化“百花齐放,和合相谐”的传承。以艺术为特色的校园在虎丘文化浸润下,或将学校“墨色瓷光”特色课程与虎丘泥人、书画、碑刻传统结合起来,或可为白洋湾山歌社团加入虎丘曲会的形式,出现了新的生长点。

虎丘实验小学校倡导“志洁行芳”。从办学初的举步维艰,奋进中的风雨兼程,到如今的枝繁叶茂,学校的先辈们在新学办成的欣欣之余,盼望在此求学的弟子们都能志向美雅、自尊自励,学业有成后挑起富国强民的重任。而这“志洁行芳”又恰恰印证了虎丘“美德相长”的理念。有了虎丘文化的浸润,虎丘少年军校与虎丘爱国主义教育、与孙子之间的联系必然更为密切。

依托虎丘教育文化,虎丘教育集团对未来的文化立足点也进行了新的思考。在继承“百花齐放,美德相长”的特征之下,抓住“美”这一关键词,理解美育的重要性,规划建设高科技三花阳光房,采用物联技术助“三花”传承,用花语丰盈各校德育建设,是集团未来努力的方向。

追溯悠久的虎丘教育文化,光荣与使命同在。得虎丘之名,更须得虎丘之神。立住虎丘教育文化之根,在集团人精耕、深耘、细作之下,文化融聚,资源叠生,必将收获更多育人成果,知识、文脉也必将代代相续,传继不绝。

注释:

①②语出陆机《吴趋行》.

③“风壑云泉”传为米芾所书,“生公讲台”篆书传为唐李阳冰所书,一说宋代蔡襄,一说宋代邵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