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彬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马鞍山 243000)
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服务社会,具体到不同学校,因它们的职能内涵及职能关系不同是有差异的。地方技能型高校的办学目标就是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产业结构,为地方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也就越来越高,旅游自然更受到人们的重视。旅游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素有“无烟工厂”之称,除了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外,它还可以带动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发展,可以为餐饮、住宿、农副产品销售等服务性行业提供就业岗位,可以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旅游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校在讲授旅游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要紧密结合旅游行业的实际状况,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地方技能型高校办好旅游专业的根本手段与重要保障。国家旅游局于2017年10月颁布了《关于组织开展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遴选工作的通知》,要求遴选建设一批校企合作旅游示范基地,支持入选学校与旅游企业深度合作、融合发展,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标准建设、课程开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等各类校企合作项目,在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和校企合作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由此可见,旅游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对旅游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作用。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符合当下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以满足校企双方对人才的需求,为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都受到学校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各高校也采取了多种形式与企业积极开展产教合作。综合各高校目前情况来看,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这种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方式在目前的校企合作基地建设中占主导地位。很多高校为了培养适应地方旅游企业需要的学生,都积极与地方景区、旅行社、酒店等合作,在这些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定期把学生送到这些基地见习或者实习,由企业安排专人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择优直接在企业就业。如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学院与江苏天目湖、芜湖方特、合肥喜来登等景区或酒店建立的长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这种实践基地建设的优势是学生可以深入企业一线,近距离了解、参与企业的运行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服务技能。通过在实践基地的见习、实习锻炼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毕业后能驾轻就熟,更好地融入企业、服务社会。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便于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外见习、实习同步开展,部分地方技能型高校在校内建立了旅游专业实践教育基地。采用这种模式,学校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安排学生到校内企业实习,这样既便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熟练掌握旅游技能,又不耽误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一举两得。学生通过在校内的实践教育基地锻炼后,同样能很快适应市场的需求,一旦步入旅游行业,将能很快入手,有助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也有部分高校与旅游行业签订协议,引企入校,由旅游企业在校园内开设旅行社或者茶吧、简餐厅等,既可以为校内旅游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又可以为校内学生服务。学生通过这些校内实践教育基地的锻炼,既提高了技能,也为他们后面进入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校企合作共建的旅游专业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当下人们的旅游形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前期校企双方合作共建的传统的实践基地已不能满足现代旅游人才的培养需求。传统的旅游实践基地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旅游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相比以前传统的跟团游、景点游,现在的人们更加青睐于自驾游、度假游和自由行等,人们根据个人喜好,网上订票,自由出行。目前,传统的实践教育基地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如采用以VR全景模拟设备为主,培养学生景点讲解和对景区的熟悉程度的导游业务能力,旅游类课程设计也仍主要以导游实务、导游基础知识和旅行社实务等为核心课程,酒店管理专业依然是让学生学习中西餐摆台等餐桌礼仪和传统文化等教学方式。这些已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这些实践基地的建设已不能满足当前学生培养以及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了。
从目前各地旅游行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现状来看,很多高校对实践教育基地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有的放在教务处代管,有的放在二级学院自己管理,学校缺乏成熟的运行机制。事实上,高校的教务处只是名义上进行指导,不负责具体管理;二级学院的权力又有限,对实践教育基地的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一般就是在学生去旅游企业实习前才联系一下,一旦学生去实践基地实习后便没有更多的联系,学校方面的指导教师只是日常的生活管理,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旅游技能指导就完全交给企业,学生生活上有事了才联系自己的指导教师,没事就放任学生自己管理,学校不注重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维护提升。这种松散的管理机制,造成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管理脱节,学生在实践基地实习期间的专业技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学校和企业之间对实践基地的管理既没有明确的制度,也没有合理的职责分工,实践教育基地管理松散,难以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是让学生能参与到企业实践的一个桥梁和纽带,是学生能有效衔接到未来工作岗位的重要平台,也是让学生能提高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现阶段,部分地方技能型院校在与酒店、宾馆及景区等进行实践基地共建时,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以及出于双方不同的经济需要,特别是一些企业考虑到本身经济利益和生产实际等要素,很少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一般都是实习实训学生一来就上岗。学生对企业安排的工作岗位有时不是很满意,希望能自己选择合适的岗位,而企业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岗位轮换及制度保障方面也考虑不周,这样容易产生矛盾,再加上部分高校管理人员抱着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心理,不愿积极融入到实践基地的管理中,造成学校对基地的管理缺失。另外,由于旅游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工作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强,因此,目前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普遍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
