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宁 秦香丽
“李家有女,人称子柒。”此句化用《陌上桑》的“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这使李子柒一出场便是一个具有古典韵味、温婉贤淑的农家女子。她拍摄出来的桃花源般的农村生活,静谧而安详,令人神往。“四季均为衣裳,万物皆是彩妆。”一个贵州姑娘身着自制的衣服,自信地走在乡间的土路上,追求自己的模特梦想。她叫之南语,将T台走秀与中国乡土拼接,创造出奇特的乡野文化景观。野性而又颇具魅力,土气而又时尚,同样让人惊异不已。李子柒与之南语俨然成为截然不同的“乡村”符号,构成了复杂的乡村面相。
李子柒是四川绵阳平武县人。因为自然环境相对闭塞,远古的氐羌遗裔至今仍生活在县内的高山密林之中,保留着古老而独特的民族风情。视频中呈现的薄雾缭绕的青山、丰富的物产资源、璀璨的星空都是真实取材于绵阳。她用微观叙事代替宏大叙事,从细微之处缓慢叙述她的“慢生活”哲学。
李子柒表演出的原始农事生活复现了乡土中国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例如,要做一桌以芋头为原料的美食,不直接买现成的芋头,而是买来种子;需要用到酱油,就买来豆子酿造;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耕生产,从播种到收获再到完成一道菜,需要花上一年。李子柒通过还原的手法,在日常生活中慢下节奏来适应作物的生长规律和自然的生存规则。这种慢生活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更是一种关注自然、心灵、传统的生活态度。现代社会的便捷让大众在冷冰冰的城市中找不到回家的路。“城乃游人群居之地,其人皆非世居于此地。对于沉浸在田园农居生活中的人来说,城里是个俗世界,人活在里面深为痛苦,唯有回归田园才能重新获得生活及喜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机械化大生产在农村普遍推广,农耕方式发生巨变,原初的农村面貌被破坏,无论是“在乡”还是“离乡”的农民均因记忆中家园的消逝而产生游离感、无根感,寻不到他们的精神归宿。即便是都市人,也因大迁徙时代的到来,在不同城市与职业中辗转,同样弥漫着无根的感觉。大众寻不到根,便将回归的情感寄托在李子柒构造出来的静谧的乡村生活中。“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实惠和政治环境的宽松也使社会大众越来越畏惧和厌烦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渴望回归平静与安宁。”只有回到那种悠闲自在、宁静平和的环境之中才能够找到精神的栖居地。观众们通过观赏自然美景、聆听风物掌故,感受山川草木的气息和质朴本真的人性,回忆乡土,借着对乡土的怀旧达到精神上的回归。
总的来说,“李子柒内容的感染力体现出兼顾共同体和特殊性的重要性”。这里的共同体,是指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文化的断裂、劳动的异化、精神的游离、环境的破坏等挑战,而李子柒以躬耕田野、亲事稼穑的方式塑造了一个与社会主流生活状态不同的非典型生活状态——慢生活。而回归自然和诗意的栖居,是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民共有的美好愿景。
之南语来自贵州威宁县,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女孩,因为长着一张“超模脸”,身穿不同材料制成的“衣服”在农村的土路上走秀而走红网络。和主流的T台走秀不同,她的服装道具令人眼前一亮,窗帘、塑料袋、渔网,甚至野花都可以成为拍摄素材。最让人耳目一新的还是她将看似格格不入的T台艺术与古老乡村相结合,形成乡村奇观。她的作品可能并不符合大众审美,被大众以猎奇和审丑的心态打量,但正是这些从前大众眼里不入流的行为给网络带来了独特的娱乐方式,展示了各种奇特现象,满足了观众长期在“以精致为美”的审美疲劳之下的猎奇心理。她将毫无吸引力的东西拿来改变用途,剥去原本艺术作品中该有的唯美、崇高的因素,取而代之的是真实、刺激、接地气的内容。“当这种表达反向触及大众,让对精致文化审美疲劳的受众在土味文化氛围下有了共通意义空间。”观众们在相似的圈层中找到自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对于乡村的理解大抵就是之南语展现的原始、真实、野性的乡村。
