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晓燕
河南省地大物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研究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是基础性工作,具有普适性、典型性;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其他项目的可持续性保护与传承具有重大参考价值,对中原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具有深远意义。
持续性地保护和传承河南非遗传统技艺,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笔者选择以信阳毛尖制作技艺为典型,破题研究整个河南省非遗传统技艺的可持续保护与传承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从历史完整性来看,信阳毛尖制作技艺历经周、唐、宋、民国至今,具有完整的历史脉络。从历史研究价值来说,钧瓷烧制技艺、唐三彩烧制技艺等很多河南省其他的非遗传统技艺与信阳毛尖均有较多相同相通之处。第二,从价值多元性着眼,信阳毛尖制茶技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任何一方面都可以拿出来给其他非遗传统技艺作范本,提供参考借鉴。第三,从产业转化程度来看,在诸多河南省非遗传统技艺项目中,信阳毛尖品牌的产业发展工作是最成熟、最成功的。这对我们总结成功经验,以及结合其他非遗传统技艺项目的产业发展现状,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第四,从古今包容性角度来看,信阳毛尖制茶技艺已经探索出许多既兼顾古法,又借鉴当代的发展之路,可以说很好地做到了保护与传承兼容并蓄。这对于河南省其他非遗项目如何在保留传统基础上合理融入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强大的启发价值。第五,从经验普适性方面来看,信阳毛尖制作技艺在发展中也遇到甚至仍然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传承问题、推广问题、产业化问题、技艺标准化问题、生态保护问题等。其中很多问题已经得以很好地解决,其经验具有可借鉴性。
通过对河南非遗传统技艺具体案例的剖析,不难找出河南非遗传统技艺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河南的宝丰酒作为我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近年来传统酿造工艺面临诸多问题:一是传统工艺的关键环节完全由人工监督完成,传承人和制作工艺面临失传危险;二是酿造所用原材料高粱、大麦、豌豆等的种植面积急剧下降,供不应求;三是现代机械、化工产品正在不断取代传统酿酒器具和用料;四是各种假冒伪劣白酒低价销售充斥市场,导致传统的宝丰酿酒业步履维艰。又比如,真不同洛阳水席是河南省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大潮对酒店业的冲击与不断整合,中西餐饮业盛行,由洛阳而逐鹿中原,使传统的洛阳水席受到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加之市场经济文化的多元性,消费者的普遍浮躁心理,几大菜系的强力影响及海味的渗透与炒作,原有水席厨师改行与流失等问题,使洛阳水席这一以严谨的传统技艺制作的宴席文化面临着四面夹击的危机,急需社会的支持和关爱。再比如,信阳毛尖制作技艺是以手工炒制为主,存在制茶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传承人日趋紧张、扩大生产受到限制,制茶人员技术差异大,加工不规范,产品质量难以标准化等问题。
通过对河南省传统技艺中的典型性代表项目进行集中调研,梳理传统技艺在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一是产业化自救路子不宽。很多传统技艺项目,因其制作方法的繁复、精巧,只能手工制作,历时较长,人员不足,必然带来资金紧张、批量生产难等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手工制品都被机械产品代替,很多领域都讲求“短平快、走捷径”,除了有商业价值的传统技艺项目保护较好,大多数传统技艺项目的生存空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萎缩,快餐式的生产衍生出以次充好的不良现象。二是传承培训后继乏人。年轻一代大多对传统文化不了解、不感兴趣,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观念逐步淡化,加上很多传统技艺项目在农村大多没有经济效益,年轻人不愿学,而且传统技艺的工艺难度大、生产效率低,年轻人的生活压力日益加大,对收入和生活水平要求较高,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生产成本花功夫下力气学习传统技艺;传统技艺耗时费工,加之盗版产品过多,真正的传承单位制作出来的工艺销路反倒不好,经济效益差,就很难留住人,传承人越来越少,面临失传的危险。不少身怀精湛技艺的艺人,经济来源无保障,没有社会关怀,缺乏自信,影响其向后人传授技艺的积极性。三是文化宣传普遍滞后。河南省各大市、县、区对传统技艺项目保护的宣传,更多仅维持在节庆活动期间的展示,没有注重宣传的持续性和常态化。网络宣传方面更多注重于主流媒体。媒体宣传缺乏针对性,不重视基层人民的心声,文化舆论导向单一,没有抓住重点,文化宣传不到位影响非遗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近几年,政府对信阳毛尖传统制茶技艺保护与传承有许多好的做法:
(一)依托高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中心。
(二)推动生态原产地保护。信阳市始终按照国家和河南省的大政方针,积极响应各类相关政策,专门成立了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信阳毛尖生态原产地的生态保护工作。
(三)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加强信阳毛尖制作技艺宣传。
信阳毛尖制作技艺优秀传承人何延新,通过5年的努力,开展信阳毛尖传统手工炒茶技艺的保护工作。2011年,何师傅的儿子何世阳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继续跟随何师傅学习炒茶、做茶。2012年,何世阳创立了何景明茶叶品牌。近些年来,何世阳先后将何景明品牌的茶叶推广到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销售,2020年,通过抖音平台开展“非遗”专场直播带货活动,改变了以往等客上门的卖茶方式,通过互联网模式宣传信阳毛尖以及信阳毛尖制作技艺的悠久历史。
(一)出台多元化政策。一是保护性政策,对于濒临失传、不易进行产业化的传统技艺进行抢救式保护;二是鼓励性政策,对于能够很好地发展传承却由于成本等客观原因保护工作推动迟缓的,给予物质和宣传上的政策鼓励;三是扶持性政策,对于前景好,已成规模且具有代表性的,做好制定标准、规范市场等政策法规方面的扶持。
(二)加大民众文化认同。一是观念培养,在基础教育内容上可加大非遗传统技艺的比重。二是特长导向,将非遗传统技艺作为一门艺术科目,在各类群体尤其是学生群体中弘扬,在升学进步等方面予以优待。三是文化宣传,通过文艺作品、文创产品等文化宣传手段进行传播。
(三)找准发展点,深化产业转化。依据不同传统技艺的特点,准确选取发展点,进行产业转化。
(四)探索保护与传承的职业化方式。探索设立“非遗传承师”职称,在相关单位设置相关职务,落实待遇,将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由兼职化向职业化、专业化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