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大叔

2021-11-11 17:48:37
鸭绿江 2021年18期
关键词:古文大叔写作文

韩 光

1993年1月12日,我已在部队当了半年排长。休探亲假时,我在故乡所在的县城新华书店里买了一本砖头厚的《古文观止》。它是岳麓书社于1992年5月第9次印刷出版的,定价8.5元。当时买书还没有打折一说,我的工资是100元多点儿,用8.5元买一本书算是很贵啦。

之所以花这么大的价钱买《古文观止》,我是想借此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是什么呢?说来话长,那还是上小学三年级时的一个雨天,我突然对父亲说:“长大了,我要当个作家。”父亲的表情看上去变化不大,只是说:“人从小要有理想,有理想就好。”

当时我还是生长在辽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从没出过远门的11岁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个不着边际的想法呢?这得感谢会讲故事的奶奶。奶奶是裹足的小脚老太太,带我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她怕我在外面惹是生非,便不断地给我讲故事。奶奶目不识丁,可满肚子都是故事,随便讲一个便够我听一会儿的。有时,如果奶奶说她累了,便让我给她讲故事,我便挑自己能记住的故事,尽可能地复述一遍,若是忘记了便现编现卖。一来二去,我不仅记住了许多故事,还能讲出来。

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作文,奶奶的训练帮了我的大忙,我写的第一篇作文不但字数是班里同学中最多的,还是最好的,老师批改后当成范文读给同学们听。老师读完,还点评了十来分钟,这让我差点找不到北了。尝到了甜头,每写作文时,我总抓心挠肝地盼着上作文课,写作文时全心全意,几乎每篇作文都被老师当范文读给同学们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我还专门用一个笔记本记下好的词句,开始读些能找到的儿童读物。

听说《红楼梦》是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初中一年的寒假时,我从乡里的新华书店买了一本《红楼梦》第一册(一共四册),它属于残书,定价0.8元。拿回家,父亲说它不适合我读,加上我看了第一回看得如坠雾里,便丢到了一边。而我真正将全书读完,是30岁之后的事了。

自从那个雨天,我跟父亲说出了想当作家的想法后,这个想法便在我的头脑里生了根。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看到《新少年》杂志进行“我的家乡”征文活动,便在假期里写了一篇邮了出去。这是我第一次投稿,由于征文是我胡编乱造的,自然是不在入选之列的,不过我也没把它放在心上。

平生买了第一本《红楼梦》之后,我开始买文学书籍了。我完整阅读完的第一本书是《金河短篇小说选》。书里面的《大车店一夜》《杏花山下的孩子》等写的都是土里土气的农村生活,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不知天高地厚地想:我也生活在农村,说不准也能写出这样棒的作品呢。可我试着照猫画虎地写了一两篇,都因为没有生活半途而废了。但我记住了金河这个作家,再到书店时把他的书作为重点搜寻对象,只要发现他的作品,便毫不含糊地买下来。

我见到金河是在24年之后的2004年的秋天,是诗人胡世宗帮我介绍认识的。以后,我们常往来,他的真知灼见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俩交往的事情要是展开写,将用去很长的篇幅,只能在另一篇文章里说了。

我当兵的第二年,考上装甲兵指挥学院排长大专班。在上学期间,我开始借阅图书馆里的文学作品阅读,也开始给院里的“军营之声”写广播稿。第一学期的上半年,我写了一篇不足千字的小散文《故乡的雪》被广播了,这应该算是我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吧。

我个头不高,长得也不壮,当排长不占优势,要想在部队干长,只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了。我的仅有的优势便是写作,业余时间写,认为好的就投出去。最初不是广种薄收,而是如泥牛入海有去无回。但我没灰心,边读边写,终于在驻军的市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奶奶》。它用文字白描出了奶奶看我的往事,尽管现在看很幼稚,但我却十分珍爱它。

因为发表了几篇印成铅字的文章,我当排长一年多,便被团里调去当报道干事。团部驻地比较偏僻,少有报社记者来,我又是在没人传帮带的情况下摸索着前进,自然是广种薄收,但架不住我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写新闻上,加上团里以前一年也上不了多少稿,反倒显得我很有本事,成了领导表扬的对象。

隔了三年,我被师里挖去搞新闻报道。半路出家的我,尝到了勤奋的甜头。又过了几年,我调到了集团军从事报道工作。干劲不减的我在新闻报道中仍然高奏凯歌。在集团军搞了八年新闻报道工作后,我调到战区出版社当了编辑。

