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博
听起来很“酷”
人的一生必定有两个重要时刻,一个是出生,一个是死亡。中国人忌讳谈生死,上了年纪的人更是讳莫如深,但人又不得不面对死亡。
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厚葬孝亲、风光大葬,因此,从古至今的殡葬行业都十分兴旺。早在《周礼》中就记载了大量关于入土为安的礼仪,还随之发展出陪葬制度。古代的王侯将相、达官贵人将自己陵园修建得富丽堂皇,以预示他们在阴间也能享受荣华富贵。现代人也重视修建阴宅,天价墓地的新闻层出不穷。
中国的传统殡葬形式是土葬,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土葬一直是主流。过去,人均土地资源比较充裕,占地问题并不十分凸显。新中国成立后,为节约土地资源国家推行火葬,可火葬并不环保,节约的耕地面积也十分有限,修建墓地更会造成二次浪费。此外,据报道,全球每年因火葬,将排放680万吨二氧化碳,牙齿填充物中的汞合金在火化中还会蒸发引起水银污染,火化后排放的二恶英和呋喃物质也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
现代社会人们盼望与自然融为一体,渴望回归生命本源的安葬方式,这种积极前卫的思想,只能停留在理想阶段吗?“冰葬”,给出了新的答案。
追溯历史,冰葬是北美爱斯基摩人的传统,是名副其实的冰葬。爱斯基摩人预感自己来日不多时,就会嘱咐亲人将自己放在一个封闭的冰洞中。几天后,安然离世,亲人则在冰洞上挖一个小孔,按照当地的说法,这样人的灵魂就能升入天堂。
现在所说的冰葬则是另一种概念,是一种在尖端科技辅助下的新型殡葬形式。最早由瑞典的一家实验室提出并实施,实验室还公布了具体的操作流程。
按照瑞典实验室的说法,冰葬的步骤比起火葬更为复杂。庄严肃穆的遗体告别仪式后,棺木连同遗体被送往冰葬处理系统。机器先将棺木和遗体分离,遗体经过传送带放入冷却区域。先将遗体置入零下-18℃的冰柜中,再浸泡在-196℃的液氮中快速冷冻。由于超低温处理,身体会迅速脱水结晶化且变得异常脆弱。
这下是彻底“凉凉”了。超低的温度下,液氮分子包裹着冰冷的遗体,亲密地结合组织细胞渗透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它们不分彼此合二为一,铸成一触即碎的人体冰雕。此时的遗体,无需剧烈的震动,喊声都能将它震碎。
接着,工作人员会将结晶后的遗体放入震动仪器中摇晃震动,以碎裂成最细小的颗粒。
下一步,碎裂的类似冰沙的物质会进入冷冻干燥区,这个区域会将遗体颗粒中的水分剔除,留下货真价实的骨灰。一方面是遗体提纯,一方面是减轻重量。以70公斤的遗体为例,经过这道工序后,遗体颗粒的重量只剩不到20公斤。
这样就结束了?当然没有,环保主义者是追求完美的。此时的粉末冰晶还需进行再次过滤,剔除不易降解的金属。那些残留的医疗植入物和汞合金、钠等50多种杂质会被分离,遗体进一步净化和纯粹。提纯后真正意义上的骨灰,会倒入一个由玉米淀粉制成的绿色环保微型棺木中,将环保做到极致。
冰葬的过程大功告成,接下来,无比环保的骨灰就可以入土了。下葬的空间也是经济异常,大约深度30厘米到50厘米的浅坟就能放置下这种微型棺木,可降解材料的棺材在埋葬6个月到18个月后,就会和骨灰一同与泥土融为一体,彻底实在回归大地、叶落归根。
拦路虎
目前,冰葬对于节约土地资源和绿色环保,可以说是超越任何一种殡葬形式,但操作流程却引发了巨大的社会争议。
欧美人对死的态度比较开放,比如追悼词中就经常出现一些幽默诙谐的表达,亲友们听后也是会心一笑。因此,他们对冰葬大多比较接受,不少人表示希望自己也以这种方式告别世界。
中国网友则相对患得患失。究其根源,观念是拦阻人们接受冰葬的首要因素。中国是一个思想传统的国家,尽管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但对于生死这样的大事,还希望有仪式感和寄托思念的可见物。冰葬类似的粉身碎骨、挫骨扬灰的“凌辱”,以及子孙后代已无可祭奠之处等,都成为国人拒绝它的重要原因。
除了观念问题,冰葬在技术上也存在一些壁垒。特别是机器震碎液氮冷冻的遗体这步,不少人对此提出质疑。杨百翰大学物理系的阿尔雷德博士曾做过一个相似的实验,他将一只火鸡用液氮进行冷冻,然后从三楼扔了下去。实验结果并不十分乐观,火鸡只有一小部分碎裂,大部分还是硬硬的冰坨一块。也有人说三楼坠下的冲击力一般,换成30楼或许就是另一番景象。但无论怎样都与瑞典实验室“喊声就能将它震碎”的说法相去甚远。那么液氮冷冻后的遗体短时间内全部震成粉末,究竟需要怎样的力度呢?
遗憾的是,这家瑞典实验室不但没有做出回应,反而出现了令人大跌眼镜的报道。2015年,实验室被破产清算时,工作人员并没有发现已建成的任何冰葬设备,这也意味着将冰冻后的遗体碎成冰渣的技术,可能只是空谈。當然这并不代表冰葬技术是一纸空谈,因为早已有多个国家试行了冰葬,只不过在碎裂成渣的技术上,一直找不到一种最理想、最适合的办法,这也是冰葬一直无法普及的主要原因。
此外,即便是冰葬技术能够实现突破,费用问题也会成为它的瓶颈。冰葬最大的缺点就是价格昂贵,初步估算仅一套生产液氮的设备就需要投入几百万元,一次冰葬的费用预计在60万元左右,普通人怕是无福消受。
冰葬的曙光
有学者认为,冰葬作为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安葬方式,理应受到推广。无论是土地稀少的欧洲,还是人口众多的中国,这都是造福子孙后代、利于人类社会发展之举。从积极的方面说,这也是现实意义的回归,“人从尘土而来,又归回到尘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落叶归根。
在中国,冰葬的发展方向是突破技术壁垒,同时也需要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支持——实行产业化运作,舆论宣传倡导冰葬,陈明利害关系,改变人们观念。有了国家的背书,以及技术的不断成熟,冰葬的普及才有可能实现。值得一提的是,日前,中国正式批准武汉市成为冰葬的第一试点,这也是国家层面上,对于这种新型殡葬形式的一种积极尝试。
从理想主义的角度,人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就不要再占用这个世界的资源。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名字和痕迹就应知足。正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人最高的理想,冰葬无疑是最接近这种理想主义的殡葬方式。虽然大多数中国人还是更倾向土葬、火葬,但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冰葬更具前景。
想法提出的时候是弱小的,受到质疑,不被理解,但随着它的不断成长,将冲破一切阻拦,跨越一切障碍,成为世界的潮流。冰葬不只是一个技术,不只是一个创新,而是一次壮举。土地尤其是耕地不断减少,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世界的墓地却在不断激增,如果冰葬顺利推广,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此外,冰葬也有温情的一面。一位环保主义者表示,由于冰葬后的骨灰可以在短时间内降解,成为有机肥料。亲人就可以在冰葬的墓穴上种植花木,以表达和寄托哀思。人们需要利用这块土地的时候,也随时可以收回作为他用。此外,从另一个角度,冰葬的寓意也十分美好——做人就要活得干干净净,死得冰清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