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宁志荣
赵建廷先生所编的《书业联墨集》近日出版,作为朋友和曾经的同行,我自然先睹为快。掩卷之余,认为无论是从楹联文化而言,还是从书业文化而言,这都是值得圈点之事。
赵建廷生在人文繁盛之圣地山西河津,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到故乡前贤和良好家风的熏陶,十分热爱文化事业。他遨游书海、勤勉耕耘之余,尤其喜爱楹联文化。赵建廷在职时一心埋头编辑工作,肩负山西经济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重任,虽然喜爱楹联文化,却无暇潜心钻研和写作,只能水中赏月,默默守望。
五年前,赵建廷退休之后,终于有时间专心创作楹联了。楹联文化包罗万象,名山大川,道观寺庙,各行各业都可书写。那么,以什么内容为题材呢?赵建廷瞄准了出版业。因为他长期从事出版业,付过心血,洒过汗水,有着很深的感情。退下来后担任山西省图书编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有时间从楹联文化的角度,更好地观察和深入了解出版各个行业。写作楹联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赵建廷开始了新的征程。他重新学习,阅读《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训蒙骈句》以及《古文观止》等图书,提高古典文学和遣词造句水平,又积极参加楹联、摄影等文化活动,与楹联名家交流心得,山西的书法家、楹联专家他多有交往。
楹联创作既要求对仗严谨,平仄协调,形对意联,又要做到雅俗共赏,文辞精炼,琅琅上口。赵建廷熟悉出版各个行业,灵感一来,心之默写,口之吟诵,回家赶快记到笔记本上。他精心锤炼字词,比对平仄,反复推敲,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可谓语不惊人不罢休。不仅如此,他每写好一副楹联,就通过微信发给朋友们,让大家斟酌字句并提出修改意见。
我常常接到他的微信,我每提出拙见,他总是那么谦虚,或者采纳,或者商榷。这种好学不倦四处求教的精神,真有中华传统读书人之遗风。
本书收录了赵建廷创作的75副楹联作品,全方位多角度描述了出版业的编辑、印刷、发行、印刷物资等各个门类,我们从中看到了出版人的行业特征、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奉献精神,填补了出版行业楹联文化的空白。赵建廷写编辑的楹联道:
咬文嚼字求精品;
继晷焚膏作嫁衣。
短短十四个字就把编辑工作的性质、严谨的文字工作生动展现出来。如:
巧奏键盘交响乐;
躬耕屏幕玉田文。
一般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写印刷排版的场景,“巧奏”对“躬耕”,“交响乐”对“玉田文”,对仗十分工整,平仄十分和谐。如:
新华名片八旬享誉;
红色基因一脉相承。
既涵盖了新华书店的历史,又指出了新华书店红色基因的传承。这说明创作一副楹联并非易事,背后需要做多少功课,才能达到主旨与内容契合的精准表达。该书的佳联众多,凝练隽永,生动形象,用心之至,不一而足。
今年是新中国出版事业创建七十周年,赵建廷又拟贺联若干,并汇前所创作,约请山西出版界、书法界、楹联界共计76位人士逐联写就书法。这些书法楹联作品,真草隶篆,铁画银钩,龙飞凤舞,鸾翔凤翥,如渴骥奔泉,如锥画沙,令人赏心悦目。读者一方面品读楹联,一方面欣赏书法艺术,二者的完美结合成为本书的又一大亮点。我们相信,赵建廷先生在楹联文化的耕耘中,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