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霆 李艳 赵旭庭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政策,致力于提升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畜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其品类多、规模大、链条长,且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虽很愿意接收学生在顶岗实习和毕业后赴企业实习工作,但对学生在校内培养阶段参与度不够,很少有企业能真正做到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互聘师资共同授课、建立教学评价体系等深度合作,更谈不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全程参与。主要原因在于校企合作运营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尚未健全,校企双方虽签订了合作协议,但难以保障企业的权益,不能给企业带来实际收益。即使有企业愿意投入更多成本与学校共建“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的回报,造成企业在短期时间内付出的成本明显高于收益,而且学生在毕业后也不一定就留在本企业工作,甚至可能跳槽至别的企业。从学生角度出发,通过双元育人模式使其成为高技术技能人才,无论毕业后选择哪个企业都非常受欢迎,但从企业角度出发,用本企业的投入为别的企业培养人才,致使成本回报非常低,就违背了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和企业培养一线的高技术技能人才,而现在许多学校培养的学生赴企业实践后,发现书本所学知识并不能满足工作的日常需要,甚至有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反馈在学校三年不如企业工作三个月掌握的知识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在于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时与现代畜牧企业、行业脱节,没有及时与企业深度融合,忽略了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形势下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在校企双方对接度上,学校没有将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与企业的岗位标准、岗位需求、生产过程等深度对接,校企合作仍停留于纸上,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即使合作共建“订单班”“冠名班”,也只是流于形式。在课程安排上,没有与企业人才需求有效衔接,培养的学生技能单一,不能满足工作岗位和生产的需要。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高职“双师型”教师水平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深度和专业实践技能,是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结合体,但是近年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和企业技术骨干,前部分教师学历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但缺乏实践能力,后部分教师具有丰富的实操经验,对本专业的新技术及企业的发展趋势有着深入地了解,但缺乏教学经验和技巧。还有部分双师型教师兼具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但受到课务繁重或工作岗位的限制,难以保证其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教学。另外由于缺乏经费,导致“双师型”教师培训机制和培训基地不完善,使得高职院校教师获得培训的时间难以保障。而且部分企业也不希望企业核心技术外传,导致教师并不能掌握本专业先进的技术,无法真正提高实践能力,这些都制约着“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首先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对企业实施减免税收和财政支持等政策来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其次学校应坚持校企合作的原则,在保证与企业双赢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与合作,双方共同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尤其注重企业方的利益诉求,保护企业的利益,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对于合作办班的企业,学校除了加大投入人才培养成本,降低企业成本外,更应重视将企业文化渗入平时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校期间,邀请企业技术骨干、企业高层来校宣讲本专业的新技术、新设备和企业的发展历程,加深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学生在企阶段,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学生的关爱,提高学生的福利待遇,使学生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保证学生毕业后在本企业的留用率。最后企业也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知,树立长远的发展观,从单一的生产经营型企业向产教融合型企业转变。
(1)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尽可能多的邀请国内畜牧业龙头企业进行调研,及时掌握新形势下企业对一线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2)加强与企业合作深度合作,校企双方联合建设校内教学工厂和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五个衔接”,即将教学标准、技能标准、岗位标准,教学内容、技能内容、岗位需求,教学过程、实训过程、生产过程,专业技能、单项技能、岗位技能,科技创新、创新训练、技术革新,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有效衔接。根据学生特点实行理实交替、个性讲授、真实演示、课堂练习等方式,发挥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岗前培训、技术创新、创业实操的作用,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岗位认知、技能训练和职业体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能力和创业能力。只有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才能进行供给侧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
校企双方合作构建校企“双导师”队伍,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实行“企业导师+学校教师”的双导师制和“双师”互聘制度,遴选合作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企业导师,与学校选派的优秀专任教师一起,组建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双师融合”教学团队,双方定期交流、沟通,企业导师向学校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丰富教学理论,学校教师向企业导师请教生产技术和实践经验,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双方互补共进。学校积极落实教师企业轮训制度,把企业锻炼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确保教师在参与企业生产与技术攻关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校企双方还需加大成本投入,在学校和企业成立“双师工作站”,方便企业导师来学校、学校教师赴企业为学生授课,并以“双师工作站”为基础,组建学生实习实训平台和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保障教师的培训机制。
建立“产教融合、双元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校企实现资源共用、利益共享,为畜牧业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在实施该模式时,必须解决“校热企冷”、畜牧业人才供需关系失衡、“双师型”队伍建设水平等问题,需通过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作努力,保障企业权益,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使企业全程参与学生的培养。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企业教师的教学理论,根据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