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孩子们的文化名人

2021-11-12 05:59
山东文学 2021年6期

孔 子

公元前6世纪前后,地球上出现了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那就是在全球各地相对封闭的情况下,东西方居然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批“思想导师”,如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犹太的以赛亚,波斯的琐罗亚德斯,印度的释迦牟尼、筏驮摩那,中国的孔子(名丘,字仲尼)。正是这几个人,创立了主导人类精神世界上千年的基督教、犹太教、拜火教、婆罗门教、佛教、儒学。他们对各大文明体系的影响,至今无人望其项背。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称为圣人。这个时期,被一位德国学者称为“世界历史的轴心期”,是世界文明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在这里,我们先不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想重点讨论一下,中国的第一精神高度为什么是孔子,而不是别人?有人说,在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儒家并不占上风。的确,占上风的,既不是孔子的儒家,也不是老子的道家,而是法家、兵家、农家甚至墨家。还有人说,孔子的执政理念,并没有被哪个诸侯国所接受。的确,只有鲁哀公在孔子52岁的时候,让他管了三个月的外交,然后就把他撵走了。他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14年,到处推销他的理念,不仅没有谋得一官半职,还常常受到威胁和侮辱,在卫国被安排和太监坐一辆车,在陈国边境被饿了七天七夜,在宋国差点被杀。特别是他在郑国与弟子走散,一个守城的士兵描述他“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意思是“疲惫不堪的样子,就像一条找不到家的狗”。也有人说,孔子并没有写过多少书,那本《论语》,还是他和弟子的对话集,零零碎碎,一点儿也不系统。以上观点,我找不出理由反驳。我只想说,几乎所有的思想巨人都有同样的遭遇:生前无人问津,死后光芒万丈。原因是,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时代,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民族,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同时代的人很难理解。一个人,话不在多,而在于精与深。他和弟子的对话,看似零碎,但每一句都振聋发聩,都博大精深,都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这些话汇集起来,就是一座照彻千古的思想灯塔。他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干的,不要强迫别人去干。这是世界通行的黄金法则。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选择他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的缺点就对照着改正自己。这是重要的“成功之道”。他还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了知识然后时常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这是可敬的“做人之道”。他主张“仁者爱人”,认为统治者有责任照顾好他的人民,这是宝贵的“人道精神”。他还主张“有教无类”,意思是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无论你出身贵族,还是来自平民,这是真正的“教育公平”。为了实践这一理念,他带头开办了私学,收了3000名学生,其中有大量颜回那样的穷孩子。孔子的真知灼见还有很多,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不妨去读一读《论语》。有句话是评价《论语》的,叫“半部《论语》治天下”。还有一句话是评价孔子的,叫“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孟 子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公认的圣人,第一位是孔子,第二位是孟子,人称“亚圣”。他之所以被称为“亚圣”,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他把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升格为“仁政”思想,使得儒家不再只是一个学术团体,而是作为一个政治集团存在,从而使儒家学派成为中国政坛上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第二个原因,是他的民本思想。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国朝代更迭十分频繁,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明深入人心。就连入主中原的草原民族,都会在第一时间去孔庙、孟庙祭奠。如今这两座庙都保护得很好,它们可是中华民族的两座精神丰碑,你是否前去参观过?

