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枢 长春大学
第79届世界科幻大会正式宣布2023年的世界科幻大会将在中国成都举办,这是12月18日深夜从华盛顿传来的快讯。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的举办权花落成都,也意味着我国将首次承办世界科幻大会。这无疑是让整个中国科幻界为之深感振奋的喜讯;对于我这个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着手俄苏及日本科幻译介、研究与教学的人来说,更是感慨良多。改革开放后,中国科幻文学沐浴科学发展春天的雨露,在40多年的时间里,已逐渐成长为文学界一道靓丽的绿色风景线。尤其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科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在抗疫斗争中更是逆势而上,携手国人共克时艰,中国科幻已经成为一支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文学生力军。此外,近年来在许多对外文化交流高层次活动中,我国的科幻文学通过科幻来传播中华文化,全面彰显中国形象,犹如吹进文坛的淸新之风。在今天中国科幻已成为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讲还有它独特的作用。科幻是“逐梦”的文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最根本的梦想是中国科幻的旨归。在逐梦中,科幻的核心有利于人民的原创想像力;它的基础在于青少年,这在世界人才竞争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科幻也是生产力。可以说,科幻文学文化的发展关乎民生、国运、时代。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为中国科幻文学指明了今后前进的方向。
近些年来,《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杂志与我们经常交流,有关代表亲临我们举办的有关科幻文学国际学术会议,增进了解、深入推动我国科幻文学研究。科幻是一个一直未被充分重视又十分重要的领域,编辑部明确提出文学界、理论界和科幻界要携手前进、互补共赢,为我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为建构中国批评新话语探讨新的道路。我们国家在百年未遇的新时代,毋庸置疑,中国科幻文学的创作及其研究也必须走进新时代,而且争取稳固阵地、走在前沿、引领潮流。科幻本身就是文学变迁发展的产物,“何为文学”“文学为何”,是我们必须践行并要做出深刻回答的时代命题。
科幻带给我们启示。一方面,文学是对人生存状态的符号化表达,其核心是“变”,科幻体现出文学与时俱进的特性。科幻文学将人类视作一个整体,在创建和谐世界与人类新文明的进程中,科幻文学必须在交流互鉴中求得发展。科幻文学具有鲜明的疗愈功能和警世意义,凸显了未来社会的危机和理想,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使命中必将发挥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迅猛发展的高科技已让我们进入到人造“人”的时代,发展带来的剧变不断冲击着人类已有的认知视域和价值观念。这就更需要科幻界以科幻文学激活《道德经》《逍遥游》《山海经》等中华文化原典中蕴藏的自然观、生命观等取之不竭的重要思想,为现代人提供心灵的呵护。另一方面,人文学科在当下也正在发生转型期的急剧变化,其鲜明的趋向是对“人”更深层次的叩问。因此,不以人为中心的“文学”必然是假大空的东西。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进一步促使人类从“人”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层反思,科幻文学就是科学时代融合历史与未来、动态多元地建构人新的存在意义的文学形态。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科技的创新、文化上的日益自信和民众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科幻文学文化已经融入国家命运之中,这正是本期专题的三篇文章所想要表达的核心要义。
最近几年,中国科幻界越来越认识到,在当今的关键时点,面向世界,齐心协力,取长补短,共同打造新时代中国科幻事业是一项急迫的任务,也是科幻研究领域创新发展的大好机会。我作为一个老兵,向不同年龄段的人学习,几年来和王晋康、刘慈欣、韩松、姚海军、陈楸帆等科幻一线作家的对谈,包括本期和吴岩教授的对谈,既是中国科幻研究档案的组成部分,又是各抒己见、和而不同的恳切呼唤。泊功教授的文章《新冠疫情后人类应如何面对生命—读〈四级恐慌〉之思》经由观察人类与病毒间的永恒之战来追问人类与地球上其它物种的共存问题,反思人类应该建立何种恰当的自然观才能赢得长久的稳定发展之路。丁卓副教授的文章《虚拟梦境中人的迷失与超越—以日本科幻〈盗梦侦探〉为中心》通过虚拟梦境题材从虚拟与现实的真伪纠结、自我和他者的认知矛盾、纵欲和疗愈的梦境改造中探索人类超越之路。
我们提倡守正创新,发展中国科幻文学文化研究,多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小松左京所期盼的,所有科幻作家联合起来,如同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那样为我们的时代创造出一幕宏大的“宇宙喜剧”。当今“元宇宙”成为热词,但是元宇宙在哪里?我们站稳脚跟,立于热土,仰望星空,放眼世界,心系寰宇,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去打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