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羽辰
共同富裕是一场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标志的社会变革,解决地区差距是推动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之一。建设高水平一体化共同富裕先行市,着力推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是题中之义。宁波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强化全市域统筹,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快缩小市域片区发展差距,推动形成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區域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宁波市区域发展总体形势良好,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一是南北发展差距依然明显。由于区位条件、历史发展等原因,各区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呈北强南弱趋势。特别是象山、宁海等南翼地区发展较为滞后,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消费支出、财政收支、用电量等14项经济类指标,有13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如宁海作为宁波面积最大的区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只占全市的5.82%,仅分别为慈溪、余姚的36%和59%。
二是部分区域发展面临困难。受地理环境、交通设施、人才资金等条件制约,宁波市山区、海岛等地区发展水平与全市还有不小差距。如四明山90.77%区域为生态管控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封山育林特别是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保政策制约较多,极大限制了民宿、农家乐、漂流等相关产业发展。
三是中心城区能级有待提升。从人口与经济聚集度来看,宁波市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38%,比重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高于成都、长春和哈尔滨,市区常住人口规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轨道交通人均里程数等指标,与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均处于下游水平。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能简单要求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因地制宜,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要进一步完善市域统筹机制,实施差别化区域政策,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系统性增强内生动力,推动形成全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具体来说,要注重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注重完善空间布局。以编制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引领,优化“一核两翼多节点”市域空间布局,塑造分工协作、集约高效、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共生的城市发展新形态。围绕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目标,优化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设置,推进全域城区化,提升城市规模和综合承载力。大力推进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引导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廊道和枢纽节点集聚。完善重要功能区块和重大基础设施市级统筹开发运营机制,依托三江六岸、新城新区和战略平台,统筹建设国际机构、研发创新、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等集聚区,提高人才、知识、资本、信息、物流集聚能力,增强中心城区首位度和极核功能,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
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科学确定各区县(市)功能定位,引导各地特别是相对薄弱地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提升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如支持宁海利用航落区安全性好、发射方位角广等优势条件,围绕航天关键核心元器件、航天新材料、航空制造等重点,发展航天航空配套产业;推动象山依托海岸线自然风光,打造北纬30度最美海岸带,推进游艇邮轮、海上运动、休闲渔业、主题度假岛等海洋旅游产品开发;引导四明山区运用丰富山水资源,开发红色旅游、研学旅行、山地运动等旅游精品线路,打响“多彩四明”区域旅游品牌,建成长三角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
注重补齐交通短板。充分发挥交通先导和基础保障作用,加快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市,完善综合交通大通道、大枢纽、大体系,打造都市区、市域、城区3个“1小时交通圈”。特别是要强化宁波主城区与周边组团联系,补齐南翼地区交通短板,推进象山湾疏港二期、象山港二通道、市域铁路等项目建设,支持南翼地区规划建设县乡快速连接线,加快形成一体高效的市域交通网。同时,要加强山区、海岛等偏远地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建立以各级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养护资金保障机制,实现三级以上公路镇乡全覆盖,力争高塘岛、鹤浦等偏远地区贯通高等级公路。
注重完善生态补偿。健全多元化、市场化、动态化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局面,助推相对薄弱地区振兴发展。适时启动生态补偿立法工作,优化相关法律法规衔接机制,构建覆盖水、土、林、海、湿地等多领域的生态补偿政策体系。健全财政纵向补偿制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推动生态保护地区和受益地区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等试点,畅通环象山港、四明山区域、水源保护地等“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生态保护地区建立绿色信贷服务体系,支持生态保护项目发展。
注重加强财政扶持。深化宁波市级与区县(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根据地区财力差异状况,进一步优化均衡性转移支付,加大交通、水利、生态环境保护等民生项目支持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整合各类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健全对南翼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增加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发挥重大项目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国有投融资平台,加大相对薄弱地区重大基础设施、产业项目投资力度,增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责任编辑:杨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