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静
(利津县文化活动中心,山东东营 257400)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记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不断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的伟大。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以及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保护非遗从文化生态视角下建言献策,使其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近几十年来,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多元文化发展日益昌盛。受工业文明发展的影响,传统文化生态已经被严重破坏,自第一次工业革命起,世界逐渐开始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家民族的文化开始交融,受到工业文明的侵蚀,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甚至灭绝。如同工业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一样,人类的文化生态平衡已然被打破,这是因为高速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的弊病,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导致人类宝贵的民族历史文化财产逐渐流失。其影响之大,对人类文明的意义已经远超经济增长带来的失衡问题。
众所周知,文化作为政治经济在社会上的一定反映,具有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能力。而文化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抽象及具体的概念。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古人就有“天地与我并生”的思想,因此我国文化生态的发展早已成熟。但不可避免的是,在21 世纪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文化生态的脆弱性逐渐显现,导致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生态受到破坏,科技与教育逐渐普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价值观念更新,长久以来的农耕文明正被逐渐抛弃。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原生文化消失,就戏曲来说,遗失的戏剧品种就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可见当前申请非遗形式的严峻。因此我国需要大力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力争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福泽后世。
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人们大多执着于物质生活的享受,对于文化的认同感已经大大降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生产力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推动着传统文化的灭亡,原生文化随着农村群落的消亡逐渐消失,老一辈人的不断离世,同时也带走了尘封的传统技艺。虽然近年来,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竭力保护非遗的发展,但由于社会情况短期难以改变,因此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传承者,普通民众,相关管理人员对非遗的重视程度较低,没能做出有效的配合,导致非遗保护工作难以开展,从而使得部分传统文化逐渐走向失传。
就当前发展情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传承能力较弱,新一代传承人不愿意承担起传承传统技艺的责任,对于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并不重视,并且受现实实际条件的影响,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较低,不同民族的文化迥异,民众并不买账,从而使得本土的非遗得不到发展的空间,影响了非遗的生存性。我国的幅员辽阔,拥有种类繁多的传统文化,但由于地域的限制,中原汉族人民的文化得到普遍认同,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对于当地文化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难以深入到全国发展。不仅如此,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过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但又因为文化的封闭与保守,导致其不能够进行大规模的传播,也就阻断了长期发展的可能。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也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对于非遗的保护工作来说,仅仅只靠民众自发的保护,完全不足以支撑非遗的传承。这就需要政府及时介入,加大资金与政策的扶持力度。非遗的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需要耗费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有关部门及时出台相关法律,切实保障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正在流失的传统文化及时止损,让非遗的保护工作得到法律程序的认可。
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中,需要不断的完善保护工作制度,健全保护机制,对各管理部门之间实行明确的责任制,将非遗的保护工作进一步细化到个人身上,工作的绩效与个人直接挂钩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非遗保护工作的质量。
政府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损坏的特定场所,特定文物给予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提供特殊的津贴保障,确保其能够依靠传承技艺谋生,从而解决阻断非遗代际传递的问题。积极推动非遗与当地旅游业的融合,将非遗作为特殊的景观景点进行宣传,下派人才管理人员进行配合支持,不仅能够推进非遗的有效传承,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合理的循环机制,让非遗得到充分的保护。
我国对于非遗的保护重视程度已经越来越高,但是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对待非遗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因此需要大力推进宣传教育,对人们进行非遗保护工作的讲解,加强人们对于非遗保护工作的认识,赢得群众的支持,让人们群众了解非遗对于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之间的关联,激发其保护非遗的决心。
在进行对非遗的宣传工作中,需要进行大胆创新,摒弃落后的宣传方式,提高宣传内容的新颖度,根据具体的情况展开非遗活动,邀请民众参加,通过活动的方式让保护非遗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还能够实现宣传传统文化的效果。提高非遗保护工作的质量。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借助微博,贴吧等网络媒体进行活动宣传,通过大数据的支撑了解人们的文化喜好,提高非遗的文化价值内涵。
就当前发展趋势来看,将信息技术平台应用到非遗的保护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非遗保护的传承与创新,信息平台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信息平台的帮助,可以加快新型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建立传统文化保护机制,借助大众传媒独特的优势将非遗文化进行传播,扩大其影响力,增添其生命力。运用大数据的支撑,综合分析各地发展情况,及时将传统文化进行记录,便于对传统文化收集工作的开展,通过记录档案的形式,确保文化遗产不会轻易流失。
不仅如此,还要加大对人才的培育力度,积极将非遗建设人才投入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在文化生态视角下,对非遗进行整体的创新发展,通过创新型的制度,先进的理念,推进文化保护区的构建,确保能够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创新所需要的文化大环境,还需要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积极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的现代化,助推非遗能够融入现代化产业,不仅在保护非遗的同时,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让人们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非遗,学习传统文化。为现代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崭新的文化生态环境。
本文通过对在文化生态视域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非遗保护的工作质量进行了具体的研析。当前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仍然存在问题,积极的推动其“回归”与“融合”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关键所在,切实阻断传统文化流失的问题,推动其与现代社会融合。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以及非遗传承者的使命担当,共同助力非遗保护工作问题的切实解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哺育中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