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没有辜负”的三重逻辑

2021-11-12 06:15林莉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16期

林莉

(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44)

2021年6月6日和7日,新华社分别发表署名文章《宣言: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和《宣言: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两个“没有辜负”大气磅礴,高屋建瓴。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世界的东方高高飘扬起科学社会主义的大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

1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力量。科学社会主义对困扰人们的何为社会主义做了解答,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做了展望:解放无产阶级,进而使全人类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1 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批判

批判在马克思的语境当中,并不完全意味着否定。在德国哲学的传统中,批判作为一种哲学,同时还意味着澄清前提和划清界限。新思潮通过批判旧世界进而创造新世界,而非“教条地预测未来”。科学社会主义不仅仅在于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想象描绘,更于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批判,这是其最根本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的批判方式是独特的,是一种内在性的批判,他认为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道路,就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自身内部。

不同于外部批判的指责,马克思深入到资本结构内部去批判。马克思基于历史性的维度批判资本主义,完成了抽象的“商品”的设定。马克思的理论之所以具有说服力,关键在于他有关未来社会的讨论,是建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之上,对资本主义的颠覆,也是资本主义充分展开自身的过程。由此,马克思虽然很少谈论那个扬弃了资本的未来社会究竟长什么样子,但却明确指出了一条可行性的道路。这条道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延伸,我们看得见它,可以研究它,甚至可以在实践中尝试着迈出一两步。由此,未来社会也并非如同一个想象的乌托邦,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不知如何跨越的鸿沟。

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性:实践

恩格斯评价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马克思用他的哲学惊醒了那个时代的劳动者,并以如此真实可行的方式去敞开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的哲学不仅是一种实践的哲学,更是一种哲学的实践。哲学家解释世界各异,而问题在于如何改变世界。共产主义并非应然地加以确立的状况,更非与现实相适应的理想。社会主义的任务是揭示导致两大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相互斗争的经济发展史。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客观的分析方式揭示出资本逻辑所包含的血泪剥削史,并提出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方式来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

对实践理解的不同思路问题,对异化即资本主义生产带来的拜物教现象的不同态度问题,影响着对现代性未来的不同想象。马克思提供的现代性研究的原型是商品生产中的人,忙碌的人却“不知道自己所为”,是一种客观的颠倒和物化,这为意识形态批判提供了依据。政党作为自发自为的阶级征兆,是吸纳革命主体和唤醒阶级意识的强有力的组织。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全身心投入到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事业中,热火朝天干革命。社会主义的火种就在东方点燃,曾经困顿无望的中国就有了方向!

2 历史逻辑:世界社会主义500 年的蓬勃发展进程

历史逻辑是理论逻辑的再现和映射,两个“没有辜负”的历史逻辑是500年世界社会主义蓬勃发展进程。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指针,行动是梦想实现的桥梁和纽带。思想引领时代,行动构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正是奠基在广阔的社会现实发展之上,正是扎根于宏大的历史实践土壤中,才使得中华儿女更加具有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进而集聚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

2.1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

风云变幻,世事如棋。回望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史,那是苦难中的辉煌,更是挫折中的奋起。从理论空想到科学论证,从一国建立到多国发展,一代代优秀的共产党人自觉践行科学社会主义理念,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使得社会主义由不确定性变成可能性,再把可能性变成确定性。划时代的革命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恰恰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无论是苏联解体的低谷,抑或东欧国家的剧变,中国共产党始终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民生,提振经济,不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想人民所想,念人民所念,如此才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探索和伟大实践,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跟跑、并跑再到领跑的大踏步跨越,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脱贫攻坚,全民小康,复兴中华,指日可待。万水千山,只若等闲。长风破浪,终会有时。中华巨轮,已行万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回首遥看过往青山,多妩媚。未来,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一定会对我们伟大中华民族对中国乃至对世界的贡献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实事求是

筚路蓝缕,开启山林。百年征程,苦难辉煌。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壮党再到强党的艰难探索,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理论成果。回望沉沉暗夜的旧中国,是谁点燃马克思主义理想的火炬?是谁用批判的目光审度漫漫的封建长夜?是谁用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赴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落后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是谁在稻菽千重浪中感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风云变幻,潮起潮落。一个“敢”字,笔力千钧,腕挟风雷。“新中国”这三个字,该有多么沉重的分量。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更要和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作为毛主席亲自拟定的中央党校校训,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更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之一。

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一代代优秀的共产党人,时刻怀有“本领恐慌”之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要义和精华,并和国情有机结合,在理论中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在深化改革中检验真理,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独特魅力。走自己的路,不是“让别人无路可走”,而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亿万中华儿女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的经历者和见证者,身处伟大的时代,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3 现实逻辑:中国共产党“守正”基础上“创新”

马克思指出:“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用哲学引领时代并解决时代问题,才能更好地完成社会变革。马克思关于现代化加速发展的现实逻辑是指从商品出发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现实”的三层哲学意蕴,从偶然性背后联系“必然性”;从现象背后揭示其“本质性”;从感性背后的看到其“理性”的方面。“现实的逻辑”,是现实中的必然性、本质和理性内在展开的逻辑进程,且其逻辑展开进程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两个“没有辜负”的“现实逻辑”起点是“守正”,即坚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进而在“守正”基础上“创新”,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1 “守正”:坚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到发展方向和一般特征,马克思、恩格斯从供给和需求方面对未来社会作了科学预测和设想,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从需求方面来看,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矛盾入手,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从供给方面来看,在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基础上,扩大社会生产,提高社会生产力,指导和调节社会生产,并实行按劳分配。

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鲜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百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从未动摇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抑或改革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在世界的东方高高飘扬起科学社会主义的大旗。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那些既想发展本国经济又想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的正义事业、崇高的价值追求,赋予了新时代以最鲜明的底色、最厚重的底气;新时代以最波澜壮阔的实践,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以新的思想维度、新的历史高度。

3.2 “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苟日新,又日新。创新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中华民族骨子里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敢为人先,勇于尝试,争做先锋,广开新路。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从兴办经济特区到设立自贸区,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就是在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中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

创新,是破局开路的利器;创新,是点亮未来的希望。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看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源泉的涌流,来自思想解放的破冰。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是方法,而非教义。它提供的“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是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大解放,换来创新活力的大迸发,换来改革开放的大突破。统筹解放思想和实事求的统一,坚持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上一层楼。

4 结语

两个“没有辜负”是中国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宣言书。建党百年,筚路蓝缕。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日益具有了中国特色和民族风范。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摸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增强了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了强大的说服力,增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号召力。两个“没有辜负”是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统一,其现实逻辑是在“守正”基础上“创新”,是坚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基础上“创新”,从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阔步前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取得,是由于共产党人有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有着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美好社会的憧憬。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接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一棒接着一棒跑,必将跑出一个好成绩,跑出中华民族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