目前,校企双方建设的旅游行业实践教育基地大多只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层面上,企业往往是根据季节性需求要求学校安排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比如春夏季是旅游旺季,旅行社类实践基地需要大量的学生支持,学生来了主要就是做导游或景点讲解员;秋冬季酒店业实践基地需要大量的学生,学生到了酒店主要就是做服务员、接待员,但这些都仅仅是基本层次的需求,真正管理层面的实习难以落实,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难以得到全面的提升。学校和企业之间签订的实习协议也大多是避重就轻,校企双方基地建设仅仅停留在企业为学校解决实习场所,学校为企业提供短期的廉价劳动力而已。学校和企业之间并没有真正开展深层次的产教研合作研究,学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管理层之间并没有深入的技术合作,双方很少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实践教育基地并没有起到真正的纽带桥梁作用,所谓的校企之间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大多流于形式。
目前,地方技能型高校与旅游行业共同建立的旅游实践基地一般都是采取由旅游企业提供短期实习实训场地,而高校为这些企业提供短期实习学生的形式。这些旅游企业关心的只是人员的管理和使用,对这些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培养,企业参与建设实践基地的态度取决于自己的成本投入和效益产出之间的比例,他们更多的是想以最小化的成本赢得最大化的利益。另外,这些企业考虑更多的是实践基地成本的投入和产出比,如成本投入过高,而来基地实习的学生在一段时间后选择离开,并没有成为企业的储备资源,这样企业会感觉得不偿失。因此,旅游企业一般都是将前来实践基地实习的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使用,把他们派到最基层的服务性岗位上去工作,这些岗位技术含量不高,学生缺乏更多的锻炼机会,这样会导致一些学生对实习感到倦怠。高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并没有涉及到实践方案的制订、实践模式的构建等,校企之间只停留在单一、浅层次合作上,最终影响了人才的培养。
目前的旅游行业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已经不能适应当下旅游业态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对旅游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校对旅游人才的全面培养,因此,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创新建设势在必行,其中,旅游联盟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就是一项积极的创新建设形式。
旅游联盟综合实践基地,顾名思义,指在是在某一区域内建设含餐饮、旅游、住宿、农副产品销售等旅游一体化的综合多美型实践教育基地,实践基地综合了某一区域内的多家旅游企业,学生可以在实践基地的这些旅游行业轮流实践,可以在这些不同旅游企业之间、不同企业的不同岗位之间流动。通过这一模式,学生可以了解这一片区旅游企业的特点,可以适应各种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学生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大大提高了。建立旅游联盟综合实践基地这一举措,为旅游人才的培养架设了很好的平台,对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扩大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面。
近年来,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新形式,联合了不同区域、不同旅游行业的40多家企业成立了旅游行业理事单位合作联盟。学校根据合作的旅游企业地域分布,建立了数个旅游联盟综合实践基地,如江浙沪旅游联盟综合实践基地、深圳三头六臂综合联盟实践基地等。学校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创业就业为中心”的办学方向,根据这些企业及地域特点,统筹安排学生赴基地的不同企业实习锻炼,以培养优秀的旅游行业复合型人才为根本,重点加强实习实训与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
3.2.1 成立旅游联盟教学指导委员会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学院与上海宝华万豪酒店、上海扬子江万丽大酒店、上海迪士尼乐园、杭州JW万豪酒店、安吉JW万豪酒店、苏州万豪酒店、南京万丽酒店、江苏天目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欢乐谷等16家不同类型企业联合成立了江浙沪旅游联盟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研讨会,就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办学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共同研讨教学改革方案,全方位地进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分阶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统筹等系列改革,加快推进产教研融合,学校与企业协作发展,为本地及江浙沪地区培养出了一大批与国内外市场有机结合,胜任具有区域化、国际化特点的旅游专业人才。
3.2.2 聘请旅游联盟基地高管参与专业建设
学校旅游学院定期邀请旅游联盟综合实践基地的旅游企业高管、优秀管理人员、一线员工到校给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开设讲座,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这些实践基地的优秀管理人员把行业的新发展、新业态和新问题等前沿信息带给学生,让学生对旅游行业有了更感性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近年来,江浙沪旅游联盟基地分别邀请了上海宝华万豪餐饮总监、南京涵月楼酒店人力资源部总监、南京万丽酒店总经理、南京欢乐谷副总等到校上课或开设讲座,他们把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面对面传授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3 共同开展课程共建、课题研究
学校旅游学院大力提高专任教师中的“双师型”素质教师的比例,每年选派3-5名年轻教师赴旅游联盟综合实践基地挂职,通过挂职。教师们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和联盟实践基地内的企业一起为培养适应现阶段社会需要的旅游人才共同研究、制订课程计划和实训标准,研究、开发的新课程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主要要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更好地理解、巩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
另外,学院还积极鼓励教师围绕旅游联盟实践基地企业的特点,校企联合申报相关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反过来可以更好地指导学习实习和就业。
3.2.4 实现实习与就业一体化
目前,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江浙沪地区、珠三角地区已建设了一些专业性结合较强的旅游联盟综合实践基地,校企双方本着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积极打造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实习模式,双方即在共同互利发展的整体化原则指导下,按照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多方的循序渐进方式,从“行业认知性见习—中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就业”等层进环节,利用旅游联盟综合实践基地这一优势,大力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学生的复合型知识水平,让学生从见习期开始即融入到企业的运行中,最终实现有效就业。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学院理事单位合作联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现已发展成为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按照“立足区域、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引领示范”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已为马鞍山市乃至安徽省、长三角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复合型旅游人才。这种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将为旅游人才的全面建设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