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的《道德经》观

2021-11-11 22:48韩焕忠
闽台文化研究 2021年3期

韩焕忠

(苏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江苏苏州215123)

星云大师虽然是佛教界的高僧大德,誉满全球的宗教领袖,但他对道家和道教最重要的经典《道德经》也很推崇。

星云大师俗名李国深,1927年生于江苏省江都县,1937年其父到南京经商,遭日军屠城,与家人失去联系,随母到南京寻父未果,遂在栖霞山寺礼志开上人披剃,法名悟彻,号今觉,得预临济宗第四十八世,入栖霞律学院学法并在栖霞山寺受具足戒,1945年就读于焦山佛学院,1947年至宜兴白塔山大觉寺任监院、白塔国民小学校长,1949年组织僧侣救护队赴台,自此以法名星云行世,1953年到宜兰弘法,1967年创建佛光山,1980年代后以佛光山开山宗长名义弘法于世界各地,建立300多处分支道场,创办彰化南华大学、北投佛光大学、美国西来大学、菲律宾光明大学、澳大利亚南天大学等。星云大师非常关心大陆发展,主张两岸和解、和平与合作,共同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捐资在南京大学建设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佛光楼),在扬州建设了鉴真图书馆,在宜兴中兴了祖庭大觉寺等,是一位深受两岸人民尊敬的佛教大师和宗教领袖。

星云大师在不同场合、不同形式的说法和开示中无数次提到《道德经》。他的这些说法充分彰显《道德经》的时代意义,深入开发《道德经》的智慧价值,主张不同的宗教和思想体系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情况下可以相互涵摄,为今天的人们深入理解《道德经》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一、彰显《道德经》的时代意义

星云大师对《道德经》时代意义的彰显,最见之于2007年4月22日,他应邀参加在中国西安举办的“国际道德经论坛”,在会上所做的《<道德经>的和谐思想》的开示。在星云大师看来,《道德经》对于当代人类构建“和谐世界”具有多方面的意义,“特别是《道德经》中的自然无为、柔弱无争、致虚守静等和谐思想,贯穿二千多年时空,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深远。”这自然也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星云大师在这篇开示中首先阐明了和谐的重要性。他说:“‘世界和谐’是所有人类共同期盼的目标,事实上,不只是人际之间需要和谐,就是人与大自然、人与社会,甚至个人的身心都需要和谐。一旦失去了和谐,自然界反扑、社会失序、个人身心紊乱,任谁都难以维持生存。因此无论族群、社会、国家,甚至不同宗教间,都应该摒除爱恨的分歧、怨亲的疏离,发挥‘同体共生’的精神,彼此和谐往来。”星云大师言下之意,和谐在当代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任何人都必须重视而不能忽视的事情。而且尤有进者,星云大师还特别引用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同志在二00五年省部级主要干部研讨班的重要讲话。我们知道,正是在这次讲话中,胡锦涛同志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和应对复杂多变国际形势的角度上,提出要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也意味着对“和谐”的追求成为当时中国发展的基调和主流,而星云大师能够引用当时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来论证和谐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他对当时大陆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

星云大师在这篇开示中接着对《道德经》中的和谐思想提出了四点看法:“一、从虚静无执到身心和谐。二、从柔弱无争到人际和谐。三、从自然无为到政治和谐。四、从慈谦无骄到国际和谐。”并分别对之展开了详细的疏释。对于第一点,星云大师指出,身心不和谐是个人苦恼的根源,而《道德经》提出的“致虚守静”“少欲知足”“无执无失”“气柔涤虑”“内观自省”“贵身”等观念,则能够帮助人们维持身心和谐。对于第二点,星云大师指出,人际关系中的纷争和不平实际上就源自于“你、我”关系不协调,如果人们能够接受《道德经》中的“柔弱”“不争”“处下”的主张,怀有一种尊重、拥护、成就对方的心态,那么人们的相处就能化戾气为祥和。对于第三点,星云大师指出,政府的作为应做到不扰民,使老百姓感到安然、畅快、舒适,而将《道德经》中的“自然无为”观念引申到政治上,则有助于这种治国之道和理想政治的实现。对于第四点,星云大师强调《道德经》六十一章提到“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聚大国”,认为这是国家之间实现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星云大师讲这些话时,虽然极为亲切自然,通俗易懂,但无不一一引据《道德经》原文,体现出一种非常严谨、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