韩 非

古代有个寓言,说的是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用尺子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尺码放在了座位上。等到赶到了集市,却忘了携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回家去取尺码。等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回答:“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个寓言的作者是思想家韩非。他出生在战国末年,是韩国的公子,荀子的学生。看到韩国江河日下,他多次向韩王安建议变法图强,但对方置之不理,这使韩非异常悲愤和失望,写了《孤愤》《说难》等书,既表述了他的法治思想,又抒发了不被重视的郁闷。书传到秦国,秦王嬴政十分推崇,甚至感叹:“我如果见到这个人并和他交朋友,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啊!”为了见到韩非,嬴政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本就不重用韩非,此时为形势所迫,便顺水推舟,派韩非出使秦国。韩非一到秦国,就被嬴政奉为上宾。这样一来,他的老同学李斯不高兴了,他怕韩非挡了自己的晋升之路,所以和老鼠一样躲在暗处,观察韩非的一言一行,抓他的小辫子。而韩非为了不让嬴政攻打韩国,表现得过于急切,很快就被李斯抓住了把柄。在李斯的怂恿下,嬴政下令把韩非抓起来审讯。韩非前脚进大牢,李斯后脚就派人送去毒药,逼韩非自杀了。等嬴政感觉不对劲,下令赦免韩非时,韩非的尸体已经凉透了。他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思想深刻但没有防人之心,满腹经纶又不善于辩论,甚至有些口吃,这也是他被人暗算的原因。他创造的成语有“自相矛盾”“滥竽充数”“三人成虎”“讳疾忌医”“唇亡齿寒”“吹毛求疵”“华而不实”。他的至理名言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欲速则不达”“自胜谓之强”“法不阿贵”

蔡 伦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把文字刻在乌龟壳和野兽骨上,这种文字叫“甲骨文”;商代和周代,则把文字浇铸在青铜器上,这种文字叫“金文”;战国时期,又把文字写在竹片上,然后用绳子串起来,形成了“竹简”。这三种文字,优点是可以长期保存,缺点是不易携带。到了汉代,文字被写在了丝绢上,重量倒是轻了,但成本高得吓人,一般人用不起,连朝廷都感觉开支太大。怎么办?东汉朝廷把这个难题踢给了一个太监。可能大家会说,让太监搞发明创造,朝廷也太搞笑了吧。的确,古代朝廷做事常常不靠谱,这一次却是例外。因为这个太监叫蔡伦,兼任尚方令,主管皇宫制造业。当时的皇宫作坊,集中了天下能工巧匠,代表那个时代制造业的最高水准,而蔡伦又是一个头脑灵活的人,由他掌管这个机构,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正确的任命之一。蔡伦经过钻研发现,破解这个难题并不难,难的是如何造出丝绢的替代品。于是,他找来树皮、麻叶、破麻布、旧鱼网等,让工匠们切碎,放入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其中的杂物烂掉,纤维则保留了下来。他再让工匠把植物纤维捞起,放进石臼中搅拌,直到成为浆状物,然后用竹片挑起来,待到干燥后揭下,就变成了“纸”。公元105年,这种价格低廉、方便携带、易于书写的纸,被献给了汉和帝,皇帝的嘴巴咧到了腮边,下诏封蔡伦为“龙亭侯”,这种纸从此被称为“蔡侯纸”。要知道,今天书法爱好者使用的宣纸,仍旧沿用蔡伦造纸术,只是原料变成了竹子和木材。

陈 寿

说起陈氏名人,一般人很少想到陈寿。他生活在三国乱世,先后在蜀汉、晋朝为官。他历经十年艰辛,在晋朝灭亡东吴后,终于完成了纪传体历史著作《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尽管故事性很强,很精彩,但虚构的成分很多。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还是应该去读《三国志》。

王羲之

王氏是中国第一大氏,名人云集,但有一个人不应该被忽略,他叫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擅长书法,史称“书圣”。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日,王羲之和几十位友人在绍兴兰亭一边喝酒,一边赋诗,居然汇集成了一部诗集。王羲之带着几分醉意,即兴挥笔,为这本诗集作了序,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兰亭序》。这篇即兴之作,把过去的旧笔法,改为以提、按、顿、挫为特色的新笔法。一眼望去,整篇书法像一个学校操场,方方正正;但仔细一看,像几百个艺术生在跳自由舞,跳得都很有劲,都很灵活,但又没有一个人出格,大有“风清骨峻”的魏晋风骨,难怪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可惜呀,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临摹本,已经看不到真迹,因为真迹被唐太宗带进坟墓陪葬了。

顾恺之

顾恺(kǎi)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画家。他的画用色秀润,人物传神,堪称一绝,可惜流传下来的都是摹本,如宋朝摹本《洛神赋图》、唐朝摹本《女史箴(zhēn)图》。《女史箴图》原本收藏在北京圆明园,1900年被“八国联军”中的一个英军大尉抢走,存入了大英博物馆。时隔42年,英军第一师7000多人在缅甸被日军围困,中国远征军向日军发起猛攻,成功解救出了全部英军。为此,英国政府拿出了谢礼,一件是《女史箴图》,一件是潜水艇,但只能二选一,结果中华民国政府选择了潜水艇。你感觉这个选择有问题吗?

