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哈尔滨师范大学
为满足对外汉语实际教学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如何教、留学生怎么学成为辨析汉语同义词的关键。因此,更多的学者聚焦于留学生同义词习得上,关于同义词的研究也由表及里地延伸至对外汉语教学中。梳理前辈的研究成果,分析留学生在同义词习得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取之于留学生、用之于留学生的同义词习得教学方案及对策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是指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需要习得的“词义所表达的内容相近但在用法上不能完全对等、容易使学习者混淆的词语”。中国现代汉语学术界对同义词持续不断深入研究,为对外汉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广泛开展,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同义词习得研究被正式提上日程,代表论文和出版的工具书有:刘缙的《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李绍林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问题》;杨继洲、贾永芬编著的《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还有赵新、李英为国家汉办教学专用而编撰的《学汉语近义词词典》,该词典在词组选择、区分策略和解释技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更适合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使用。
对外汉语界对同义词的界定主要遵循本体研究对同义词的定义,如刘缙(1996)主张:同义词指的是词的意义具有相似或交叠特点的词语。赵新、李英(2002)等人拓宽了本体研究中同义词的范围,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了问题:辨析“离”和“从”这样的虚词,对于外国人来说,由于受到母语负迁移等方面的影响是无法准确地辨析和使用它们的。所以赵、李二人主张应该把这类词语编写进同义词词典中,便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查阅、提高习得效率。关于同义词辨析,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周莉(2004)在聚合和组合中探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陈珊(2012)在义素分析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用反义词来辨析同义词的理论,并结合实例论证了此方法。一些学者还从学习者国别的角度做研究,如崔超(2013)针对尼泊尔成人学习者的汉语同义词习得的偏误分析、李冰(2014)的日本留学生汉日同形同义词习得情况分析等。
上述研究不仅更有针对性,在研究方法上还利用调查问卷、语料库等方式获取语料,根据真实的数据展开统计分析,总结对外汉语界对同义词的界定,研讨辨析同义词的方法,目的是使同义词的辨析和教学更具针实用性,使研究更加完善。
以某中级班留学生习得同义词的情况为例:通过课堂观察,俄罗斯学生较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在汉语同义词习得上显得更加吃力,偏误率最高。蒙古留学生的偏误率次高,相比较,泰国和韩国的留学生做题准确率最高,尤其是韩国学生,他们不仅辨析得准确,而且速度最快。因此可以看出,与其他三个国家的留学生相比较,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汉语同义词辨析能力较弱,其次是蒙古,而泰国和韩国留学生同义词辨析能力较强。
一般来讲,留学生在学术适应中能否客观地看待同义词对他们的习得有很大影响,处于不同学习层次的留学生同义词习得意识存在差异且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又升高的变化趋势。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习得同义词的课堂氛围活跃,留学生认真听讲并积极回答问题。高级水平留学生学习的愿望同样也很强烈,他们会主动向老师提问。与初、高级水平的留学生相比,中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在习得同义词时表现得不太积极,这在任课教师反映学生上课状态和检测其习得效果的习题准确率中也可以得到答案。
留学生在习得同义词遇到问题时习惯性地向中国学生求助,或者查阅课本、词典和其它参考书。这种学习策略显然既有利也有弊,积极的方面例如可以得到正确的释义和表达方式,便于理解并掌握词义等,但弊端是当所习得的内容不符合实际语境时,就会出现偏误。由于同义词词典多采用的是策略性的手段,所以词语往往在教材或同义词工具书中也无法找到更科学的释义,在“词义不完全对等”的情况下,留学生很容易出现偏误,这种情况会一直伴随着学生进入更高水平的汉语学习,造成“化石化现象”。
同义词辨析只有精讲多练,在练习中巩固,留学生才能提高习得效率。从目前的教材来看,讲解与课后练习之间存在着讲练脱离的问题,分为理论知识在课后练习中没有得到巩固和练习中考查的知识点在讲解中没有涉及到这两种不对等的情况,习得和巩固的结合度较低。同义词部分的练习不仅是留学生自测,也是教师检验学生掌握情况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注意遵循科学、有针对性的练习原则,优化课堂教学。针对留学生同义词习得情况,在题型上,建议对外汉语教师在练习题的设计中以“限制式选词填空”为主,辅之以其它题型。在题量上,应保证讲解的同义词都有练习的机会,还可以根据区别特征的不同,使辨析难度较大的同义词反复、多次出现在练习中。当同义词部分的练习多以选词填空出现时,留学生的兴趣会被激发,同义词辨析能力也会得到锻炼。
词义的复杂给习得同义词的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但词义不可能完全由它自身来决定,一个词不论有多少个义项,它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表达一个意思。词汇的运用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必须要重视语境对词义的影响,创设多语境体会教学,发挥具体语境的积极作用,通过大量的语境示例使学习者深刻认识到词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单一化、具体化的特点,这种教学有助于留学生有效地辨析同义词,并在实际交流中运用。除上下文语境外,教师也要重视情景语境的作用,丰富教学方式,重视留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价值,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堂状态、教室里的物品和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创设大量的汉语典型语境,这样既可以使留学生在切身体会的实际交流中辨析同义词,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汉语思维,使其适应汉语言文化环境。
留学生习得同义词难的原因也在于同义词一直伴随在他们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且出现的频率极高;其次,留学生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同义词进行辨析,准确掌握辨析同义词应遵循的原则和所有方法并能够判断出该组同义词应该运用哪种方法辨析,这无疑增加了留学生习得同义词的难度。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同义词时不该忽略从语用层面进行辨析,应该把握适度原则,在教学中有意识、循序渐进地渗透。着重要说明的是,同义词之间的差异不是孤立存在的。语义、语法和语用这三个层面的分析是相互关联的,在具体辨析同义词时,应该突出重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精讲活练中让学生熟悉、掌握同义词在语用方面存在差别的辨析方法。
语言是传承文化、聚积知识的介质,每一个词都在活神活现地反照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如果留学生不了解中国文化和特色习俗,有时在选择词语时就会出现偏误,导致无法有效地习得同义词。首先,教师在教授同义词时应做足心理建设,承担起在课堂上、生活中作为中国人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责任,详尽地解释同义词词组中每一个词所蕴涵的文化特征,最大限度得减少留学生辨析同义词的偏误率并能充分彰显中国文化之美。其次,教师应提高自身灵活多变的教学素质,为了使留学生了解词语背后的文化,文化的内涵既可以小到用一个手势来表达,也可以大到一部文学作品、一个民族风俗甚至是一个历史事件来阐明;最后,教师在进行文化释义时,尽量多利用文化的正迁移力量,由浅入深,逐步分析文化和心理的差异,使中国文化在留学生习得同义词中发挥其积极作用,更好地帮助留学生消除文化误解。
总之,在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同义词的存在为其运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际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但同时也给其在习得中带来了一定困难。本文在回顾前辈对留学生同义词习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和分析留学生在同义词习得上存在的问题上,提出留学生同义词习得的教学方案及对策帮助留学生有效地习得同义词、对外汉语教师有的放矢地施教,提高同义词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