不过星云大师毕竟是佛教界的高僧大德,所以他对《道德经》时代意义的阐发,不可避免地带有极强的佛学色彩。如他在论述实现身心和谐不仅有赖于欲望的减少,而且必须做到不执著,他依据的虽然是《道德经》二十九章“无执故无失”的原文,但却引用佛教经典对此作出类比性的诠释:“佛经里也提到我们对于亲人的离去,痛苦难舍;对掉落的树叶,却无动于衷,这是因为对喜爱的人,有了爱染的执著,才会深感痛苦,因此想要拥有内心的和谐,必须放下外在的执著。”他认为《道德经》的“贵身”精神有利于人们克制情欲,修持自身,将这种精神推而广之,则可以服务天下众生,此即《道德经》十三章所说的“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天下”。在星云大师看来,“此举与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有著异曲同工之妙。”而《道德经》所极为推崇的“自然无为”政治理想,则被星云大师视为是人间佛教在政治上的实施:“在现代社会制度越完善,人民生活水准越高的西方国家,反而越崇尚返璞归真的自然生活。在佛教中,理想的政治环境,是没有权术控制,只有道德感化;没有迫害冤屈,只有人权保障,人民过的是和平自主的生活,这是人间佛教政治和谐净土的展现。”我们说,星云大师的这些诠释,体现出中国佛道两家天然具有的某种亲缘关系,正如他欣然参加道教界的活动一样,是佛道两家相互扶持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体现。

星云大师在大力彰显《道德经》对于当代人类实现身心和谐、人际和谐、政治和谐、国际和谐的重大意义之后,得出一个极其郑重的结论:“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已目光深远地为现代世人勾勒出身心、人际、政治、国际和谐的世界蓝图,至今他的思想仍引领我们向前迈进,他的精神仍与我们同在,一如他在书中所说‘死而不亡者寿’。”这可以说是一代高僧对《道德经》时代意义的最高推崇。

二、开发《道德经》的智慧价值

星云大师在讲经说法时经常引用《道德经》,非常善于将《道德经》中的许多格言警句置入佛教的语境中,从佛教的立场上深入开发《道德经》的智慧价值。

星云大师很喜欢引用《道德经》十三章“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的说法,向信众们阐明人生烦恼的根源。如,星云大师曾说:“总说人生有无量无数的苦,而万般痛苦,都是因为有‘我’,如老子所说:‘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人因有‘五蕴和合’的色身假我,因此有贪爱、执著、瞋恚、愚痴等轮回生死的烦恼根本。”换言之,在星云大师看来,《道德经》此处所说的“大患”,就是佛教经典中所说的人生所具有的“无量无数的苦”,或者说“万般痛苦”,《道德经》此处所说的“身”,就是人们“五音和合”的色身,因为有了这个五蕴和合的色身,也就产生了贪爱、执著、瞋恚、愚痴等各种烦恼;因为色身随顺这些烦恼,也就不可避免地轮回在生死的洪流之中。星云大师还曾说:“老子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人有个身体,要吃饭、要睡觉、要穿衣、要化妆、要盥洗、要大小便溺,甚至要营养、要运动、要保健。尤其为了这个身体,七情六欲、种种的欲望,要不断的满足它,实在很麻烦。”这句话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地说明了“在吾有身”的烦恼。很显然,星云大师这里引用《道德经》中“在吾有身”的说法,意在于通俗阐明“我执”是世间众生一切烦恼和痛苦根源的佛教原理。

星云大师同样也很喜欢引用《道德经》十三章“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的说法,向信众们阐明对治人生各种烦恼和痛苦的法门。如,星云大师曾说:“老子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身体虽然给吾人带来莫大的忧患,但只要我们好好修养身心,让自己能够身心自在、生死无惧,则何患之有?”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是执著这个五蕴和合的色身给世间众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痛苦,那么不用说,只要放下、破除这种执着,自然就能使世间众生从这些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了。现在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放下、破除这些执著呢?或者说如何实现《道德经》所说的“无身”呢?星云大师从佛教经典中,特别是最为流行的《般若心经》中,找到了实现“无身”的良方。他说:“我们为什么会有苦?那是因为有我。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何有患!’因为人有个‘我’的身体,所以就要受苦。如果无我,就不苦了。所以,照见五蕴皆空,就可以度一切苦厄,就不苦了。”也就是说,只要人们努力向观世音(即观自在)菩萨学习,能够“行深般若波罗蜜”,从而“照见五蕴皆空”,即和合陈人生肉体的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都是虚幻不实的,本质都是空的,就能“度一切苦厄”了。