陶渊明

陶氏代表人物是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是东晋到南朝时期的文人。他最后一次当官,是任彭泽县令。八十多天后,他最喜欢的一个小妹病逝,他写下《归去来兮辞》这篇宣言,然后辞去官职,正式归隐田园。他的散文《桃花源记》,以“桃花夹岸,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为铺垫,引出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大同世界。他写了大量以田园为背景的诗,是田园诗的鼻祖,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崔 颢

说起崔氏,我要隆重推出唐代诗人崔颢。他出身于隋唐大族博陵崔氏,诗风雄浑奔放,犹如磅礴的巨浪,他最有名的诗作是《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大诗人李白来到湖北武汉黄鹤楼,同样诗性大发,但读完崔颢的诗,便立刻搁下了笔,发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喟叹。

贺知章

贺氏名人,少不了唐代边塞诗人贺知章。他成名很早,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后来担任了朝廷高官。他善谈笑,好饮酒,生性豪放,是李白的忘年交,李白就是他引荐给唐玄宗的。他的七言绝句《咏柳》千古传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他的《回乡偶书》更是脍炙人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李 白

如果问中国最有名的诗人是谁,大家一定异口同声地说是李白。至于他为什么这样有名,一般人很难回答出来,回答最好的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他在《忆李白》中写道:“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与他的诗,正是盛唐气象最典型的人格与艺术象征。他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率真而浪漫。他渴望出将入相时,会两眼放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被皇帝起用时,会手舞足蹈:“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仕途受挫时,会闷闷不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感悟人生后,会放声高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他寄情山水时,会神清气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他挥别友人时,会深情款款:“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即便是躺在床上,他也不忘给孩子们写一首最容易背诵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 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夸奖李白的诗里,最有煽动力的一首,不仅写出了李白的豪气,更写出了李白第一诗人的地位。写这首诗的人叫杜甫,在唐代诗人中排在李白之后,列第二位。有人说,杜甫不是傻吗?哪有第二名夸奖第一名的。但杜甫这个比李白小11岁的人,可不是个小心眼儿,他不仅夸奖李白,还主动接近李白,和李白成了忘年交。但要说杜甫的诗作,和李白根本没有可比性,因为两人风格不同,一个是现实主义,一个是浪漫主义,一个关注民生,一个寄情山水,杜甫就是一个贴近现实、关注民生的诗人。他写了大量同情底层民众的诗,如《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人问,他有超过李白的诗吗?我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只能列几首让大家鉴别,先看被誉为“七律之王”的《登高》的气势:“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再看五律《春夜喜雨》的意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最后看看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会背诵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白居易

一千多年前,无论你站在中国哪条道路上,只要你不停地向前走,最终都会到达一个伟大的城市——大唐京都长安,因此就有了“条条大道通长安”的说法。那时的长安,是地球上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天下诗人云集的地方,被称为“诗歌之都”。公元787年,一个16岁的书生来到长安,带着自己的诗稿前去拜会名士顾况。顾况看到诗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便开玩笑说:“长安米正贵,居住不容易呀!”言外之意是,长安这个大地方,很难有小人物的容身之地。等到他随手翻开诗稿,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立刻拍案而起,连声叫好,说:“好诗!你有如此文采,住下去又有什么难的!”白居易的诗名就迅速传开了。后来,白居易的诗作越来越多,官越做越大,名气也越来越高,以至于被戴上了“诗魔”的高帽子。他的诗用词优美,平易流畅,音调和顺,非常适合朗读和背诵,所以深受文学爱好者喜爱,他的代表作是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

