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萍 尹国杰
(1.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福建 宁德 352000;2.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John Debes 在1969 年创办国际视觉素养协会(International Visual Literacy Association,IVLA)时把“视觉素养”定义为“一个人通过观看并同时与其他感官体验相整合所获得的一系列视觉能力”。国际视觉素养协会一直沿用这一概念,但学者们有争论。视觉素养标准工作组(Visual Literacy Standards Task Force,ACRL)2011 年把“视觉素养”定义为“一系列使个人能够有效查找、解释、评估、使用、创建图像和视觉媒体的能力”。在此,我们把“视觉素养”定义为“人类通过视觉感官与其他感官相结合在视觉活动中发展并形成的视觉能力”,包括视觉信息获取和识别能力、视觉信息理解和表达能力、视觉信息联想和评价能力。
国外对视觉素养的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丰硕。《视觉素养杂志》(The Journal of Visual Literacy,JVL)是IVLA 的官方学术期刊,也是视觉素养领域历史最悠久的国际期刊。《今日视觉素养》(Visual Literacy Today)是第一份专门致力于视觉素养领域的公益出版物。
培养中小学生的视觉素养,既是新时代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进入21 世纪,数字化学习环境越来越普遍,学生在有效阅读数字文本的过程中习得语言、文化和其他素养,这就需要学生成为一个批判性的视觉读者,即获得批判性思维和视觉素养技能,如总结和解释言语信息、视觉形象和设计要素、推断和提问等。美国北方中央教育实验室(NCREL)在《面向21 世纪学习者的21 世纪能力: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中明确地提出,视觉素养是与科技素养、信息素养等同等重要的基本素养。具有视觉素养的人能区分和解释视觉行动、视觉物品以及自然的或人造的视觉符号。视觉素养使学习者能够理解和分析与视觉材料的生产和使用有关的背景、文化、道德、美学、智力和技术要素。具有视觉素养的人既是视觉媒体的重要消费者,也是共享知识和文化体系的有力贡献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视觉表达方式侵入每一个人的世界,渗透到全部社会生活。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人们进入了一个充满图像、视觉再现和各种视觉体验的时代。视觉表达已成为人际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人们在“读图时代”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视觉图像支配的时代,中小学生图像解读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的不足是视觉素养低下的表现,会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此外,中小学生对图像的解读大多停留在粗糙感知层次,很容易出现认知模糊和偏差。视觉交流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占有突出地位,而学生在这方面仍然缺乏准备。[1]因此,培养和发展中小学生的视觉素养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非常必要。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有必要了解和把握视觉素养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正确理解学生成长与视觉素养之间的密切关系。
视觉素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教学内容。[2]即使在高中阶段,视觉素养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3]学生的视觉素养对于他们的词汇学习、语篇感知、文化意识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也非常重要。[4]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过程中,学习、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学生的必然使命。新媒体改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与生产方式,要求文化传承主体具备整合图像与文字的视觉传播能力。[5]
视觉素养的培养作为学生课程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视觉素养融入听、说、读、写等不同语言技能中,并在各语言技能分级标准中有所论及。例如,听的技能标准中就有“能在图片和动作的提示下听懂简单的小故事并做出适当的反应”“能看懂语言简单的英语动画片或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能借助图片、图像、手势听懂简单的话语或录音材料”;而写的技能标准中有“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能使用简单的图表和海报等形式传达信息”“能用词组或简单句为自己创作的图片写出说明”“能根据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作说明”。
此外,《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版2020 年修订)》在语言技能中除了听、说、读、写技能之外,也增加了“看”的技能。对于必修课程的理解性语言技能的内容要求中,提出:理解书面语篇中标题、小标题、插图的意义;在听、读、看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记录所需信息;理解多模态语篇(如电影、电视、海报、歌曲、漫画)中的画面、图像、声音、符号、色彩等非文字资源传达的意义;课外视听活动每周不少于30 分钟。
可见,在小学阶段,视觉素养是理解性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也为表达性语言技能提供辅助。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视觉素养则为表达性语言技能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从时代发展现实与趋势特点来看,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少年期),抽象思维能力比小学阶段有所提高,但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仍然弱于形象思维能力。有研究者指出,图像和语言的呈现可以促进学习,尤其是当相应的图像或语言呈现连续出现在工作记忆中,学习效果更佳。因此,承载大量视觉信息的第一符号系统的恰当使用,有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理解和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驱动力,有助于初中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现有的初中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图片或图形、表格、标志等视觉信息,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的课程资源。以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Project English 为例,图片约1445 幅,表格达到344 个,图形标志约196 个。这些教材中的视觉信息内容丰富、形象直观、逼真,颜色鲜艳,它们的出现不仅仅是让教材看起来更漂亮,还承载着与教材学习内容相匹配的意义,为培养学生视觉素养提供了适宜的素材。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视觉信息材料。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学校教育和教师课堂教学手段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除传统的粉笔加黑板之外,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录像机、智慧黑板、虚拟实验室等为教师提供了改进和丰富教学手段的物质基础。