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宁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随着话语分析理论的不断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运而生。自2003 年起,多模态话语分析成为国内话语分析领域的新兴热点,并逐渐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一些学者也对近年来的发展做出了研究(程 &张;2017)。多模态话语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15)。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强调多种模态协同来传递意义,进行沟通交流。手势,面部表情,姿势,目光,等多种模态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模态处于同等的地位传递意义。
课堂提问可以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提供表达观点的机会,检查学生知识理解与掌握的情况,并且辨别学生是否认真听讲。学生对于问题的反馈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组织教学。同时,教师提问的相关研究一直是教育教学领域的热点,但是从多模态角度对提问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将教师的课堂提问与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结合一起探究优秀教师提问时的多模态特征以及多模态协同的方法,聚焦教师提问时的表情、眼神、手势、姿势、语调等方面,探究全国高中英语公开优质课中优秀教师的多模态提问,希望可以丰富关于教师提问的研究,并帮助新手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提问。
本研究采用的视频素材为第十届全国高中英语公开优质课视频集,拟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借助多模态视频注 解 软 件ELAN (EUDICO Linguistic Annotator) 6.0对收集的录像进行转录和编码。视频播放可以精确到0.01 秒,并且标注与标注之间可以彼此链接,便于纵横对比(王立非、 文艳; 2008)。借助软件,通过人工注解分层对视频素材进行分析,预计从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在教师提问方面的协同配合上进行研究。
本研究从第十届全国高中英语公开优质课视频集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高二组的8 个阅读课视频。所有的公开课演示老师均为各省市的优秀教师,并且获得了一等奖,且课程设计在前期经过专家的指导,因此他们的视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
在模态方面,不同流派的学者对于模态的定义以及划分标准意见不一。因此本研究选取的分类来自张德禄《多模态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第15 章中整合的外语教学中分析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可选择模态的共用特征中所使用的模态分类方法(张德禄,2015),以及Norris(2004)对模态的定义以及分类,并根据实际课堂情况整合而成。其次,教师始终会存在身势模态,为方便标记和分析,本研究会剔除无意识的模态类型。根据前期对视频的观察,表情变化以微笑为主,眼神可以分为注视学生,注视PPT 屏幕,其中注视学生还可以细分为注视个人。身体移动主要可以分为在班级前方,在班级中间,和班级后方。由于手势分类过于复杂,本研究将根据艾克曼(Ekman)和弗里森(Friesen)(1969)的理论,只选取说明性功能的手势以及象征性功能的手势进行标注。具有象征性功能的手势在特定的文化中有特定的意义,并且在特定社会成员中形成共识,可以替代语言行为,用来传递信息,比如ok手势。具有说明性功能的手势伴随语言而生,来辅助语言表达,让所说的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其中,语言模态可以划分为口头语言以及以白板为载体的文字语言。最后,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多媒体软件为载体可以呈现出的文本模态,图像模态,视频模态,或者几者互相结合的混合模态。
本研究在前期观察视频的基础上得出教师提问环节基本贯穿整节课,贯穿于不同的教学阶段。马(2014)也指出多数的研究显示,教师提问和回答所占的时间占到了课堂时间的40%。基于此原因,本研究首先将课程环节进行切分。研究结果显示,课堂中的提问环节主要集中并细化为导入阶段,讲解知识阶段,和师生互动阶段。口语模态在三个阶段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教师在口语提问之外会利用以多媒体为载体的各种模态辅助口语进行教学。只有1 位教师利用在白板上手写的文字语言进行提问的相关信息提示。身势模态借用手势、表情、身体移动以及眼神等,传递出的情感和信息在课堂的提问部分也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整体上,教师会借用微笑,注视个人,以及说明性功能的手势和象征性功能的手势,来降低情感障碍,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从语言模态上来看,教师的口语模态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要大于书写在黑板上的文字语言。从提问的问题类型方面分析,教师整体上都会利用参考性问题即所谓的开放性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考,以及利用展示性问题也就是限制性的问题来与学生互动交流,检查学生知识理解与掌握的情况。教师的提问问题的数量以及口语占据的时间比例,则根据教师自身的要求,以及互动过程的长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一位教师的导入过程整体采用了问题导入,因此整个导入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的问答与互动。
从身势模态方面来看,学生回答问题时,80%的教师会以微笑面对学生,鼓励学生进行回答。20%的教师保持严肃状态来倾听学生回答。微笑也成为老师传达积极的情感态度的重要媒介。教师都有自己固定的放置手势的位置。当不需要做出手势时,大部分教师均习惯性将手放置在身体前方,但并没有传达出明显的信息。在本研究中,象征性手势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举手。教师希望学生回答问题时,会先做出举手动作,不需要配备口语模态,就能向学生传达出期待学生回答问题的信息。举手的手势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共识,是约定俗成的,可以代替口语模态,向学生传达信息。而说明性手势多出现为伸手并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时,配合口语语言进行使用。教师向单个,固定的学生提问时,会伸出手臂,指向学生,做出邀请的动作,并配合口语模态进行提问。教师向所有学生提问问题时,会伸出一只手指,代表第一个问题,伸出两根手指,代表第二个问题,辅助语言,完成信息传递。大部分的教师选择在班级前方进行提问。教师在班级的前方,可以依靠眼神,语言,以及手势的配合对教室里的任何一个学生进行提问。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时,期待学生回答问题时,以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时,教师通常会靠近学生,注视学生。提问时,如果在PPT 上存在所提问题的情况下,教师注视PPT 的时间并不长。从视频观察角度来看,教师的目光会在PPT,以及学生之间来回转换。
以多媒体软件为载体呈现出的文本模态,图像模态,视频模态,或者几者互相结合的混合模态中,以文本模态以及文本图像模态出现的几率最大。其中这几种模态通常与语言模态形成强化,平等或者非互补的关系。据研究,非互补的关系最为明显,即教师的口语与PPT 上呈现的文字语言相互覆盖,其中一方的语言只是起到了部分的提醒功能,并没有补充额外的信息,或者强化表达。
课堂中的提问环节主要集中并细化为导入阶段,讲解知识阶段,和师生互动阶段。口语模态在三个阶段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研究由于主观性较强,语料较少,存在一定的缺点。但是根据目前得到的分析结果,本研究认为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身势模态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新课的课程类型等因素,灵活能动的选择适合的模态组合,在课堂提问中达到比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