刘禹锡

刘氏是中国第四大氏,名人太多了,我特别推出刘禹锡,很多人或许会不以为然,但我断定,听完他的人生故事大家会服气的。他生活在晚唐,天分很高,成名很早,21岁考中进士,33岁成为朝廷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的利益,很快就宣告失败,唐顺宗被迫让位,刘禹锡和改革集团的另外七名成员,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司马,这就是“八司马事件”。10年后,刘禹锡终于被调回京城。一天,他到玄都观里看花,因看不惯那些得势的年轻大臣,便即兴写了一首诗,题目叫《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言外之意是,如今朝廷里这么多的大臣,都是我刘郎走了以后提拔的,有什么值得牛气的。这首诗一出来,立马得罪了执政大臣,他很快被贬出京城。有了这次教训,按说他该管一管自己的嘴巴了吧。时隔11年,他再次被调回京城,他居然又去了玄都观,并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意思是,当年得势的大臣全部下台了,现在得势的大臣都很“菜”(无能),负责推荐人才的当权者哪里去了?以前的刘郎我又回来了。结果可想而知,他自然是再次被贬出京城,并得了个“诗豪”的称呼。接下来,他彻底感悟了人生,并写了一篇更有名的东西,不过这一次没写诗,而是写了一篇散文,叫《陋室铭》,如今每个中学生都能背诵。

苏东坡

说起苏氏,永远避不开苏东坡。有些人,生来就不是做路人甲、跑龙套、当走卒的,他们是银河中心最耀眼的星光,是远山深处最清凉的甘泉,是沙漠尽头最丰美的绿洲,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人,做事情,要么不做,做就做到最好,达到极致。他的散文,跻身“唐宋八大家”;他的词,位列宋代三大词人第一位;他的书法《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他的画,在描绘竹子、怪石、枯木上别有趣味;就连做菜,也能做出“东坡肉”。他正义,无私,磊落,一向以事实说话,因此改革派打压他,保守派也不喜欢他,一生三起三落。尽管他远离了人们的视线,但仍然是天下文人追慕的对象,随便打个喷嚏都流行,无意抖个包袱都畅销。一次,他路过庐山,随便在西林壁上题了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承想,这首小诗一直火了千年。他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当官时,中秋节晚上喝醉了,对着月亮发呆,不知想起了谁,便填了一首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名气更大,不但柔美的邓丽君唱过,空灵的王菲也唱过。

黄庭坚

在黄氏名人中,黄庭坚的名气可能不是最大的,我之所以写他,不是因为他的诗词写得好,生前与苏东坡齐名;也不是因为他的书法写得好,自成一家,而是因为他是一位大孝子。他当的官已经不小了,曾任起居舍人,负责记录皇帝所发的命令。但他无论政务多么繁忙,始终尽心尽力地侍奉母亲,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义务。他每天一下朝,都先去探望母亲,为母亲献茶倒水。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刷便桶,从不让佣人代替自己去做。后来,母亲病了一年,他更是衣不解带,日夜守护在病床前,时时察看母亲的脸色,亲自为母亲喂汤药。母亲病逝后,他辞去官职,在母亲坟旁建了一个小屋,住在小屋里守孝,哀伤得生了一场大病,差点丧命。他的事迹被编入了《二十四孝故事》,在中国大街小巷千古流传。读到这里,大家是否也该反思一下,我们是如何对待父母的?