而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之上的AI 技术与VR 技术的结合应用,更使教育手段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为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为了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教师在设计教学实施方案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课程资源,创建更加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双重编码理论的提出者帕维奥通过实验发现:大脑对于直观材料的记忆效果和记忆速度要优于文字信息和声音,视觉信息能帮助人们更加容易地理解符号信息和言语信息。教师可以把课本中相关的图片与互联网上找到的文字、视频、音频等整合后按同一话题分类,创建成校本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例如,在初中英语九年级复习阶段,为避免让学生感觉教材内容旧饭重炒,保证初中阶段教学内容相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可以采用话题整合复习模式,即按照24 个话题对初中阶段的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作为教学内容来安排复习课时。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图片和视频等视觉信息以辅助甚至替代教材中的文字信息。这些视觉图像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驱动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以复习“个人情况中的工作与职业”话题为例,教师可以引用歌曲Be What You Wanna Be 的音乐视频作为复习前的导入,学生通过看视频、听歌曲,找出歌曲中有关职业的英语词汇。教师可以将歌名中的人称由“you”改成“we”,作为本节复习课的题目“Be What We Wanna Be”。围绕这一主题,先对学生提出要求“In class,I want you to be a good listener,a good speaker,a good actor.”然后展开一系列相关的活动。视频中帅气的年轻歌手,他身后一群和初中生同龄的伴唱,欢快、有强烈韵律感的乐曲,吻合初中生的感官认知,极大地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教师带领学生模仿歌中人物动作,鼓励他们自由发挥。学生从最初的拘谨到放松自我,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愉悦。期间,学生不仅复习了学过的词汇,还学习课本中没涉及的职业词汇,拓展了词汇量。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设想自己未来职业,激发学生思考未来想成为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人,并以此为努力方向。课堂活动从复习旧知延伸到了育人的层面。
双重编码理论提出,人类的记忆包括言语记忆和形象记忆,二者功能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在语言学习的输入过程中,只有两种符号系统的有机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各自的优势,促进学习者有效地学习。视觉学习是学生获得视觉素养的必备过程。教师可以尝试把视觉信息和问题链相结合,呈现视觉图像时,以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联想、评价,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达成迁移创新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卫生与健康”话题时,可以呈现下图并设计相应的问题(如图1):
图1
问题1、2 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地观察,锁定目标,回答图片的浅表信息。问题3、4 引导学生探究图片中孩子胖的原因,进而讨论“既然是垃圾食品,为何市面上可以大量地见到?”这一现实问题。通过讨论,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问题5 引导学生挖掘图片信息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帮助学生从浅表认知过渡到深层次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思维。
习题是课堂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延伸。为了改变千篇一律的老套做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看动画、看电影的特点,尽量把习题与他们感兴趣的内容结合来设计,激发他们主动性,完成学习任务。以巩固和复习七年级所学的方位词为例,很多学生喜欢看英文电影The Beauty and the Beat,但又苦于没时间去影院体验。教师就可以下载这部影片,截取部分片段作为习题的设题情境。(如图2)
图2
通过视觉思维完成习题的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不仅感受、体验了电影情节带来的乐趣,而且还聆听了地道的英语发音,在查阅生词中增加了词汇量,可谓一举多得。
根据双重编码理论可知,将言语信息转化成形象直观的视觉信息,能帮助人们加深对言语信息的理解,有助于形成言语信息与非言语信息之间在认知上的联结,知识可视化表征为言语信息的理解提供了支架作用,从而促进有效的学习的发生并达到改善教学的效果。教师每周可以根据不同的话题,在教室、走廊张贴图画内容。图画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是教师下载的、学生自画的与本话题相关的部分内容,组成一幅该话题的画卷来创设学习环境。例如,在教完中国传统节日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所学的内容转化成图片信息展示,或用思维导图对所学进行概括、总结。教师选择完成得好的学生作品张贴到教室外的走廊墙上。这些自创的视觉信息,激发了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在看、回顾、互相表达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强化他们的知识记忆。在观察以红色为主题的对联、福字、灯笼等等中,他们加深了红颜色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意义;看到圆桌等“圆”元素,北方人吃饺子,南方吃年糕等视觉信息,加深了对它们所赋予的涵义的理解。轻松、愉快的课间时间无形中巩固了知识,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这种促进学生有意识地在所处环境中区分和解释视觉行为、物体、记号等的做法,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了学生的看图能力。渐渐地,他们会使用这些能力来理解和鉴别性地欣赏视觉杰作,进一步提高了学习能力。
教师在创建课程资源之后,就可以从“看什么”、“如何看”“看后做什么”等三个不同层次思考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活动。第一,看什么?呈现图片或视频等视觉信息,通过“What elements can you see?”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图片或视频等,找出表层的信息,识别和描述具体细节来培养获取和识别视觉信息的能力。第二,怎么看?通过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学生学会分析视觉信息所承载的意义,分析作者视觉信息想表达的目的和信息呈现方式,培养理解与表达视觉信息的能力。第三,看后做什么?探究视觉信息背后隐含的深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对该视觉信息进行深入思考和评论,形成自己的观点来培养视觉信息联想与评价能力。
在课堂践行视觉素养培养的探究中,教师对视觉素养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也由最初的对视觉素养的模糊概念到逐步了解,在有意识地进行视觉思维、视觉学习中,拓宽了学生学习通道,丰富了学习资源,促进师生、生生彼此之间有效交流、运用,增强学生高速、有效、快乐学习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