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出新
——文征明与沈周山水画风格之比较

2021-11-12 00:56李文豪
对联 2021年11期

□李文豪

一、文征明与沈周山水画的师承比较

(一)文征明山水画的师承关系

文征明是沈周的学生,文氏的画面自然体现出他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在山水画风格上,沿着沈周的路子,继承了沈周的面貌:粗体和细体。文征明早期师宗沈周,兼学赵孟頫,绘画以工巧为主,也有粗笔,如《雨余春树图》以青绿色为主调,工细精巧。中期则师法赵孟頫、王蒙,六十岁所作的《洛原草堂图》水墨浅淡,气势清朗,意境古雅。晚期『粗文』和『细文』并驾齐驱,粗笔更加粗犷遒劲,细笔愈加秀丽幽静。粗笔水墨画《古木寒泉图》笔墨粗健爽朗、构图饱满、境界开阔。文征明对前代的师法渊源是广泛而多方面的,不是专学某家,这也为师事沈周打下了绘画的坚实基础,而后广泛学习,自成一家。

(二)沈周山水画的师承关系

沈周早期的山水画风格是以元四家为主体的文人画,受启蒙老师杜琼和刘珏的影响,四十岁以前主要师从王蒙,兼取董巨。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不多,构图繁复、结构严谨、笔法工细,如《幽居图》《采菱图》。四十岁以后,沈周开始重视师法古人,师承和画风都有了很大变化,历经十余年的研究学习,到五十来岁时开始形成创作的『集大成』特点,王世贞《艺苑卮言》具体指出:『至启南而造妙,凡宋元名手,一一能变化出入,而独于董北苑、僧李营丘,尤得心印』。中期作为过渡期,五十岁前画法逐渐由粗转细,构图由繁变简,画幅变大,多种画法融为一体,如《庐山高图》、《仿倪山水》。五十岁以后才慢慢转入粗体,粗笔水墨、逸笔草草,如:五十三岁时创作的《参天特秀图》笔墨浑厚粗劲、树石造型精微,于粗中见细。五十八岁以后醉心于吴镇,下笔很重,更为粗率,笔力遒劲浑厚,墨色酣畅淋漓,『粗沈』已达登峰造极的地步。

二、文征明对沈周山水画的传承

(一)文征明对沈周艺术态度的传承

沈周早年学画时,受刘钰、陈宽影响,致力于临摹古人,尤其是同属江南一隅的『元四家』,而后熔铸古今,自成一派。如《仿古山水册》,这一点也为文征明所继承。文氏由沈周而追前辈大家,广览博学,首先学习到的就是沈周广博的吸收态度。在沈周的作品中,粗犷、小青绿、泼墨、干湿浓淡各种手法运用自如,文征明则大器晚成,在沈周的影响下亦是广览博学,最终形成粗体、细密两种面貌。水墨、小青绿、无所不能,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

(二)创作题材

在题材方面,《雨晴纪事图》描绘的是吴中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处小景,石坡上几株杂树、一截小桥,远处一湾潭水,仅此而已。这也是文征明常作的题材——吴中自然山水。在这一方面,他也继承了老师沈周追求的方向。沈周一生的创作中,绝大多数作品的题材都是江南苏吴一带的名胜,山水园林风光,如描绘苏州名山虎丘的《虎丘十二景图册》《虎丘送客图》,描绘家乡景色的《水村山坞图卷》等等,多为对景写生之作,追求的是自然山水的美和其中蕴含的生活气息。

(三)师法古人、师法自然

文征明早期追随沈周,而后山水画笔法赵孟頫、王蒙和吴镇,各取所长融会贯通,在自然中找到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成了两种山水绘画风貌——粗文和细笔。粗笔山水带有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韵味,颇有沈周韵味。细笔山水属其本色画法,取法于赵孟頫和王蒙,布景繁复绵密,多以青绿设色,整幅画面色彩鲜艳绮丽却又不失淡雅,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其规整的造型,细密的用笔略显生涩,充满了抒情意味和稚拙感,奠定了『吴门画派』的基本特色。