范仲淹

范氏代表性人物,首推范仲淹。他生活在北宋时期,小时候失去了父亲,跟着母亲改了嫁,经过多年苦读考中了进士。他当过将军,打败过强大的西夏;他当过副宰相,参与过“庆历新政”。他正直,无私,磊落,多次因为慷慨直言被降职,以至于一生三起三落,朋友梅尧臣写了一篇《灵乌赋》,劝他少说话、少管闲事,他马上回了一篇《灵乌赋》,声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正气。因此,他每被降职一次,声望就高一次,直至成为天下读书人的标杆。庆历六年(1046),他被贬到湖南的朋友滕子京,请他为岳阳楼写一篇序言,从没有到过岳阳楼的他,借助天马行空的想象,写成了《岳阳楼记》,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句。

沈 括

沈氏名人,千万不能忽视北宋官员沈括,当别人忙着投机钻营的时候,他正忙着从事科学研究,是个科研奇才。他的代表作《梦溪笔谈》,对泥活字印刷术、水利测量标高法、“碍”(焦点)成像等一系列科研成果作了详尽记录,其中许多科学成果达到了同时代世界最高水平,被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通过这本书我们发现,他是中国数学史上第一个利用弦、矢求出孤长的近似值的人。他经过实验证明磁针不完全指南,比哥伦布发现磁偏角早了400多年。他发现音调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并记录下了声音的共鸣现象。他还提出了“虚能纳声”的空穴效应,以此解释军人用皮革箭袋作枕头,可以听到几里外人马声的原因。最难得的是,他对传统历法进行了改革,研究出了“十二气历”。因为传统历法有两大缺点,一是以十二个月来配四季,一季三个月,闰月时一季就成了四个月,太不齐整。二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在一年中的位置前后移动,一般人无法掌握。沈括推出的“十二气历”,与今天的阳历类似,不用闰月,而是参照节气定月,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一年的第一天为立春。这种历法,既与天文相吻合,又方便掌握农时,因此很有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十二气历”报到朝廷,那些胡子一大把的大臣们炸营了:传统历法是老祖宗定的,哪能说改就改?你以为你是谁?!这就是古代的中国。唉!沈括只能默默地叹气。

朱 熹

朱氏名人有朱熹,他是南宋教育家,创办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培养了大量学生。对于读书人来说,朱熹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朱子六步读书法”,第一步是循序渐进,第二步是熟读精思;第三步是虚心涵泳,第四步是切己体察,第五步是着紧用力,第六步是居敬持志。

杨万里

杨氏名人中,有一位南宋文人杨万里,他27岁考中进士踏入官场,但一生视富贵如浮云,对官场弊端敢于直言,因为反对朝廷使用铁钱,愤然辞去知州一职,把多年的积蓄放入官库,一文钱不带回到家乡,他晚年的老屋只能遮蔽风雨,以至于饿死在家中。他的《小池》清新自然:“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他的另一首七绝诗更加清丽脱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马致远

马氏遍布天下,其中元代有个戏曲家,叫马致远,他年轻时积极进取,但仕途一直不顺,最终看透了世态炎凉,归隐山林。他的代表作是杂剧《汉宫秋》,但他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名气更大:“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于 谦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比岳飞还要正直,比海瑞还要清白,比屈原还要无私,比窦娥还要冤屈,他的名字叫于谦,是明朝的大臣。明英宗被蒙古俘虏以后,是他坚持立明英宗的弟弟为新皇帝(明代宗),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使得蒙古人以皇帝要挟明朝的企图落了空。一年后,蒙古人决定把明英宗送回来,明代宗以赵构对待被俘的父亲和哥哥为例,表示反对。但和岳飞一样顶天立地的于谦,却用忠孝仁义说服了明代宗,把太上皇“光明正大”地接了回来。结果,三百年前赵构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被于谦得罪过的四个小人暗中勾结起来,突然迎立明英宗复位。于谦被编造了一个罪名无辜下狱,然后斩首示众。身为朝廷第一大臣的于谦被抄家时,根本没有出现落井下石者期待的金银满堂、富可敌国的情景,家庭仓库里只有皇帝赐给他的衣服、宝剑、圣旨,挖地三尺,连一个陶罐和银锭也没有,消息传到明英宗那里,他只是皱着眉头发呆,一句话也没说。为了纪念他,后人在杭州西湖边为他建了一座庙,牌坊上写着“血不曾冷,风孰与高”八个大字,庙里刻着他那首著名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罗贯中

