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锐
(江汉大学数字媒体技术系,湖北武汉 430056)
新海诚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动画、漫画家以及广告导演。在我们国内也粉丝众多,其作品以画面唯美,对人物感情和心理描写丰富、细腻而著称。
从市场反应来看,其作品《你的名字》是在日本国内第一部宫崎骏作品以外,票房突破100亿日元的动画作品——达到了惊人的250.3亿日元,列日本影视第4名;海外票房收入则达到了2亿8100万美元,也超过了宫崎骏的《千与千寻》2亿7500万美元的成绩,成为日本电影史上海外票房收益最高的电影。从业内评价来看,新海诚也屡获殊荣:《秒速5厘米》获亚洲太平洋电影节最佳动画电影奖;《言叶之庭》获斯图加特国际动画电影节长篇部门最优秀奖;《你的名字》获西班牙锡切斯 加泰罗尼亚国际电影节动画部门最优秀长篇作品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动画电影等。因此很多人说,新海诚是日益衰落的日本动画界的希望,他也被广泛看作是宫崎骏的接班人。
那么新海诚的作品到底是有什么巨大的魅力能够吸引如此多的关注呢?
其一,新海诚作品的画面感很强。美轮美奂的光影与色彩,配合巨细靡遗的画面内容,他的作品在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的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大量可读的细节,以至于他作品中的每一帧画面几乎都可以直接拿来做壁纸使用。
这种画面的高质量据说源于新海诚在场景设计阶段的巨大努力。他往往亲自带着相机去街头巷尾实景拍摄,采集素材,然后再通过电脑绘图手段将这些场景1∶1复刻出来。除了实景中的部分瑕疵,比如杂乱的电线,拥挤的人流以外,他总是事无巨细的将现实中的东西全部都搬到他的动画当中,从而造就了其作品独树一帜的超写实主义的绘画风格。再加上他高超的光线与色彩调配能力,新海诚所创造的画面美感是最能吸引和打动我们的因素。
其二,新海诚擅长描绘人物细腻的情感,表现角色丰富的内心活动,其作品总是能调起观众的情绪与记忆与之发生共鸣。
从2002年的《星之声》到2007年的《秒速5厘米》,再到2013年的《言叶之庭》,其实新海诚反复表达的始终是同一种美好的情感——少男少女之间那种深深的相互吸引、相互牵挂的纯美爱情,而他的作品也全部是以青少年来作为主角的。
正如新海诚自己在访谈中所说:“青少年时代从大人的角度来看是非常美好的……他们正处于找寻自己人生价值与意义的一个关键时期……明天、后天或一年之后,可能会和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人相遇……”可见爱情在新海诚看来本身就是青少年所存在和追寻的主要目标之一,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双方而言都是如此,那么它当然可以成为一个持续的议题。再加上青少年期是一个虽然荷尔蒙迸发但却远未达到性成熟的时期,所以青少年的爱情中往往少有性的成分,而更多的是心灵的互动也即是所谓柏拉图式的恋情,因此往往显得唯美而空灵,正如《秒速5厘米》中那樱花树下的一吻,日本大部分观众对这种纯粹的爱情其实是非常认同和向往的。
美国爱情心理学家罗伯特·J·斯滕伯格将爱情分为三个部分:“亲密”“激情”和“承诺”;转换成更直接的行为表述就是“爱”“性”和“婚姻”;它们可以是三个独立存在的元素,而其中许多人一生也难以体验和经历的,可能也就是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吧。大概这就是新海诚式的爱情故事明明没有性的元素但却仍然那么受欢迎的原因吧。
第三,新海诚还非常善于营造气氛,他对场景、画面与人物情感的变化配合,拿捏的十分精准。我们在他的作品中常可以看到以景衬情,反过来又以情生景的艺术表现手法。
比如《秒速五厘米》中先是以大雪来渲染男主角贵志不断膨胀的忐忑、焦虑与绝望;而当他与明理相遇以后,则以雪霁天晴映衬他内心的满足、平静与甜蜜。又如在《言叶之庭》中,孝雄在百香里家里向她表达爱意,此时窗外是淅淅的细雨,正如丝丝的情话;而百香里先拒绝了孝雄……然后又毅然决然的追出了门外,此时影片的情绪升至最高点,外面变成了瓢泼大雨……
这种例子在新海诚的影片中可说是俯首即是,而在这种情景交融的节奏变换里,他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叙事任务,也与观众实现了共情。
那么新海诚的作品真的就完美无瑕,没有任何缺点了吗?
