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勘
航天“三步走”
“忽然想起,太空里还有咱三个人呢!”
随着“天地通讯系统”的正常运转,中国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情景实时传回地面。全球民众都能观看到中国三位航天员不用“值夜班”,还拥有单人单间的“胶囊卧铺”,并展示了如何睡觉、如何边吃苹果边工作、如何使用机械臂成功对接货运飞船等场景。按计划,中国三位航天员将在中国空间站驻留三个月,建设和完善空间,并从事科研。
在太空,航天员的生活既是传奇,也是全新的体验。此前,正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法国航天员托马斯·佩斯凯发文写道:“欢迎3名中国航天员,本周太空人口增长了43%。祝贺中国成功将航天员送入空间站,我期待着未来的科学发现。”
现在,太空有了两个并列的空间站,国际空间站(有7名宇航员)和中国空间站(有3名航天员),这是一种既竞争又协作的布局。至少,一些相似的太空探索和研究会获得双边的证据补充和旁证。
进入太空,在目前来说,只是极少数身体特别好的人才能做到的事,也是人类一直在追逐的一个理想。
中国的太空探索体现在中国载人航天计划(CMS),于1992年9月21日建立,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从1999年11月20日的神舟一号到2002年12月30日的神舟四号,中国执行的是无人飞船探索太空。2003年10月15日发射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一个里程碑进展,中国第一次把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和聂海胜进入太空;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将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升入太空;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将景海鹏、刘旺和中国第一名女航天员刘洋升入太空;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搭载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进入太空;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将景海鹏、陈冬送入太空。
这些载人进入太空的时间最多两个月多一点儿,景海鹏、陈冬在轨飞行约33日,其中驻留天宫二号30天。比较而言,此次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位航天员在太空的时间驻留最长,加上太空飞行,将超过三个月。因此,这又是中国太空探索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太空健身
人类要探索太空,不能只是在太空遨游和走马观花,而是要驻扎在空间站生活、工作和科研,这样才更有可能首先弄清,人类是否可以在地球以外的空间和星球生存。在这方面,俄罗斯和美国航天员提供了较多的线索。
目前,在空间站生活和工作时间最长的是俄罗斯宇航员帕达卡。截至2015年9月,他在和平号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上一共生活了879天。和平号空间站于1986年2月19日由苏联发射升空建立,于2001年3月23日坠入地球大气层报废。1998年国际空间站升空,代替和平号。
单次持续在空间生活和时间最长的,是另一位俄罗斯宇航员波利亚科夫。从1995年3月22日起,在和平号空间站上连续生活和工作,共438天。此外,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凯利也在国际空间站生活和科研了340天。这意味着,目前,人类可以在太空生活和工作的时间为2年—3年。
现在,中国空间站配备了三个独立卧室和一个卫生间,保证航天员日常生活起居。其中极为重要的生活内容是进行日常锻炼。在微重力环境下,几个月时间骨质就会变得很脆弱,发生骨质疏松。因为重力是维持人体骨骼肌肉形态的必要条件,失去重力,肌肉就會萎缩,骨量也会减少,钙会流失。这就需要锻炼来保持环境重力,以保护肌肉和骨骼。因此,在空间站核心舱的锻炼区配备有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用于航天员日常锻炼,健身功能成为空间站长期生活的标配。
中国的航天员在空间站锻炼可以在跑步台,也可以骑自行车。在跑步台上需要在腰间系一个橡皮筋拴在跑台上,不至于飘起来,自行车训练,则是通过增加车轮的阻力,达到锻炼效果。
在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也靠跑步机来锻炼。在太空生活和工作了340天的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凯利在空间站的跑步机上跑了648英里(约1043千米),而且在太空中运动了700多个小时。如此,可以在零重力环境下帮助他减轻骨骼和肌肉力量的弱化。
基因突变
在太空生活和工作是一种全新的挑战,航天员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人类是否适宜于太空生活,需要科学研究来回答。迄今为止,只有559人在太空生活过,在太空生活超过300天以上的,只有8位。其中,对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凯利双胞胎兄弟的研究,获得了迄今为止比较深入的结果。
2015年,弟弟斯科特前往国际空间站工作一年,哥哥马克留在地面工作。从2015年3月27日到2016年3月1日,斯科特在空间站的所有情况都受到监测,并通过补给太空船,将其在太空站的血液、尿液及粪便样本,以及其他生理数据送回地球,再与哥哥马克在地球的生理记录作对照研究。
研究设计了十个项目,包括双胞胎宇航员的认知能力、生化水平、表观遗传学、基因表达、免疫系统、代谢能力、微生物组、蛋白质组、生理学和端粒长度十大内容,由12所大学的80多位科学家共同参与设计,并进行研究。
对斯科特·凯利兄弟俩的对比研究,除了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的兄弟之间的对比,也进行了对斯科特自身在上天前、上天之间,以及从天上回来之后的大量数据对比研究。研究总体结果表明,长期生活在太空环境下,航天员从微观的分子基因,到具体的生理行为都产生了种种改变,而且,这些变化大多是有风险的。
研究表明,斯科特的基因发生了变化,一些细胞中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突变、倒置,特别是与免疫系统有关的基因,表达出现了异常。斯科特的心管血也有变化,如颈动脉出现扩张,颈动脉壁的最内两层出现增厚,同时他的体重、肠道菌群也变化了,认知能力也下降了。
这些异变是太空中的辐射、零重力环境等造成的,回到地面一段时间后,斯科特的一切都恢复了正常。这说明,人类要在太空建立家园,可能需要改变生理和身体结构,以适应太空环境。
同时,斯科特在国际空间站也进行了400多个实验。创建空间站的目的之一,就是进行各项生物、物理和健康方面的实验,以观测当物体处在漂浮状态时,会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对于人来说,是观察和体验能否在太空自由自在地生活。
现在,中国三位航天员将在中国空间站生活和工作三个月,他们除了要建设和运营空间站外,其本身也成了中国人在太空生活和工作的科学样本,可以为中国人在未来进入太空生活、工作和科研获取充分的科学证据。
当然,中国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也丰富多彩,除了工作和锻炼,就连吃的食物和菜肴都很多样化。2003年,杨利伟在太空停留的时间仅一天,吃的食物只有二三十种。今年,中国航天员的食谱共配置了120余种营养均衡、品种丰富、口感良好、长保质期的航天食品。仅6月21日的菜谱,就羡煞网友。早餐:藜麦桂花粥、椰蓉面包、酱萝卜、卤鹌鹑蛋、甜蜜蜜。午餐:什锦炒饭、红烩猪排、太空香粽、尖椒土豆、菘菜牛肉汤。晚餐:米饭、辣味金枪鱼、奶香鸡米、香菇肉末、酱香油麦菜。佐餐:桃汁、香卤鸡胗、巧克力、曲奇饼干、什锦罐头。这样的食谱能满足航天员在太空的身体能量和需求,保证他们更好地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