星云大师多次引用《道德经》五十八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说法,向听众诠释存心善良的重要性。如,星云大师曾说:“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一个祸福相依、佛魔共存的世间,生活在这一半一半的世界里,善与恶、好与坏、佛与魔,不过是人们的一念之间。”也就是说,在星云大师看来,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人类世界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彻底的坏,因此人们在一念之间做出的选择和抉择就变得极为关键和重要了。中国佛教天台宗主张“一念三千”,众生当下一念在佛即是与佛相应,当下一念在魔即是与魔相应。星云大师此论与天台宗这一思想极其吻合,只是在表述上更加通俗易懂而已。星云大师还曾说:“老子李聃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人在享受幸福的同时,其实灾难已然隐藏。例如:因爱不是也会生恨吗?因恩不是也会成仇吗?爱恨情仇就像难兄难弟,都会惹下杀身之祸。所以,幸福和灾难是相对的,有好的就有坏的,有幸福就有苦难。”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因爱成恨、因恩成仇的事例实在是多得不可胜数,而爱与恨,其最初的起源不过是在当事人当初一念之间而已,毫厘之差,却造成了千里之谬的重大结局。星云大师多次引用《道德经》中祸福倚伏的教诫,无非是告诉人们一定要存好心,正是一代高僧哀悯众生、慈悲心重的充分体现,当时也是为烦恼苦海中头出头没的众生开出的一道智慧法门。

星云大师还曾引用《道德经》八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说法,意在教导弟子们像水那样具有优秀的德性。星云大师指出,不仅人有德性,自然山水也都有德性,他总结出水有四种德性:其一,仁慈,能沐浴众生,泽及万物;其二,义气,能扬清激浊,荡涤污垢;其三,勇猛,能柔而犯难,弱而克刚;其四,智慧,能疏通江河,自成盈满。对水的德行具体表彰之后,星云大师复引古圣之言以重其意:“此外,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也曾赞美水有五德:有得、有义、有道、有勇、有法,所以‘君子遇水必观’。”我们说,星云大师此处所说的水所具有的仁慈、义气、勇猛、智慧等诸种德行,实际上就是对大乘佛教菩萨们德性的解说,是对大乘佛教菩萨无我、利他精神的形象诠释,弟子们依教奉行,向水学习,其所行的自然就是利益众生的菩萨道。这种精神极为高尚,因此必须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培养,为此他提出“少年时要有恢弘气度:《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开始,培养大志、大量,是走向光明的起步。”景仰大菩萨的德性,就要从小发心去学习,中国佛教所谓的四弘誓愿,是对于皈依佛门后的众生提出的最初要求,用今天的话讲,这就是中国佛教的“初心”。

在星云大师看来,具有如水智慧的人,一定是不会张扬更不会张狂的。星云大师在论述有智者的气象时再一次引用了《道德经》,他说:“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真正有智慧的人,必懂韬光养晦,必懂内敛含蓄,所谓‘大智若愚’是也。”人们希望在大众面前展示自己的正直和善巧,博得人们的尊重和爱戴,以为自己获致名闻利养,但这样也会招致大家认为他喜欢表现自己,引起某些人对他的忌恨甚至仇视,因此是不够智慧的表现。而真正聪明的做法则是表现得屈辱一点,笨拙一点,愚蠢一点,在别人不注意的情况下积聚自己的力量,使自己成长起来。而这样的人走上领众的岗位,肯定能做到轻财、律己、宽宏大量、身先士卒,而轻财则足以聚人,律己则足以服人,量宽则足以得人,身先则足以率人。星云大师对于领导者的身先士卒似乎有特别深刻的体验,这应当是他对自己长期弘法领众经验的总结。他说:“无论什么事情都能以身作则,所谓‘身先士卒’,你就可以统率人众。如果遇到苦难的事情都叫别人去,遇到利益就自己来,是没有人会跟随你的。老子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就是说明,事事都能够带头率先,自然能够率领部下。”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具有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德行,具有老子所说的那种“后其身”“外其身”的精神,才最终成就了佛光山,成就了星云大师。

相对于“有”,道家和道教更推崇“无”,星云大师对此有着非常深刻真切的体会。作为佛光山的开山宗长,作为领导过七八百万、影响了十数亿人的宗教领袖,他说:“无,才能无限、无量、无穷、无尽,故无能胜有。老子的‘无为而治’,更是最高的领导学。”星云大师将此身心奉尘刹,将自己完全交托给了佛教,交付给了众生,这是他能够实行“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也是他能够将道家和道教的经典《道德经》置入佛教语境,运用佛教智慧对之进行开发和运用的主观条件。

三、不同宗教的相互独立与涵摄

星云大师在讲经说法时喜欢引用《道德经》,那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他对佛道关系的看法。实际上,星云大师既反对各种宗教之间的混滥不分,又主张各种宗教之间可以互相包含合融摄。