笔者觉得目前来看他还是有几个明显的短板的。
首先就是他的作品重“原画”而轻“动画”,简单来讲就是缺乏动感。我们很容易就发现,新海诚不擅于表现动作场面。
尽管画面唯美,但我们看新海诚的作品时,还会得到这样一个印象——类似于有声版的漫画。因为他相当多的画面和场景都非常趋近于静止,即便有少量的动态元素基本上也就是一些简单的人物表情或者肢体动作。我们很少看到新海诚运用连续的镜头去表现大范围的运动或者分解复杂的动作。他最喜欢的表现手法是让镜头以简单移动的方式去拍摄相对静止的场景与人物,然后辅以大量的旁白去解释、交代画面内容或补充信息。在他早期的几部作品中,包括《星之声》《云之彼端 约定之地》《秒速5厘米》和《言叶之庭》,这个特点尤其突出。从他近期的两部作品《你的名字》《天气之子》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尝试和改变——增加了一些运动镜头,但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新海诚在表现运动场面这个方面的力不从心。
从剪辑的视角分析,我们也可以得出一致的观点。
他的作品中,画面(镜头)常使用中景以上的大景别,全景和远景镜头的使用相当普遍,所以新海诚可以轻松的在一个镜头内部建立起完整的时空,实现对一个场景或人物的全部描写而无须剪辑(或者少剪辑),但这样便导致了影片的镜头数量大大减少,节奏也变得缓慢。如果是描写人物内心活动,表现细腻感情的段落,这种舒缓、唯美的镜头或许能帮助建立气氛,“以景喻情”;但在其他情节段落,只会使人昏昏欲睡。
也有不少观众并不太在意这种缓慢的运镜节奏和静止的“动画”效果。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新海诚对语言和音乐元素的运用非常娴熟,他常用复杂的对白去抓住人们的注意,再利用BGM和效果音去引导观众的情绪起伏,还有大段音乐蒙太奇的运用……比如《秒速5厘米》中的“One more time,one more chance”音乐段落,《言叶之庭》中的“Rain”段落等等,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冲淡那种画面的怠慢感。二是新海诚喜欢利用剪辑去创造画面的节奏与韵律感。在一些长达数分钟的情节段落中,我们常可以看到镜头是固定每3-4秒切换一次,有一个非常稳定的的节奏和速度,MTV效应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或许这是新海诚担任广告导演所训练出来的一种创作本能吧。
新海诚的第二个短板:他虽然很擅长场景细节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但在“讲故事”的技巧和手段上却显得有些拘谨和单调。
我们很容易就能够发现,利用人物的内心独白去串联画面与时空是他叙事的主要手段。离开了人物独白,他似乎就不会讲故事了。而一般电影情节的驱动力难道不应该是“对白”和“动作”么?
从《云之彼端 约定之地》《你的名字》直到《天气之子》,我们能感觉到新海诚对比较大的故事框架,或篇幅较长的作品的驾驭能力明显不足。这几部片子的情节其实都很拖沓,叙事线也不集中,影片长了,想法多了,新海诚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凝练的去讲故事了。尤其是《你的名字》,盛名之下,但它给我的感觉却像是无数桥段的堆砌,有的是为了纯粹的搞笑,有的是为了生硬的煽情,影片结构一点都不紧凑。虽然还有一条拯救小镇的主线存在,但却始终缺乏张力。这可能也是因为新海诚在制造悬念和叙事技巧上的欠缺所带来的影响吧。
最后,我觉得或许也是世人误解了新海诚,认为他也跟宫崎骏一样普爱苍生、悲天悯人,对于人类和世界的存在与关系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以及普遍的人文关怀,而实际上,他可能并没有去想那么多。什么气候危机,什么拯救世界那都只是表面上的情节,新海诚真正想要去表现的,永远都是那份青涩、纯真、不顾一切的爱情——站在一个少年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