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川岚 李湘苏/.四川宜宾卫校;.核工业卫生学校
一种正确的教育教学观犹如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明灯,必将引领着他们健康成长。而不当的教育教学认知则是孩子成长的绊脚石,使他们的人生之路崎岖坎坷。如果家长、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带有不当认知,难免形成错误的教育教学观,对孩子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使其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笔者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归纳出如下常见教育教学不当认知。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在教育事业上投入了更多的经费,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技术不断更新,教师要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术。教师在工作中教育教学的对象在不断改变,所用的理论、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导者,还是学生的研究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并且研究的对象、内容也在不断改变。总之与教师相关的内容在变,而职业是不变的,所以说教师是一门“专业”更恰当。
在许多文学作品里,我们常看到“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比喻,其本意是说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这种比喻的不当之处在于缩小了教师的职责范围,因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如果把教师说成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话,只说到了“育人”的职责,而忽略了“教书”的职责。其次,这种比喻没有考虑到教师和工程师工作对象的差别。工程师工作的对象是某一工程或机械,它们往往是相对固定的,即使在变化,也是比较缓慢的。而教师工作对象是学生,每个年级、每个班、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学习习惯、行为特征等,甚至每个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其性格、学习习惯、行为特征等都在变化,他们是变化的,而且变化迅速。
我们随时都听说“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这句话本意是老师辛勤教育培养学生,犹如园丁辛勤浇灌花朵。这个比喻的不当之处在于降低了对教师的要求,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教育教学知识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对教师的要求和期许较高,而园丁的工作对象为花草树木,对他的要求则相对较低。园丁不仅要辛苦浇灌花草树木,还需对花草树木进行修剪和病虫防治等,但这些浇灌、修剪、病虫防止等往往是一刀切地进行,但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教师不能忽视他们的差异,要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
为了夸赞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常说“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一比喻不当之处在于不符合人文精神,不符合党的“科学发展观”。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人为本首先是要以人的生命为本,再以人的发展为本,自我实现为本。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虽然体现了教师的自我牺牲精神,但已失去生命,至于发展更无从谈起。
近几年一些学校为了表示对教学的重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心,提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口号,以督促教育工作者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尽量教好或挽救每一个学生。这种观点出发点虽好,但有不当之处,首先没理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此言的初衷。这句话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的,陈老此言是砥砺自己和同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它彰显了一个教育家的崇高境界,而若以此来要求教师,把它作为教师的评价标准,就背离了陈老说这句话的原意。其次在于对教师、学生地位的定位有误。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作用在于三观的培养,在于学习方法和各种知识的传导。
学生在遇到考得差或做不出难题的时候,常常情绪低落,抱怨“某某学科好难”。据ABC理论,这种不当认知会对意志薄弱的学生产生不利影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认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对诱发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C代表诱发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或行为,C是由B决定,这种理论称为ABC理论。据ABC理论,学生一旦形成“某某学科好难”这种看法(B),往往面对该学科就会产生情绪低落、厌学等不良体验(C),一旦情绪低落、厌学又会出现考得差或做不出难题(A),从而造成恶性循环,打击他们学习的信心。
学校要求教师爱护学生或有些教师为了表达对学生的爱护时,常说“爱生如子”。这种认知不恰当的原因在于角色定位不准。所谓角色是个体在团体中所占的位置和被该位置规定了的行为模式、权利、义务、情感与态度等。据角色概念,作为教师在学校内有其该有的言行、权利、义务和对工作、学生应有的情感与态度,否则就算不上合格教师或者说角色定位不准。家庭内父母、子女的角色定位与学校中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不同。父母与子女由于有亲密的血缘关系,他们之间有时可以任性,但教师如果在学生面前任性的话,那是《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所以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教师关爱学生就只能以教师的方式爱学生。
每当教师的孩子表现不如人意,与人发生冲突时,常被对方指责:“你是老师,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这种认知的不当之处在于用父母的专业替代了其在家庭中的角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父母是教师的与其他家长相比,更懂教育教学知识,拥有更多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但父母始终替代不了老师,就像老师无法替代父母一样。
生活中常常见到孩子不符合家长心意时,家长难免抱怨“你看某某,自觉完成作业,多乖啊”,“你看某某,字写得多好啊”,“你看某某,考试考得多好啊”……总之,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好”。这种认知不当之处首先在于忽视了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孩子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有各自的长处,也有各自的短处,表现自然各有不同。其次,这种认知以偏概全。从心理学来看,每个人关注的内容不同,记忆深刻的内容也不同。为人父母,关注较多的是孩子的学业,当别人家的孩子在学业上有优异的表现时,自然记忆深刻,在管教孩子时难免拿来和自家孩子比较。但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在别人家孩子优异的表象之下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只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罢了。
“寒门出贵子”,说的是寒门子弟深知生活艰辛,世事不易,故而奋发图强成才。但时过境迁,这句激励无数人奋发图强的金玉良言已成为不当认知,其不当在于过分夸大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因素对成才的影响。在客观因素相同的基础上,主观因素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但如今,学习条件等客观因素逐渐成为影响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但也出现了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一些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城市、少数学校。学生要成才,进入这些掌握优质教学资源的学校后成功的几率更大些。学生要享受到这些优质资源,需要有优异的成绩或创新能力,而要取得优异成绩往往需要参加各种辅导、培训班,这些费用只有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才能承担得起。同时,生活在大城市有着较强经济实力的家长一般眼界较高,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这样为孩子成才打下了基础。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常教育他们“跟好人学好人,跟坏人学坏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这种认知不当之处在于把影响孩子成才的外因当成了唯一因素,而忽略了主要因素——内因的作用。影响学生成才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主要因素,有学生的主观意识、先天遗传等等,外因是重要因素,有环境、父母和教师的关爱与教导等。在教师、家长眼中有一些“坏孩子”,虽然在言行上有明显的不规范之处,但常常有其独特的地方,而这些独特的地方对乖孩子有较大的收引力,所以有些乖孩子喜欢和这些“坏孩子”交往。家长或教师不必过分紧张,只要我们加强对孩子的管理引导,让他们取长补短有可能实现双赢。
教学中有时学生特别是差生会问一些非常简单大家都懂的问题,有些老师被问烦了,有时难免带着情绪抱怨,“别人都会,就你不会”。这种不当认知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抱怨除了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毫无意义,教师和家长尽量不说。
在生活、工作、学习中还有许多不当教育教学认知,如“黄荆棍下出好人”,夸大惩处作用忽视其它因素的作用,再比如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仅限于学习而忽视其它兴趣、能力的培养,并且过早对孩子进行学习能力的开发等等,这里就不再详细赘述。
以上教育教学认知虽有不当之处,但我们不必过度解读,而应辩证地加以认识。比如“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是辛勤的园丁”等,是在课程改革之前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虽有不当之处,但仍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为祖国培养了千千万万优秀儿女。只要我们辩证地认识这些不当的教育教学认知,就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行使教书育人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