掐指算来,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整整16年时间了。我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新闻报道上不假,但我没有放弃文学创作也是真的,只不过投入的时间相当少罢了。跟发表的新闻作品的数量是没法比,发表的文学作品数量连个零头都不到。

当了编辑后,我的业余时间都由自己支配,便把这些时间都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小说、散文、报告文学陆续发表出来。可我觉得自己读书太少,写出来的作品分量太轻,便开始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如《静静的顿河》《红与黑》《包法利夫人》《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等,其中外国名著占的比重相当大,有一年创下了阅读一百多部的记录。读名著,确实帮了我很大的忙,不但发表的作品块头大了,个别作品还被选刊转载了。

不过,我没有忘乎所以,相反,我觉得自己的文学功底太薄了。一天晚上,偶尔看了一篇介绍国学的文章,对我的触动很大,便产生了好好阅读古代文学经典的想法。按说,我虽没体会到古代经典到底有多么好,但之前还是读了些古代文学作品,只是它读起来太费劲,便不了了之。这回我因为认识到了古文的重要性,终于下决心读古文了。先从《论语》读起,接着读《孟子》《老子》《庄子》,一遍不行便读两遍,两遍不行就读三遍,每读一遍都有新收获。读过了这几本书,我才啃起多少年来一直被冷落的《古文观止》。

老实说,此书我不是没有读过,只是没有一次读完过。这次在阅读之前,我立下了“军令状”,说什么也要把里面的222篇文章啃完嚼碎。一是我的决心大,另外是随着我的阅历增多,理解能力也强了。总之,这时读《古文观止》我不太费劲了。

上面说了,《古文观止》我虽从没读完过,但首篇《郑伯克段于鄢》是每次必读的。这次由于读得格外认真,发现读的次数不少的这篇文章却因为粗心大意、自以为是而没有真正地读进去。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这句话在整篇文章里相对直白,不难理解,可问题恰恰出在“京城大叔”的“大叔”上。子女们管父亲的弟弟叫叔,这不需要解释,是天经地义的事,大叔就是除父亲外他的年岁最大呗!然而,在这篇古文里“大”却是通假字,实际上应为“太”字。可以前,我生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尽管在岁月的磨砺下,自己的脸皮很厚了,但是当意识到近三十年都因不认真上了当后,脸还是发烧了。

这不仅暴露出了我的古文功底差,还暴露出我的浅尝辄止的毛病。如果看注解,即使是古文功底差也能一目了然,可只需举眼之劳的事,我却从没有做。人常说,做事要心细,心细才能把事做好。这是有道理的。进而我又反思了自己的阅读经历,为了追求数量,我以前采取的是“大跃进”式的阅读,只图数量多,不求质量好,往往是读过了也拉倒了,没有在头脑里留下多少印迹,更谈不上有深刻的理解。虽然读总比不读强,但对自己起的作用不大倒是真的。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粗心大意”的著名人物让我佩服,一位是西楚霸王项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竞学。”另一位是晋朝的大山水诗人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只“每有会意”,才能“欣然忘食”。这两位一武一文的历史人物,在读书上都有“马马虎虎”的毛病,但态度又不相同,项羽是半途而废,陶渊明在泛览的同时,只对有共鸣的内容废寝忘食地阅读。试想项羽如果精读兵法,掌握了其中的精髓,也许不至于自刎乌江,留下“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千古慨叹的文诗;陶渊明如果不吃偏食,全面吸收知识营养,他也许不只在山水田园诗上独有建树。

我孤陋寡闻,虽然不知道其他“粗心大意”读书而有成就的人物还有谁,但如果还有的话,他的作用肯定因此打折扣的。这样的人,照我的理解都是天赋极佳的人,而我只是个资质平常的人,如果不好好地吸收文学营养,想有所作为,那也是痴人说梦!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京城大叔”这事,更让我进一步地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深入阅读古代经典的重要性。只有尽可能地把历史证明是经典的书籍学好,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所以,阅读不仅眼睛向外,还要眼睛向内,不单“外国的月亮圆”,中国的月亮也很圆!

猜你喜欢
古文大叔写作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国学(2021年0期)2022-01-18 05:58:20
写作文的烦恼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学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42
失眠的熊大叔
称象
用中医诊疗法写作文
写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写作文
文苑(2019年14期)2019-08-09 02:14:10
嗨歌大叔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梨大叔说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