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康健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而不衰,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征程下十分看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努力。在新媒体时代和建党百年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探索更多的路径。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经历漫长岁月的磨砺,依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在人类社会中,文化是重要的社会基础,也是社会得以延续的重要保障。在这五千年的岁月中,传统文化经过了长久的锻造。也只有在时间洪流中,我们才能知道,什么东西能够历久弥新。中国传统文化随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智慧发展而得以传承并延续至今,其中凝结了无数先人的智慧与汗水。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分布在高山与河流一带,在不同地理环境下所造就的文化是不同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这些文化一开始虽然相互隔绝,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之间的融合发展也逐步加强。在这种不断融合扩大的文化里,流传下来宝贵的人生哲理,比如生而为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说到好男儿志在四方时,又会想到“三尺龙泉万卷书,上天生我意何如,不能报国平天下,枉为男儿大丈夫”,这样的豪言壮语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生活、为了祖国不断努力。在当下,信息技术与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我国也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新时代,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更应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要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在加强党建、实现党的进一步发展基础上,与创新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是其中之一。随着历史变迁,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文明都因为战争、灾害而断裂、消亡,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发展至今。文化对社会和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当一种文化发展为文明的时候,就会具备更加深刻的影响力。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一直延续至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热爱。中国也曾经经历过兵荒马乱的时代,也经历过无数次的朝代更迭,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一脉相承”,从来没有断绝,可以说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奇迹。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明显的优越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别十分丰富。由于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各有其文化特色,这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形成与发展增添了很多色彩。此外,宗教的传入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我国三教融合。这些多种多样的文化类别使得中华文明不断横向扩展,历史的长久传承又增加了文化的纵深性,共同成就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于世界发展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新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和不断升级,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技术优势不断进行文化输出,这给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带来非常深刻的社会影响。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史,传统文化类别丰富,精神底蕴雄厚,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位置。在与西方流行文化的抗衡中,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非常强大的优势。除了华夏儿女,很多外国人也被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所折服。而且,在东亚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中,经常可以看到“汉文化”的影子,这都表现出我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影响力。
新时代下,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并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在这伟大征程中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现在,随着人们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加上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越来越深刻。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反对过外国节日的声音,强调要过我们的传统节日。这实际上也是民族文化的觉醒。在这样的背景下,更要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做到在继承传统文化优秀内核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革与创新,使其具有时代特色,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还能够使传统文化获得时代力量,从而更好地发展。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宝藏,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宝藏。要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就要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世界性发展,推动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传统文化本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其民族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使其民族性得以凸显。此外,还要促进传统文化向世界进军,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传播的途径,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开始新的传播道路,从而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100周年。在这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建设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品格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已经深入中华儿女的骨髓之中。如今要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发展,使得人们内心熟知的传统文化能够转变到现实生活中,从而通过实践来加强理论传播,促进传统文化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新时代下,信息技术发展极为迅速,短视频平台、微博等成为人们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这些火爆的社交平台占据了人们的多数业余时间,短时、快速、精简的内容十分适合当前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和碎片化的时间。传统文化要进行传播,应积极与当前的时代潮流相融合,改变过去主要通过电视新闻、电视节目进行传播的状态,要开发和拓展新的传播载体。相关部门可以搭建线上传统文化讨论与交流平台,在平台上播放一些视频对传统文化进行介绍,还可以通过平台组织一些线下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新的传播载体必定要与信息技术相联系。可以建立独特的日历系统,在24节气、传统节日当天对应节气或节日的历史介绍,可以制作视频短片来增加吸引力,这样也给人们疲惫的生活增加一些别样的色彩。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介绍时,可以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做到“寓教于乐”。新的传播载体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新的载体被大家广泛使用后,就能够促进和提高传统文化的创新性,汇聚愈来愈多的创意思考,从而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增添更多活力。
文化的传承,教育是关健。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教育学校,都有责任和义务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地制定政策和制度,要确保公办或民办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都传授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价值观念方面的经典内容,系统地教育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理念。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可以培养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增强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我国教育事业一直在进行多方面的课程改革,“课程思政”“互联网+教育”等,这些都可以在改革过程中融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通过在课程中融合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从而逐步构建起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另外,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有助于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相互借鉴、互相吸收中共同发展、进步和提高的。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也可以加入其他国家的文化,将二者进行对比,一方面能够完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对比过程中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
除了文化创意产业之外,还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例如,诗歌、乐曲、词、赋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智慧。对于这些文辞优美的诗歌、乐曲、词、赋,可以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加以创新,将其吸收进现代的音乐歌曲之中,也就是以现代歌曲的形式表达传统经典的诗歌、乐曲、词、赋。当前歌坛中不少流行歌曲就是从传统唐诗宋词中吸取的营养,例如,李白的《静夜思》、李清照的《一剪梅》、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常常介于理性和感性之间,喜欢使用婉转的表达方式,使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这个道理。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借助现代音乐、乐器和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经典名曲制作为喜闻乐见的数码文化产品。利用大众化数码产品的个性化、交互性、智能化特性,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可本着“文化为本,形式多样”的指导思想,将传统文化与各种艺术形式进行有机结合。
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岁生日,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目标,也对新的发展提出了很多规划。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与创新成为每一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在大力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时,需要从多个角度、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拓宽传统文化的发展道路,促进传统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而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