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背面的李广

2021-11-12 09:30徐琛懿
散文百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卫青汉军太史公

徐琛懿

南京师范大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太史公对一代名将李广的至高的评价。纵观《史记》全书,似乎也很难找出一篇如此洋溢着感情的文字。太史公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巧妙的对比手法,对重点事件的突出处理,塑造了一位机智勇敢、廉洁宽厚,却命途多舛,最终被迫自刎的悲剧英雄形象。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似乎可以感受到一股回环郁结的悲慨,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情,甚至一份隐隐指向至尊的愤怒……然而,也许正是这份同病相怜,太史公极力美化李广,同时有意无意中掩盖住卫青霍去病二人真正的光芒。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首句,太史公先点明了李广的将军世家和他的强项:射箭。而首段文末,借文帝之语“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为下文极力描写李广的“不遇”做铺垫。之后,便是一大串对李广功绩的描写:平内叛,击外敌,突出其勇力才气。紧接着以“射雕者”之事将叙事氛围骤然提升到一个高潮,烘托出李广的足智多谋。并将李广的军纪与称不识进行对比,反衬出李广的仁爱虑下。然而故事叙述到这里便急转直下,先是李广被俘,后又多次贬为庶人,最后失期自杀,命蹇运乖,一至如斯。不难看出,太史公将李广的悲剧命运归因于“数奇”,而所谓“数奇”又是因为皇帝不明,奸佞当道之故,甚至直接将李广的自杀归结于武帝的“以为李广老,数奇88,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和卫青的“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令读者在悲叹李广之余,多了一份对武帝、卫青等人的怨恨。

然而,李广的悲剧命运真的是武帝,卫青、霍去病等人造成的吗?虽然武帝的临别密语、卫青临时的一纸将令确实或多或少影响了李广的成败,但我认为,真正导致李广悲剧的,恐怕还是他自己。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重新分析一下《李将军列传》。

在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虽然这句话本意是眀贬暗褒,但我们不难得出李广自矜其能,骄傲自满的性格弱点。同样,在后文李广杀霸陵尉一事中,也可以看出李广的心胸狭窄,不能容人。李广骄傲而狭隘的心胸,无疑使得他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屡遭困厄。

同时,我们不难发现,李广部队的军纪有巨大的隐患。“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李广的军队,几乎毫无纪律可言,竟“人人自便”!这只军队,完全只靠李广个人魅力维系,一旦李广出现“失联”的情况,或者未能及时赶到士兵之间鼓舞士气,那么这只部队便只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敌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如果没有李广鼓舞士气,那么想必汉军将一触即溃。

最后,我想探讨一下李广的战术问题。事实上,汉匈战争是骑兵战术的一个重大变革,在此期间,卫青与霍去病等人逐渐摸索出了骑兵冲击战术,并全面应用于汉军,由此才改变了战局,取得“封狼居胥”的赫赫功绩。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中原骑兵便仅有骑射战术。骑兵冲击战术,最早可见于《项羽本纪》:“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这是因为当时骑兵并不习惯正面短兵交战,但项羽此举也是鱼死网破的最后挣扎,并非当时惯例。最后他转战到吴江边,决心进行短兵肉搏时,还是“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终于自刎而死。而正如晁错所言,匈奴“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汉军骑射技术远不如匈奴,更熟悉于步兵正面冲锋战术。于是卫霍二人便将步兵的冲锋战术移植于骑兵,迫使匈奴放弃骑射优势而与汉军短兵相接。《卫将军骠骑列传》借武帝褒奖霍去病的诏书,记载了冲击战术的大获全胜:“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馀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这里“合短兵”明确表明是白刃战,“杀”“斩”“诛”也强调汉军用的是短兵而不是弓箭。又如元狩四年,卫青夜战单于,“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史记正义》引《三苍解诂》云:“纷挐,相牵也。”即双方军队胶着混战,厮杀肉搏从马背打到了地面上。这也是汉军骑兵冲击战术克制匈奴骑射的例证。此役之后,单于夜遁逃,卫霍二部共斩匈奴八万余人,从此匈奴再无力犯境。而反观李广,由于过于重视发挥自己的骑射特长,而忽略了大部分汉军骑士并没有他这样的骑射技术,由此每战辄北。“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这,便是错误采用对射战术的后果。

由此可见,李广的“数奇”其实大部分都是因为他自己的性格、人格、军纪、战术导致的。而他未被封侯,也确实是武帝的明见。然而,因为太史公对李广的美化和对卫霍二人不公正的打压,人们对二者的评价截然不同。如黄震在《黄氏日抄》中认为:“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可笑的是,这些人竟罔顾史实,而赞美司马迁的写作技巧,实乃颠倒黑白,无可救药。作为历史研究者甚至记叙者,我们应本着追求客观真实的原则,而不应该情绪主观,甚至因为自己的好恶而吹捧贬低某个历史人物。

依愚之见,所谓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实不如真正奠定了大汉四百余年的基业的——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猜你喜欢
卫青汉军太史公
“太史公牛马走”
一代名将卫青:从奴隶到当朝驸马
一代名将卫青:从奴隶到当朝驸马
太史公“恤”
太史公“恤”
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
清入关前汉军举人群体考述
卫青胸中的冰与火
《史记》的书名是司马迁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