罗贯中出生在山西,14岁时母亲病故,因为家庭困难,他只得中途辍学,跟随父亲到江南做生意。在苏州,他有幸遇到了小说家施耐庵,并拜对方为师傅。他向对方跪拜的那一刻,应该算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个经典时刻,从此中国少了一个八股文高手,多了一位世界级小说大师。有意思的是,在元末天下大乱的局势下,师徒二人一度也想浑水摸鱼,于是一起投奔了反元起义军首领张士诚,作为军事幕僚,对付过另一支起义军首领朱元璋。到头来,还是朱元璋占了上风,建立了明朝。随后,他彻底放弃了通过考试步入官场的想法,开始一心一意地写小说。他经过商,脑子很活,是一个善于创新的人,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对过去的“话本”小说进行了改进,一个故事为一回,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每一回常以“话说”两字开始,往往在情节铺展的紧要关头突然刹住,留下悬念,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作为结束语。他的这种表现形式,被称为“章回小说”,所以他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代表作是《三国演义》,他还与老师施耐庵合著了《水浒传》。《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一部,其中塑造的刘备、关公、张飞、赵云、诸葛亮、周瑜等人物,几乎家喻户晓;“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借东风”“三气周瑜”“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等故事,几乎妇孺皆知;就连无中生有的貂蝉,都能列入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就连名气不大的黄盖,都能因为“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的歇后语,让我们记住了他。有人说,《三国演义》就是一个智谋大全,读懂了它,打仗你能成为一位好将军,从政你能成为一个好领导,就连经商你也能成为一个好商人。

冯梦龙

十七世纪的世界,是一个人性回归、精彩纷呈的世界,欧洲文艺复兴风起云涌,东方的中国也出现了一批离经叛道、个性张扬的文人墨客,其中一个人叫冯梦龙,出生在大户人家,出类拔萃但屡试不中,心灰意冷之下,在家里搞起了文学创作。因为热恋一个叫侯慧卿的歌妓,他学会了市井白话,从此将笔对准了酒肆茶楼。歪打正着,一个伟大的白话小说家横空出世。《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就出自他之手。

吴承恩

在数不清的吴氏名人中,最有文学成就的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他从小聪明伶俐,文才出众,但直到45岁才考上一个岁贡生,当了小小的县丞。文学向来是从政的伤口,仕途上的失意,却成就了一个文学巨匠。他从年轻时代开始,就想以唐僧玄奘到印度取经为蓝本,创作一部神话小说。这部书,几乎耗费了他全部的精力,但直到晚年辞官回乡后,才终于完成了《西游记》。小说中最精彩的,既不是妖魔鬼怪斗来斗去,也不是七十二变多么神奇,而是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少一难,都不会取回真经。大家想一想,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金圣叹

谈金氏名人,避不开金圣叹。他生活在明末清初,是一个怪才。他自幼信佛,又渴望当官;他勤奋苦读,又耗费无度;他写小说不算高手,但评点小说却高人一筹。他评点《西厢记》时,能点出一字一句的优劣,形同画龙点睛,令人拍案叫绝。他评点《水浒传》时,个性分明,趣味盎然,连个别字词的艺术功能都解读得一清二楚。从此,人们读历史名著,首选评点本;在众多评点本中,首选金圣叹。

袁 枚

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经典咏流传”中,一个乡村音乐老师和一群贫困山区的孩子,共同演唱了一首根据古诗改编的歌,这首歌感染了在场所有的观众,许多观众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这首励志歌曲改编自古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它的作者叫袁枚,是清代诗人。

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中说,一天深夜,小偷入室盗窃,听见屋里传来小孩的读书声,于是就藏在房梁上,静等孩子入睡。可小孩把一篇短文背了一遍又一遍,小偷在梁上睡了好几觉,小孩还没记住那篇短文,气得小偷从梁上跳下来,指着小孩的鼻子骂道:“你脑袋这么笨,读什么书?!”并将文章脱口背出,然后扬长而去,这个小孩就是曾国藩。他的天资的确不算高,连续两次会试不中,第三次才考了个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他能实现从一个笨小孩到儒学大师、大清名臣的逆袭,靠的就是“自律”两个字。他给自己定下了12条规矩: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每月作诗文数首、谨言、养气、保身、临摹字帖、夜不出门。他没有一天不记日记,天天通过日记反省自己,作为锤炼心智的手段。他每天打坐一小时,坚持了一辈子,硬是把毛躁的性子按了下去。

