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景芳
很多人小时候,可能都曾经被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打击过。很“不幸”,我好像就是这样一个不受欢迎的“别人家的孩子”。但其实我自己知道,我记忆中的成长岁月,失落多于骄傲。
我在学业上一直追求“遥远的光”,就是一种“未来我的人生要像这样”的模糊的感觉。为了贴近心中的光,我一直尝试,一直笨拙而艰苦地尝试。小学三年级时,我爱上了看《少年科学画报》。后来又被《十万个为什么》吸引。高三时,我看到一些有关量子力学的科普作品。顺着这条线,我读了玻尔、海森堡和薛定谔的著作。我了解到,薛定谔三十几岁发表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他对古典哲学和古印度哲学有深入研究。他懂六国语言。他业余时间喜欢写诗,喜欢雕塑,喜欢和朋友一起散步,讨论生命哲学。他低调、内敛、思辨能力强,对经历的“二战”磨难讲得云淡风轻。他就是我最想成为的那类人:洞悉世界,洗尽铅华。大学时我最大的失落就是发现我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成就,恐怕永远也赶不上偶像的。
我的努力是因为心中有光,忧伤也是因为心中的光。这样反复失落和忧伤的过程中,我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果你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100分,最后哪怕只做到10分,内心虽然会感到失落,但也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很拿不出手的成绩已经比周围人的高一些了。把梦做大一点没坏处,梦做大了,现实中的挑战就都是小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