之南语的视频重心不是展示乡村风貌,而是以自己为中心,展示她作为一个业余模特的潜力,乡村仅是个人气质的展现,但无意识的拍摄给大家展现了当代中国最真实的乡村面貌。在她的视频中,乡村在时代的车轮中完成了自己的蜕变,既闪现着工业文明金属般的光泽,又有农耕文明粗粝本真的气息,花草树木野蛮生长,土坯剥落尽显沧桑,最原始也最前卫。自然山水孕育乡村超模,诚如沈从文慨叹的:“至于一个野蛮的灵魂,装在一个美丽盒子里,在我故乡是不是一件常有的事情,我还不大知道;我所知道的,是那些山同水,使地方草木虫蛇皆非常厉害。”乡村的野气与原始气息不会随着文化元素的糅合而减弱,自由生长的中国乡村有着顽强蓬勃的生命力。
正因中国农村文化受到了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自然而然也就呈现出一种自由、多元、野性的特征。之南语镜头下的农村打破了现代媒体营造出来的宁静唯美的刻板印象,呈现出一种原始狂野的乡村奇观。在《秋收,情怀》这一作品中,她用一块桌布做成礼服样式的服装,躺在地上,用黄土埋过身体,表达了对乡土的热爱,体现了城市与乡村文化的融合。近期视频《种菜阳光下,草盛菜儿稀》等则加入了汉服和古风歌曲,不过整体风格依然是以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为主。
总之,之南语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用另类走秀带给大家乡村的奇观,它有现代化工业的痕迹,也有自己原本的风貌,是现代和传统互相碰撞,东方与西方文化交融下的野性、多样、自由的代表。
李子柒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还掺杂了平淡却深厚的情感,奶奶、家乡、团圆等元素构成其作品温馨的情感底色。她用“非语言叙事”保留了平武的原初性,大量留白。即便是有声音,也是用简短的方言替代普通话,采用动作、劳作的声音来填补非语言叙事的空白,更给视频增添了情致。
她的叙事结构和沈从文的《边城》极其相似:一个女孩、一位老人、一条黄狗。这种单一组合打造了平和安逸的人间圣地和桃源盛景。在这个桃源里,自然景观未被现代侵蚀,农事生活也完全遵循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当然,和沈从文的湘西一样,李子柒的平武,保留着纯洁和美的人际关系,农忙时互帮互助,质朴单纯,尽显人性之美。她构建的乡村是让人沉静,给人和谐感的乡村。她用“慢生活”哲学创造了具有丰富意蕴和广阔反思空间的乡村,古装、山水、村落、荒野、老式家具、迎着朝阳落日的农家女子等意象给了大众安宁感和归属感。即使这样的乡村和所谓的归属感是虚无缥缈的,也在乡村消逝的时代氛围中带给我们真切的心灵慰藉。
之南语镜头之下的中国农村更像是一个大型的文化拼盘。她采用参差的对照美学,通过文化的碰撞融合展现了乡村的原始气息、野性力量和自由精神。“未来世界不是从资本主义的现代大都会产生出来,而是在这个充满生命力的自然世界中产生出来。”之南语尝试用“东方—西方”“传统—现代”的文化整合策略,为我们打造野性而又引领风尚的乡村。如果说李子柒是将大众的目光引向过去,那么她则是将大众的目光引向未来的文化创造,通过乡村本身具有的包容性和生命力吸收外来的文化。但是文化的交流融合乃至创造性转换必须谨慎对待,之南语塑造的农村是野蛮生长的,在强烈的反差中更显“土气”。它是否还有自己的主体性?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作家拥有艺术探索的自由,但文学创作必须扎根于本民族的生活土壤,真正切中本民族的生存现实,而不是对外来文学思潮亦步亦趋地追随,使写作沦为观念的注脚。”就视频创作而言,之南语的初衷是表现乡土,但是乡土最终沦为陪衬,她用突显她作为亚裔女性特征的妆容——单眼皮、高颧骨、塌鼻梁、厚嘴唇来迎合西方人眼中的亚裔女性形象。面对当下全球文化交流碰撞的现状,我们应该努力寻找各种文化元素的平衡点,思考中国乡村的出场方式和未来文化发展方向,而不是单纯地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乡土强行缝合,停留于表面的文化拼接。
不管怎样,田园牧歌与乡野奇观、静谧与野性,历来是乡村的两种面相。制度层面的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及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的出场乃至时代关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子柒与之南语便应运而生,二者共同诠释了乡村文化的多重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