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栋
从体育消费结构来看,包括运动服装、健身器材和智能体育装备等的体育用品消费名列榜首,是青岛市居民最主要的体育消费形式。
2021年夏天,最让人热血沸腾、最有国民话题度之一的,要属东京奥运会。中国奥运健儿在赛场上一路披荆斩棘,获得38金、32银、18铜的佳績,名列奖牌榜第二位。11名青岛籍体育健儿参与了本届奥运会16个小项的争夺,参赛人数和项目数均居全省首位。其中,陈梦一人包揽乒乓球女子单打和女子团体两枚金牌,实现青岛选手连续三届奥运会摘金的壮举。
竞技体育不断取得佳绩的背后,离不开体育产业持续发力,不断破壁出圈的支撑。青岛“帆船之都”“足球之城”等城市品牌早已叫响全国,在今年4月份,青岛又被体育BANK评为“2020年度全国优秀体育产业发展城市”。
2019年,青岛体育产业增加值已达到近250亿元,成为青岛城市GDP中的重要支撑力,其快速发展的背后,既是一个城市幸福指数的革新性变化,也是北京冬奥会创造的新一轮“奥运机遇”下的新起跑线。
体育产业成“潜力股”
截至2019年底,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约为2.95万亿元,体育产业的增加值11248亿元,占 GDP 的比例为1.13%。
体育产业很大,“万亿级消费蓝海”“三亿人上冰雪”等字眼不断被提及,在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中,再次提到了“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 5 万亿元”。
目光转回青岛,体育产业的总体规模正在不断扩大。2016至2019年,青岛市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出从469.72亿元上升到628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从159.66亿元上升到249.5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从1.6%上升至2.12%。体育产业相关机构11153家,其中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4981家,个体经营户6172家。
产业结构体系也在日趋合理,服务业占比不断提高,体育服务业总规模自2016年的204.2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303.66亿元,年均增速达14.1%,高于体育产业总产出增速4个百分点。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青岛规模以上体育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速46.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竞赛表演产业更是精彩纷呈。通过积极申办和承办观赏性强的体育赛事,“十三五”期间,青岛相继举办世界休闲体育大会、世界青年斯诺克锦标赛、世界水上摩托锦标赛、世界帆船锦标赛、“哥德杯中国”世界青少年足球赛等100多项国家级以上大型赛事。仅2019年,青岛就成功举办区级以上体育赛事170余项。今年以来,青岛已相继举办CBA全明星赛、游泳冠军赛、青岛国际帆船拉力赛、跑遍青岛、青岛马拉松、城市定向赛、时尚体育节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
去年,山东省组织的十大精品体育赛事评选,青岛3项上榜。青岛成功申办2022年足球亚洲杯,让“足球之城”的金字招牌再次熠熠生辉。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职业体育稳步发展,青岛足球时隔6年重返中超,青岛羽毛球先后5次获得羽超冠军。青岛马拉松跻身全国20强,海上马拉松位列全国78位。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和马蜂窝搜索数据显示,青岛入选2021年度体育旅游热门境内城市排行榜第三名。奥帆中心、崂山100公里国际山地越野挑战赛、“魅力青岛、扬帆起航——水陆环岛户外体验线路”等多次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和线路。
随着软硬件的配套日趋完善、体育消费水平的持续提升,青岛成功入选国家首批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据测算,2020年青岛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290.60亿元,创历史新高;人均体育消费2885.35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9.5%(上海2950元,深圳3097 元,宁波2684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1%。
进击的体育用品制造业
近年来,青岛陆续涌现出一大批设有连锁、初具规模的健身俱乐部,如英派斯、全时、中联运动公园等。目前全市有市级体育单项协会61家,市级各类体育俱乐部超过450家。
英派斯成功上市,成为国内体育健身器材创业第一股。与此同时,青岛雷神科技有限公司、青岛三柏硕健康科技有限公司、青岛青禾人造草坪股份有限公司已被列为省重点上市后备体育企业。
盘点青岛体育产业的领军企业,英吉多作为青岛市隐形冠军企业,多次获得“中国健身器材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称号;青岛迈金科技,在室内骑行领域已成为国内领军企业;雷神科技,以电子竞技设备的研发、生产制造为支点,打造电竞平台,创建游戏生态,目前已是我国游戏硬件的第一品牌。
放大到青岛体育用品制造业来看,2011年,青岛体育用品制造业实现总产出约112亿元,占体育产业总产出的58.9%。2015年,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实现总产出200.4亿元,占体育产业总产出的48.5%。2019年青岛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实现总产出267.68亿元,占体育产业总产出的42.6%。虽然体育及相关用品制造业在体育产业总产出中的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年产值呈上升趋势,符合体育产业发展规律,说明青岛体育生产制造业正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体育制造+”和“+体育制造”战略的实施,更让青岛体育制造发展再上新台阶。体育制造+冰雪运动方面,结合冬奥会的筹备举办和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契机,引导具有生产条件的企业围绕大众冰雪装备和北京冬奥会亟需装备进行研发,打造高质量基础冰雪装备器材生产体系;体育制造+康养作为一个新的方向,在体育康养健身设备生产制造方面寻找突破,补齐了青岛康复设备、运动防护用具制造等方面的短板;在体育制造+赛事方面,青岛围绕“时尚体育”发展趋势,在体育衍生用品制造上下功夫,逐步延长产品链和研发链,以此反哺赛事活动,刺激赛事经济不断发展。
体育产业跨越式发展之路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体育锻炼需求日益增加,极大地撬动了体育产业的内在动力和外在需求。
据悉,“十三五”期间,青岛市连续6年把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纳入市办实事,累计投入3.5亿元,各类健身设施由8040处增加到1万余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2.5平方米增加到3.29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到49.5%。
“健身热”也带动了体育教育培训行业的蓬勃发展。青岛市民人均体育教育培训消费支出261.69元,占人均体育消费支出的9.1%。从性别结构看,女性消费水平明显高于男性。从项目类别看,羽毛球、篮球项目群众基础深厚,项目提及率分别为11.6%、11.2%;游泳、潜水作为滨海特色项目,项目提及率为6.5%;深受女性喜爱的瑜伽项目提及率达到6.0%。
从体育消费结构来看,包括运动服装、健身器材和智能体育装备等的体育用品消费名列榜首,是青岛市居民最主要的体育消费形式,人均体育用品消费支出1547.19元,占人均体育消费支出53.6%。排在第二位的是健身休闲消费,人均支出650.17元,占比22.5%,其中,健身活动消费支出最高,达到人均415.51元。
对标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的先进地区,青岛体育产业的发展能级仍有较大的追赶空间。
今年5月份发布的《2020年广东省体育产业报告》显示,2019年广东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403亿元,同比增速为9.99%;体育产业增加值1884亿元,同比增速达13.84%,占GDP比重达1.75%,体育产业总规模、增加值、GDP占比等主要数据位居全国第一,总规模占比近全国的1/5。体育产业主体(包含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超过44208家,其中广深两地占比超六成。
目前,广东已逐步构建珠三角一小时体育圈,围绕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培育发展了一批体育产业集群,逐渐由单一的体育用品企业聚合向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旅游等多种类型的集群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青岛是一座体育之城,亦是一个时尚之都,激情与汗水、潮流与创新在这里交织、交融。帆船、航海……依山傍水的环境,让特色体育成为青岛一张靓丽的名片。
对于青岛而言,发展体育产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