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爱玲
到2037年,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可提供的净就业机会将相当于中国现有就业岗位数的12%左右,到那时净增加的就业岗位将达9300万左右。9月4日,作为本届服贸会发布的成果之一,普华永道公布了《新科技对人才结构和能力的颠覆洞察报告》(简称报告)。报告发现,服务性岗位涉及高水平“人际交往技能”,人工智能无法轻易取代。
“我们需要正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巨大改变,并在认知上主动拥抱这一变革。建议政府及行业积极携手开始行动,实现城市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普华永道中国人才和组织咨询主管合伙人于晨表示。
人工智能为各行业带来冲击
“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普及将不可避免地为各行业带来冲击。同时,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对经济有着巨大促进作用,也逐渐使就业产生结构性的调整,这意味着数字化时代对岗位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升级从业者技能来应对未来差距。”普华永道中国北部市场及北京主管合伙人周星说。
对于建筑业而言,城镇化带来更多建筑岗位,也将启动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就业岗位将从“低价值劳动密集型”转向“高价值型”。而随着粮食生产从“田间”转向“实验室”,农业需要截然不同的新技能。
报告以北京市和部分城市为例,立足于城市定位,利用技术手段和普华永道全球方法论,对相关重点行业从业人员的未来能力需求进行了建模和预测,同时对标国际经验,为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和人才,提出了相关建议。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机构服务部总监肖锦琨介绍:“报告基于重点职业能力需求和可替代性分析的机器学习模型,测度人工智能及数字化给人才培养和发展带来的挑战。模型预测结果显示,随着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创新,各行业均处在深度转型和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产业形态和就业方式发生着深刻的改变,诸多岗位可能会被自动化所替代,各行业由于其本身职业发展特征不尽相同,因此其稳定性及延续性展现出显著差异。”
报告显示,由于行业差异,各行業呈现出的风险集中度不同。此外服务性岗位涉及高水平“人际交往技能”,人工智能无法轻易取代。这提示,“升级从业者技能”是构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对“从业者”而言,则需正视人工智能风险,更新技能并提升“个人竞争力”。比如针对AI替代性较高的职业,从业者应该未雨绸缪,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社交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理解与表达能力、管理技能等)。
城市转型需要大量“技术型”农民工
肖锦琨称,深入分析行业,发掘替代风险背后的规律以及未来转型要求,是城市及劳动从业者抓住机遇的关键。不同城市未来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替代的情况不同。
以北京为例,根据普华永道建模预测,北京“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设计、广告及相关服务业”中高被替代风险职业的数量最多,而“批发及零售业”“社会、教育及个人服务”中的高被替代风险职业数量最少。由于积淀不同,不同城市评估与政策制定的时间维度也不同。肖锦琨分析,大型城市具有更高容错空间,多数二三线城市则需更紧密地结合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着重精品产业发展,体现自身更大价值。例如,贵阳数字产业积淀带来未来特定发展路径,长沙聚焦消费服务行业,杭州对应电子和互联网概念,合肥芯片及光伏发展较快等。
报告认为,城市转型不意味淘汰“非技术型”农民工,但需要大量“技术型”农民工,报告还从城市顶层设计、全面人才管理、数据分析决策维度提出了相关举措建议。于晨称,城市战略定位需要有效承接。面对数字化挑战,每个城市需要基于战略定位进一步分析支柱产业以及政府职能如何承接,未来需要构建什么能力,以及彼此如何协同,普华永道的“战略性人才规划方法论”可以帮助城市从顶层做深入梳理。
“数字化转型人才升级是关键。要针对城市的‘关键少数做好人才引进;针对普通劳动者,积极开展‘技能重塑以应对未来技术挑战。”于晨提出。此外,普华永道还提出通过“打造人才全生命周期体验”(吸引与筛选、入职和融合、成长与发展、任职和决策)来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和保留力。他认为,城市人才需要智慧化管理,并建议城市建立“核心人才数据库”,整合多方数据资源(如企业、高校、机构、智库等),重点关注领军人才、骨干人才以及紧缺人才的分布。通过“人力资源一站式看板”,对人才能力、结构、缺口、流动进行动态追踪与监控,提升城市人才管理能力,加速城市人才的转型升级。
“基于我们的观察,我们建议政府及行业以及头部企业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应对挑战——基于城市战略定位,明确所需要的能力,为未来能力构建与提升建立基础;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发挥‘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针对关键领域以才育才、以才聚才,形成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和倍增效应;此外,在人才引进时需要打造人才全生命周期体验,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与‘保留力等。”于晨说。
“人的本质是不希望发生改变,甚至是恐惧改变,但科技发展、人工智能发展并不会取代人类。而且纵观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大量的价值创造空间,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所以我们并不应该关注现有的工作岗位,而是未来可能产生的价值,会产生更多新的工作岗位。”于晨认为。他指出,未来企业应该以人为本,尊重个人发展、发挥个人能力,岗位概念或许会越来越模糊、组织概念也会越来越模糊。未来,大家可以在不同的岗位之间进行轮换、不同的公司之间进行合作,不必担心某个特定岗位的变化。
此外,目前随着远程办公的普及已经出现了类似的发展趋势,远程办公使得员工不必聚集在同一地点工作,因此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世界各地的人才资源,也可以让个人有更多的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普华报告建议,通过类似灵活用工方式、敏捷组织方式,将会打破企业的边界,员工和企业之间将不再是传统的雇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