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人类文明之源,人类依靠河流而生。
许多古老的文明都是从一条河流开始的,中国也不例外。诞生于长江、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灿烂的辉煌。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与黄河,滋养着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长江与黄河流经了许多省份,有意思的是,这两条似乎相隔甚远的河流,发源地都在青海省。而紧邻青海的四川省,也成为全国唯一长江、黄河均流经的省份。
地处西部、被称为“千河之省”的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主要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长江、黄河两大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任。交给下游一江清水,四川责无旁贷。
“长江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成为四川全面开启水生态水环境保护治理的“指南针”,绿水青山成为四川最美底色。
5月中旬,在丰沛雨水的滋养下,四川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披上了满目的新绿,大规模从云南迁徙回来的黑颈鹤不时出现在游客视野里,为广袤的草原增添了灵动的活力。
这里不仅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也是动物栖息的天堂。从巴颜喀拉山奔腾而来的黄河之水,在广袤无垠的若尔盖湿地形成了一个接近180 度的回头弯,“黄河九曲第一湾”的盛景已成为若尔盖的名片。
远远望去,茫茫原野与如丝带般的黄河水自然地融为了一个和谐的整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神韵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是游客的胜地,也是摄影家创作的天堂。
“这一切都是保护后的结果,以前湿地萎缩,退化相当严重。”若尔盖县林业和草原局林业高级工程师熊远清感慨。不仅如此,“没保护前,来这里的游客车辆可随便开进湿地,到处是车辙、垃圾和污水”。若尔盖县黄河九曲第一湾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奎回忆。
在当时国家林业局、四川省林业厅的支持下,2011年,四川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被批准试点;2012年,湿地公园开工建设;2016年8月,湿地公园正式通过验收,晋身“国家级”。
2020年,四川省启动的若尔盖湿地国家公园设立工作纳入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以及国家公园“十四五”总体布局。
数据显示,流经九省区的黄河在四川境内面积为1.87万平方公里,涉及阿坝州阿坝县、红原县、若尔盖县、松潘县和甘孜州石渠县5 个县,仅占全流域的2.4%。然而,黄河干流枯水期40%的水量、丰水期26%的水量都来自四川。
如何保护黄河流域这关键的“2.4%” ?四川给出了答案——
2019年四川省明确了17 项修复保护黄河生态环境重点任务。主要涉及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管护人员全覆盖等。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模式的大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要坚持做到以上几大方面,不断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加强他们的自身素养,以此在促进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让学生的初中英语学习得以升华。
202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四川将强化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建设,加强黄河流域及川西北高原湿地草原生态保护。
如今,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若尔盖县打造的黄河沿线景区,让当地牧民吃上了“旅游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干起了导游、酒店及餐饮服务等工作,开起了牧家乐、帐篷宾馆等,实现了从传统的放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
3月1日,中国第一部流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以下简称《长江保护法》)全面施行。5月28日,雅安市水利局对一企业违法占用岸线问题进行了行政处罚。该案也是《长江保护法》施行以来,四川相关部门依法开出的行政处罚“第一单”。
曾经,长江岸线、港口乱占滥用、无序发展问题突出,重化工业沿江高密度分布,非法采砂、非法捕捞等行为屡禁不绝,让长江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
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省份,四川要牢牢守住长江第一道岗。“绝不让污染物流入长江”,四川采取铁腕治污,有序推进沿江化工污染治理,134 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一组数据见证了治理成效:2020年,四川省87 个国考断面优良率98.9%,较“十三五”初期上升26.4%,在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消劣”目标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Ⅴ类水质国考断面全面清零,10 个出川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标准,岷江流域首次实现全面达标。
如今,有了《长江保护法》,长江生态的监督和执法有据可依,长江沿岸的保护和治理更有保障。除了铁腕治江,四川也有“温情”之举,沿江的七万多名守护者成为川内每一条河流的守护者和代言人!
王大英是隆昌市古湖街道河(库)长制办公室副主任,她工作中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查看古湖街道河(湖)长工作QQ 群。群里,除了河长,还有来自农业、环卫、综合执法等部门的工作人员。
“每天,各级河长都会把巡河发现的问题反馈到群里,我们办公室就要对大家反映的问题及时登记,相关单位也会认领问题。”王大英说,“当前,古湖街道现有镇村级河长92 名,他们每人每周至少巡河两次。”
三年多来,像王大英一样的守护者们从日常巡河起步,各级河(湖)长直达一线,直面问题,直指痛点,克服难点;从清理河湖“四乱”的雷厉风行,到“一河一策”的精准施策,不断破解水环境水生态的突出问题。
今年5月,因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河(湖)长制考核排名位居全国前列等因素,四川省河(湖)长制工作继2019年以来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6月2日,在2021年省总河长全体会议上,四川省委书记、省总河长彭清华对近年来全省贯彻落实河(湖)长制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并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不折不扣完成好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各项任务,加快推进美丽四川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如今的四川,河湖更清,长江、黄河清水东流从梦想变为现实。
6月5日,2021 世界环境日,清透的“四川蓝”成了当天最好的底色。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历届主题在变,不变的是全世界对于绿色家园的向往。
早在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就指出:“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和美丽人居有机融合。”
对于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居民来说,雪山似乎非常遥远。随着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窗含西岭千秋雪”不再只是一种文学作品中的画面。据统计,成都市中心城区遥望雪山的纪录从2015年的16 次增加到2020年的75 次。2020年,四川省优良天数率90.8%,较2015年提高5.6 个百分点。在城市里,“推窗见雪山”渐成常态。
作为经济大省、绿色能源大省,应对气候变化,四川也在积极进行绿色低碳转型,骑自行车出行、生活垃圾分类、使用布袋购物……市民逐渐成为“低碳生活”践行者。去年9月,2020 成都国际环保博览会在西部地区首次实现“零碳排放”办展,“碳中和”成为展会最大的特色。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四川省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稳定在2.7 亿至2.8 亿吨之间,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26%左右,成为全国人均碳排放最低的省份之一。
6月6日,四川省国资委发布《关于省属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向绿色低碳领域聚集等7 项重点任务,在推动重点领域低碳转型发展方面,要以能源、制造业、建筑、交通、服务业为重点。
至此,绿水青山作底色、保护生态谋长远,四川生态环保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