同时,文征明和沈周都注重江南特别是吴地风貌的描绘,师法自然,将这种山水实景带入绘画创作,如文征明《吴中十二景》,沈周《吴中山水图》。

三、文征明对沈周山水画的出新

(一)师学『粗沈』发扬『细文』

艺术风格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沈周与文征明在画史上同被列入吴门画派,甚至时人也有此看法。这部分是因为两人的师承关系,并且同在画风上有粗细风格的演变,但是二者对『粗』『细』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性格豁达的沈周最终以粗体至上,而严谨的文征明却以细体闻名画坛。事实上,与文征明同时受学于沈周的唐寅,也没有形成沈、文那般典雅、恬静的文人画风,而是自成一格。文征明一生虽未能科举高中,但他似乎并不在意,在其短暂的京官生活中也没有太大作为。这种淳厚君子的形象也决定了他偏爱用笔精工的『细沈』风格,如其代表作《绿荫长话图》,构图缜密深邃,气势缓绰宽畅。『细文』之外,他也时有『粗文』之作,用笔豪放,极具气势。

(二)文征明的『小青绿山水』

在山水画设色方面,文征明也有创造性的发展。『元四家』的设色山水以浅绛为主,文征明则在浅绛山水之外,还深入研究唐宋青绿山水的着色法。青绿山水因其强烈的装饰效果,向为宫廷贵族所雅赏,却难入文人雅士之趣味。文征明创造性地将文人情趣融入其中,笔墨与设色并重,形成了一种鲜丽、清雅的画面效果。这类山水具有装饰性、抒情味等特征,从而奠定了『吴派』设色的基本特点。

(三)诗情融合画意

沈周的书法主要学自黄庭坚,字体大张大合,带有『遒劲奇崛』的风格,这也与他在绘画上苍劲浑厚的风格相一致。加之作为一名诗人,其诗风与画风紧密结合,绘画作品更增添了一股诗情画意。文征明的行书也学自黄庭坚,但少了黄氏笔法中内敛的一面,而是收笔外露张扬,这和他端庄典雅的楷书形成鲜明对比。文氏山水画因绘画风格所限,故题款常常不如书法作品那般恣肆,从而和其画意结合得恰到好处。文征明的文化修养很高,其诗文多种风格并存,既能怀古抒情,又能恬淡自然,与其绘画相互映照。

四、文征明山水画的影响

(一)对当时的影响

文征明作为沈周之后的艺坛盟主,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仅文征明家族传派就有十一人,如儿子文彭、文嘉,侄子文伯仁等,其弟子大多也是能诗善文擅画的文坛名流,如陆师道、陆治、陈道复、朱朗等。就文氏山水画而言,其子文嘉、侄子文伯仁、弟子陆治皆学文氏『细笔』画法,但未能达至文征明的高度。这固然和个人的文化修养有关,也是时势使然。文征明在世时就有较大影响,其画风既为时人欣赏,自然临仿者不计其数,以至于大众很难接受其他创新的画风。文氏子弟缺乏他那种地位,故而只能因袭承之,难有突破。到了明末,董其昌等人的『松江画派』虽是针对吴门画派的后学守旧画风而起,但也对沈、文画风褒赏有加。

(二)对后世的影响

后世论者常以宋元山水画为山水画史的两座高峰,但明代并非没有山水画创新的大家,文征明就是其中一位。他以一己之力将吴门画派发扬光大,然而后学者未能继承前人遗志,故而使得山水画走向守旧的道路。这一局面后经董其昌扭转,又在『四王』那里得到进一步延续。无论是董其昌或是『四王』,他们都以上溯元四家尤其是黄公望为目的,但文征明山水画的一些创新仍在他们那里有所回响。

文氏首创的文人小青绿山水无疑是董其昌《秋兴八景图》的先河,而其独特的狭窄式立轴山水构图也影响了董其昌《青卞图》的构图。『四王』之王时敏、王鉴的早期画风也无一不是由吴门开始,但他们或许距文征明的时代较远,尚不至笼罩在前人的阴影之下,而能够独辟蹊径,形成自己的风格。就这点而言,文征明对后世的影响较之当世尤为远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