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奕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 226400)
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李吉林老师受其启发并根据情感、认识的相互作用和认识的直观原理等提出了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法让老师创设情境成为一个引导者,激发学生的某种情感,从而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挥主体性,更好的学习,收获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境教学的五个要素为:诱发学生的主动性、强化感受性、发展思维、激发情感和增强实践性。情境教学注重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充满对学习的热爱,探索新知识,不会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传统的教育只是老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而情境教学让学生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轻松地获取新知,这些知识在短时间内容易记住且不容易遗忘,遵循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敢于质疑的精神。数学情境与之类似,只是对于创设的情境,通过联想、想象和思考,发现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内在联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过程中伴随积极的心理状态,探索未知客观世界、热爱数学学科。
经研究表明,新课改之前的偏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搭配应试教育中提倡的“题海式”的训练,对学生的发展有消极的影响,使小学生过度使用左脑,致使弱化了右脑,两脑的极度不平衡性,可能会阻碍儿童潜在的创造才能的发展。而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注重形象思维和情感焕发,有利于激活右半脑的功能,平衡儿童的脑力,从长远来看,更符合发展心理学规律,也更有利于培养儿童们健全的心智。情境教育的创立,对现在教育有现实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纠正应试教育的弊端。新课改提出小学数学的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入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创造一种有利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情境交融的课堂。改变了原来小学课堂老师教、学生学的教条主义课堂,学生学习方式上要求学生重结果更重过程,教学上从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新课改的理念与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不谋而合,既能够适应新课改的形势,又能对新课改的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众所周知,知识来源于生活,用小学生生活场景创造的教学情境,能够将小学生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让他们更好地接受并理解知识,用这些熟悉的生活场景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在以后的学习中牢记知识并操作运用。所以,创造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是必要的,这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述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一致。
以连续减法规律的教学片段为例,亮亮和妈妈带着100元去买东西,她们一共消费了两次,第一次花了43元买了亮亮的外套,第二次买了57元的运动裤,问他们还剩多少元?
生:列式100-43-57。
师:嗯,很会审题,那这个式子还有没有其他的表示方法?
师提示:根据我们去购物的经验,运动裤和外套可以一起结账。
生:可以写成100-(43+57)。
师:你们观察这两个算式,猜一猜两个结果是不是相等?
生:相等。
师:哪种列式方法简便?
生:100-(43+57)。
这个片段中学生对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规律不易理解。所以这时候老师根据例题“100-43-57”与“100-(43+57)”设置问题情境,亮亮和妈妈购物,根据学生已有的购物经验,两种商品一起付钱,可以用100元减去两件商品的总价,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简便程度。巧妙创设生活情境,学生很容易地知道了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抽象文字规律,而且经过观察发现这样的规律有时候能让计算更简便。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将抽象枯燥的规律实际运用于题目,对数学规律有了感性的认识,规律与生活情境相互交融让数学学习变得精彩纷呈。
情境教育法要求增强学生的实践性,小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生活,但是小学生还是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时教师可以在数学的课堂中创设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型情境,引导学生全程参加活动,在操作中感受数学真学课堂的体验式教学。新课改下的情境教学法希望学生不仅仅注重知识与技能,更要注重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儿童的情感体验,用数学思维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以苏教版一年级《认识物体》为例,可以用搭积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积木游戏亲身经历,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在搭积木的游戏中触摸不同物体,初步感知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图形。教师让学生试着对物体进行分类,学生仔细观察堆积木形成的正方体等图形,初步认识这几种图形,用触摸的方式,进一步了解这几种图形的外部特征。小组交流试着回答图形特点。通过这堂课的积木游戏的活动方式,使用直观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观察、触摸、比较、分类的方式,直观地知道各种形状的样子以及外部特征并能在生活中辨别。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最后的小组交流和概括特征,提升他们合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低年龄段的小学生,游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生自己动眼看,动手操作,动脑想的过程中学习新知,提升创造性思维,体验生活处处是数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走进课堂,为教学提供了便利,提高了课堂效果与教学质量。一改呆板的一人一笔一书一口传统教学方式,使用现代化新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给乏味的数学课堂带来丰富资源,比如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等,这些技术的设计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特点、教学思想与教学水平,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能让学生运用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如苏教版二年级的《角的大小》中,教师用多媒体技术设置情境,演示逐渐打开的剪刀动画,直观形象的让学生了解角是有大小区别的,但是这样的动画对老师运用多媒体的技术较高,在制作过程中可以转变一下思路,将剪刀开合角提取出来,放到另一边进行动画演示,这样既方便了教师的课前准备,又通过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剪刀原型启发教学,知道角是有大小的,再通过动画延伸角两边的长度,让学生独立猜测是否与原来角相等,通过动画移动发现与原来的角重和,用张开的角与原来的角对比,直观地告诉学生角的大小和张开的角度有关,和边的长短无关,轻松达到教学目标。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无需给自己增加动画制作的难度,学会转换思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简易设计,努力将实用性和技术性结合起来,教学重心应该在教材、学生和教法上,多媒体技术起的是辅助作用,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节省板书、画图的时间,优化教学途径,争取建立高效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情境教育法有了一定的优化。若想要对教学效果有进一步的提升,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保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完成,在小学生有限的注意力中抓住他们的兴趣,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他们感兴趣的情境,创新性的情境,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高效途径,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