首先,星云大师坚决反对佛道同源论。有一次,星云大师应邀参加天主教在台北公署召开的宗教联谊团拜,参加者有三百多位,大多来自各个宗教的领袖和精英,他们为了表示友好,大都讲一些“三教一家”“五教同源”的场面话。作为主讲的星云大师悄悄问作为主席的罗光主教:“假如说一个神坛上面,有城隍、有妈祖、有观音、有耶稣,你拜得下去吗?”罗光主教回答说:“我拜不下去。”星云大师体会到:“所有宗教只要‘同中存异’,不必‘异中求同’。”对于不同的宗教如果强求同一的话,即便在一时的表面上似乎可以达到某种目的,但却无法取得广大信众思想、心灵和情感的认同,反而有可能扩大甚至加剧彼此的反抗与对立;不同宗教之间相互尊重,允许大家各说各的,各自表述,反而是最有可能促进相互了解、相互融会、相互贯通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星云大师的这一基本立场运用到佛道二教的关系上,那自然是佛教和道教各有自己的教主、经典、仪式、传承和信众,各是一种独立的宗教形态,是完全不能以佛道同源的笼统说法予以混淆的。星云大师虽然非常喜欢和熟悉《道德经》,但对作者老子,即作为道教教主的太上老君,只能保持充分的尊重,是绝对无法产生信仰和归属感的。而且这事在星云大师看来,就像各人有各人的爸爸一样自然而然,是容不得丝毫含糊的。

其次,星云大师热烈主张不同宗教可以相互吸收和容纳对方的优秀思想因素。星云大师意识到,世界上具有众多的宗教和传统,这是事实。尊重这一事实,各宗教之间实现和谐相处,是建设世界和谐的前提。而要真正实现和谐,就必须相互了解,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在星云大师看来,人类的思想世界就像佛经所说弥覆帝释天宫、挂满明珠的因陀罗网一样,每一种宗教就是一颗明珠,每一颗明珠都映照出其余一切明珠的影子,珠珠相映、相摄、相即、相入,交光相网,从而形成一种重重无尽、圆融广大的佛国境界。星云大师积极参与宗教间的对话,认真探索不同宗教实现和谐的方式方法,甚至每年都在佛光山组织诸神盛会等,都是对这一主张的实践。因此,对于星云大师在讲经说法时对《道德经》的运用和解说,实际上就是星云大师站在佛经的立场上,对道家和道教经典的学习、了解、吸收、包容和涵摄,也是对自古以来佛道两家基本都能和谐相处这一优良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继承和发扬。

星云大师的著述浩如烟海,笔者无意于,事实上也没有必要,穷尽星云大师关于《道德经》的一切论述。笔者相信,通过以上的分疏和讨论,我们已经足可以感受到星云大师对《道德经》所持的基本看法。在星云大师看来,《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宗教家之一,《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对《道德经》的了解和研究可以充分彰显佛教的智慧和价值,对弘扬佛法可以提供许多非常有益的帮助。我们说,星云大师对老子《道德经》的吸收和运用,充分体现出他倡导的人间佛教对人类一切优良传统所具有的无限包容性。

注释:

[1]星云大师:《<道德经>的和谐思想》,《星云大师全集》第40册,北京:新星出版社,2019年,第227页。

[2]星云大师:《<道德经>的和谐思想》,《星云大师全集》第40册,第227页。

[3]星云大师:《<道德经>的和谐思想》,《星云大师全集》第40册,第228页。

[4]星云大师:《<道德经>的和谐思想》,《星云大师全集》第40册,第230页。

[5]星云大师:《<道德经>的和谐思想》,《星云大师全集》第40册,第231页。

[6]星云大师:《<道德经>的和谐思想》,《星云大师全集》第40册,第233页。

[7]星云大师:《<道德经>的和谐思想》,《星云大师全集》第40册,第234页。

[8]星云大师:《佛法真义》,《星云大师全集》第6册,第30页。

[9]星云大师:《人之大患》,《星云法语2》,《星云大师全集》第57册,第498页。

[10]星云大师:《身心修养》,《星云法语3》,《星云大师全集》第58册,第436页。

[11]星云大师:《透过故事读心经》,《星云大师全集》第1册,第119页。

[12]星云大师:《一半一半》,《迷悟之间2》,《星云大师全集》第45册,第488页。

[13]星云大师:《灾难》,《迷悟之间4》。《星云大师全集》第58册,第254页。

[14]星云大师:《水的德行》,《星云法语4》,《星云大师全集》第59册,第164页。

[15]星云大师:《人生四时》,《星云法语3》,《星云大师全集》第58册,第254页。

[16]星云大师:《智慧的人生》,《迷悟之间1》,《星云大师全集》第45册,第158页。

[17]星云大师:《领众的秘诀》,《星云法语3》,《星云大师全集》第58册,第508页。

[18]星云大师:《有心与无心》,《迷悟之间3》,《星云大师全集》第47册,第32页。

[19]星云大师:《神明朝山联谊会》,《贫僧有话要说》,《星云大师全集》第82册,第1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