曹雪芹

说曹氏,不能忘了曹雪芹,他祖上是南京的贵族,到他这一代已经败落,他只能靠卖画维持生活,就差去要饭了。在饥寒交迫中,他以南京的繁华旧梦和自身的潦倒经历为蓝本,饱蘸着血泪写成了长篇白话小说《红楼梦》。这部小说能被称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杰作,原因不在于写了480多个人物,也不在于写法多么精妙,而在于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写出了一个伟大的寓言,是一个民族的史诗。如今,连西班牙人都在读《红楼梦》,不知你是否读过?

姚 鼐

姚姓名人有姚鼐,安徽人,清代散文家,语文课本中收入了他的《登泰山记》,我一度质疑这篇古文的可读性,拿过来一读才恍然大悟,文章开头写道:“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就是古长城啊。”短短四句话就把泰山交代得这样清楚,可见他驾驭语言的能力多么强呀。

梁启超

有人说,梁启超是有名的思想家,他的维新思想影响了一代人,这我毫不否认。但我更愿意相信,他是一个称职的教育家。“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就是他说的。他在清华大学当过老师,桃李满天下。他在教育子女上,也很有心得。他共有9个子女,大女儿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曾任中国文史馆馆长;大儿子梁思成是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二儿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三儿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二女儿梁思庄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三女儿梁思懿留学美国,后来担任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四女儿梁思宁加入了新四军,成为革命军人;五儿子梁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所以,称梁启超是“民国最成功的老爸”,一点儿都不夸张。他从没有在学业上苛求过子女,更没有动手打过孩子,他认为孩子们只要尽自己所能就可以了,他更希望孩子们开朗活泼,热爱生活,享受人生。他说,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自我感动。”听起来是不是很对你的胃口呢?

胡 适

一个时段如雷贯耳的人,后来却很少被人提起,胡适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倡白话文和新诗的学者,是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有一首新诗叫《蝴蝶》,诗中写道:“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周树人

周氏名人周树人,笔名鲁迅。他早年作为官费留学生到日本学医,目的是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不久,他遇到了两件事。一件是,他的解剖学成绩得了59分,还被怀疑为老师藤野先生把考题泄露给了他,因为在日本人眼里,作为弱国子民的中国留学生都是“低能儿”;另一件,是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片中,他看到一个中国人做了俄国的奸细,被日本军队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这两件事强烈地刺激了他,他从此认定,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造中国人的精神,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用手中的笔,唤醒沉睡的国人。他一头扎进了古书,不断地回望历史,反思现实,从中辨认封建的黑暗、儒家的腐朽、礼教的毒素。几年后,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横空出世,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署名鲁迅。小说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专制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这是漫长封建礼教史上的第一声惊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以《狂人日记》为起点,鲁迅一发而不可收,《药》《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他由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成为传统礼教的埋葬者,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鲁迅病逝后,诗人臧克家在他最著名、最深情的一首诗中纪念鲁迅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叶圣陶

我国的第一个童话故事,叫《稻草人》,里面的描写特别干净,特别生动:“稻草人非常尽责任。要是拿牛跟他比,牛比他懒怠多了,有时躺在地上,抬起头看天。要是拿狗跟他比,狗比他顽皮多了,有时到处乱跑,累得主人四处去找寻。他从来不嫌烦,像牛那样躺着看天;也从来不贪玩儿,像狗那样到处乱跑。他安安静静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吃稻穗的小雀。他不吃饭,也不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你知道他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教育家叶圣陶。他很擅长写散文,他的《荷花》《藕与莼菜》《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苏州园林》《小小的船》,都被收录在中小学语文课本里,不知你读过哪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