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庐山情缘

2021-11-11 17:20胡传银
火花 2021年4期

胡传银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出生于河南新郑,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唐元和时,白居易曾任翰林文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次年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其间,其一度登上风景秀美的庐山,并在庐山建造草堂,与庐山有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缘。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十月,大诗人白居易贬谪江州司马,司马是一个不负责的闲职。白居易到任之前,为自己仕途生涯的坎坷际遇而忧愤不已,快到江州时,便写下了一首《放言诗》,诗中贯穿着这样一个信念,虽然蒙受冤屈,但没有向权贵妥协,坚信是非真伪,自有历史公论。他在江州度过了四个春秋,留下的诗文真是佳作迭出,使江州这座文化古城更添异彩。来到江州的第二年的秋天,白居易到江边送客,忽然听到一条泊在江边的船中,传出弹奏琵琶的声音,这悠扬而响亮的曲声,多么像那熟悉的使人柔肠百转的京都乐曲啊!一问那个演奏琵琶的女子,原来也是来自长安城,她唱出自己年长色衰、离乡背井的痛苦遭遇,白居易为她声泪俱下的演唱所感动,立即挥笔写下了“字字珠玑声声泪”的《琵琶行》。借一个沦落天涯的女性的一生遭遇,抒发自己横遭贬谪的愤懑,当读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诗句时,人们既对被污辱迫害的女子深表同情,也为诗人的悲凉命运而抱不平。

诗人白居易住在浔阳城的第二年,即元和十一年的秋天,第一次登上了离浔阳城几十里远的庐山,并在东林寺小住数日。山里奇峰耸峙,佛殿云拥,野猿出没,山鸟鸣啭,真使白居易感到美不胜收,神醉心迷。特别是香炉峰北,遗爱寺南,介于峰寺之间的那一块地方,更使白居易觉得“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此,他决定在这里构筑草堂,打算将来终老于此。次年春天,草堂落成,这座新居,“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日凉”。三月二十七日,白居易搬进草堂,四月九日,几位隐士和东、西林寺的和尚二十多人前来致贺,大家还按照佛家礼仪吃了一顿斋饭。白居易为了记下自己欣喜的心情,挥笔疾书写下了著名的篇章《庐山草堂记》。

《庐山草堂记》意到笔随,历数草堂之胜,白居易在这里“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这里真是处处皆景,四时相宜,“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他甚至要把前半生的荣辱、毁誉全部忘却了:“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率获所好,又何以求焉!”白居易的青壮年时代,都是在宦海风波中匆匆度过的,他似乎觉得只有在庐山,才获得青春的欢乐,乐天安命的思想也随之而生。草堂建成后,他坐轿骑马往返于浔阳庐山之间,而留恋风景,居草堂时日更多。

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十二月二十日,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就要赴任履新。这时的白居易内心是既喜又忧,喜的是他获得了报效祖国、施展才华的机会;忧的是就要离开秀美的庐山了。目睹亲自设计的庐山草堂,栽下的花木,开的地桩,依依不舍,便情不自禁写下了这首情思缠绵的诗句:“三间茅舍向山开,一带山泉绕舍回,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第二年,新年一过,白居易全家从浔阳城上船溯江而上。离开庐山后,庐山的日日夜夜使得白居易常常梦牵魂绕,留在自己的记忆之中。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二月,他被改为任杭州刺史,在赴任途中,路过江州,又一次上到庐山,来到阔别了三年的草堂,那里的书房、药台、竹窗、莲池还和当年一模一样,草堂周围的景色,依旧十分动人。白居易特地在草堂住了一宿,第二天才返回江州,继续赶路。打这之后,诗人再也没有重返草堂,那时,白居易虽是古稀之人,但对庐山的怀念还是那样的真切、依恋、深沉。

如今,庐山如琴湖畔的花径公园,是白居易咏桃花的地方,有一次是诗人四月份游东林寺后,经过这里,看到桃花始盛开怒放,千树红艳迷人,高兴得击节称妙,他发现山下早逝的春天,竟在庐山上又找到了,欢快地写下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千古名句。今天的花径公园大门两旁,镌刻着“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的石雕遒劲大字对联,另一小亭内的条石上,刻有白居易手书的“花径”两个古朴苍劲的大字,在一片茂林的掩映中,还留有“白居易草堂”,堂前耸立着白居易的石雕像。当如云般的匆匆游客踏足此地时,无不追思在庐山上寻觅春天的天才诗人白居易,永远会记念着大诗人白居易与庐山结下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