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研究

2021-11-12 06:15黄婉燕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16期

黄婉燕

(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0 引言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在不同场合重点强调了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众所周知,高校作为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主战场,同样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或课程体系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具有显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凝聚着很强的人文内涵和价值导向,在实践过程中,促使高校汉语言文学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载体。鉴于此,本文以高校汉语言文学和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为切入点,系统分析汉语言文学传承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优化途径,助力高校汉语言文学的高质量发展。

1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界定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是社会群体的精神支柱和成果结晶,传统文化主要包括知识体系、道德信仰和价值目标等方面。具体而言,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观念、情感认同、行为举止、民族团结的主要价值导向,主要包括中华民族的广泛认同感和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标准、价值目标和思想观念,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各民族交流中起到了很好的“沟通桥梁”作用,它以凝聚大众群体人性的魅力给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熏陶,通过所推崇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群体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举止。因此,如何借助高校汉语言文学载体弘扬传统文化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2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和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首先,高校汉语言文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生群体精神价值形成。首先,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和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要要求,更是先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群体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内涵。与此同时,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为育人目标、文化建设目标指明发展方向。其次,利用汉语言文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道德教育为指引,进行全面道德培育;以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为目的,进行全方面、全过程、全程素质教育。

其次,在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网络文化逐渐在学生学习生活中不断渗透,广泛而深刻影响着学生群体的观念意识、价值行为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互联网技术等相关载体,高职学生很容易在各种文化形态中迷失自我。因此。高校利用汉语言文学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切实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此基础上,显著提升学生群体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内涵。此外,随着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和文化总体上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态势,为此,必须加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和中华传统文化融合,为汉语言文学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保障。

3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困境

3.1 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有待提高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主要来源于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社会群体的生活习惯,全面反映了区域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还有效代表地区风土民情和文化习俗,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根植于人民群体日常生活的精神载体形式。在新课题标准下,诸多高校逐渐开始将目光转向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方向,迫切希望将重点侧重于传统文化教育上,从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教学改革成效不甚理想,培育目标无法达成,归根结底在于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手段单一,仍然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纯理论式”的讲解方式,无法满足学生全体的个性化需求。加之汉语言文学教学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学生无法在海量的传统文化资源中精确定位自己想要的内容,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无疑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产生消极影响。

3.2 高校汉语言文学对优秀传统优秀文化的忽视

当前,随着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被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形态取缔,以“人”培养的教育理念相应的被“才”取代。众所周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工业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为加快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教育主要以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占据主导地位,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前所未有地忽视,也为后续高校汉语言我文学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带来了不利因素,因此,受制于时代客观因素,不可避免地对整个高等教育带来偏失。简而言之,虽部分高校逐渐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但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技术人才作为主要目标还未从本质上更正。因此,结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文化强国战略,深刻反思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育理念,立足学生群体的内在价值需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寻求优化途径,将传统文化和高校汉语言文学有机融合,形成真正适合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

4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4.1 立足于现状,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众所周知,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不仅是学生群体的引导者,更是传统文化是否高效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汉语言文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紧密衔接,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充分保证人才培养模式“质”和“量”。在教学时,以中华道德文化、育人文化、教育文化等不同视角影响高职学生的思维意识,采取多管齐下措施,形成教育工作合力,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得到充分展现。此外,高校应重点聚焦汉语言文学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培养,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传统文化交流活动,拓展延伸教师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把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核心要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促进两者间的深度融合。

4.2 结合需求,深度挖掘教材内涵

实践证明,当前教材仍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涵盖了诸多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教师必须以教材内涵为切入点,深度挖掘内在价值潜力,凝练提取教材中的有益传统文化因子,最大限度将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有效展现出来。与此同时,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数量众多的经典著作和文学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起到渗透文化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高职学生的心理诉求和价值观念,对学生艺术价值审美标准、文学品位的提升至关重要。在教师科学引导下,倘若学生能够仔细回味这些经典著作和文学作品,会显著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真善美、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结合自身不足,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不断提升自我观念和价值导向。此外,教师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定期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或者相声、曲艺、杂耍等民俗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培养更多的传统文化传承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4.3 嵌入时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整合诸多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以教学内容形式呈现给学生群体,激发学生群体的学习热情。此外,借助云课堂、微课、慕课等线上教学平台,将汉语言文学教学资源上传至教学平台,可以采取视频、音频、文字、图像等诸多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群体好奇心。此外,这种做法能够有机契合时代的发展潮流,符合学生群体的价值行为,无疑对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衔接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内涵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在学生成才的基础上,助推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进程。高校立足于现状、加强教师团队建设,结合需求、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嵌入时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和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展文化视野,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创造有利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