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2021-11-10 16:43:59唐一力
康颐 2021年13期
关键词:内伤主症风热

唐一力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3.272

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伴咯痰的一种症状。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统称咳嗽。在中医经典论著《素问·咳论》、《景岳全书·咳嗽》将咳嗽归纳为两大类,即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现代医学当中的上呼吸道感染、变异性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以及支气管扩张症等患者出现的呼吸系统症状表现都以咳嗽为主。

1 咳嗽的病因与病机是什么,你知道吗?

中医可分为外感咳嗽、内伤咳嗽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凡外感、内伤等因素均可导致肺气宣降失常,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六淫外邪,在肺的卫外功能减弱或失调的情况下,从口鼻处或皮毛处趁虚而入,伤及肺系,抑或由于日常吸入烟尘或者异味气体等使得肺气受阻,出现肺失宣降,引起咳嗽症状。外感咳嗽的发生多与四时气候变化以及体质的不同有关,如风热咳嗽的发生与季节密切相关,春季多风、秋季多燥、夏季炎热,在春末、夏季和秋初阶段多热,进而以风热咳嗽更为多见。内伤咳嗽则分为肺脏自病和他脏累及肺脏有关,进而引发咳嗽,例如脾虚聚湿,湿痰上载于肺,进一步干扰气机进而出现咳嗽。

2 咳嗽的中医辨证要点,这些需要了解

咳嗽首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长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一般均属邪实。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在此基础上还应辨别咳嗽患者的寒热虚实、有痰无痰。一般外感咳嗽患者有风寒、风热、燥热的不同,中医认为其多数属于实证。而内伤咳嗽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痰热郁肺、肺阴亏耗多见,结合咳嗽的声音、有痰无痰、痰液颜色、气味以及质地等进一步对风寒、风热、风燥、痰湿、痰热、阴虚等咳嗽进行鉴别。

3 中医治疗咳嗽有哪些基本原则

外感咳嗽治应祛邪利肺,分风寒、风热、燥热论治;内伤咳嗽分本虚标实的主次酌情兼顾,以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同时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肝、脾、肾的调节。

4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要知晓

4.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主症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痰稀薄色白;兼症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该类咳嗽患者存在肺卫失宣以及肺气郁闭的情况,在治疗中需采取疏风散寒及宣肺止咳的原则。给予三拗汤合止咳散加减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进行随症加减:例如咳嗽较甚者,加枇杷叶、款冬花祛痰止咳;咽痒甚则,加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鼻塞声重者,加辛夷、苍耳子宣通鼻窍。

(2)风热犯肺

主症为咳嗽频剧,声音嘶哑,喉燥咽痛,痰液粘稠偏黄,咯痰不爽,咳时汗出;兼症为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采取治法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给予桑菊饮加减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进行随症加减:咳嗽甚则,加前胡、瓜蒌、浙贝母清宣肺气,化痰止咳;咽喉疼痛,声音嘶哑者,加射干、牛蒡子、玄参清热利咽;肺热内盛,身热较著者,加黄芩、知母清泄肺热。

(3)风燥伤肺

主症为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口干;兼症为可初起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采取治法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给予桑杏汤加减治疗。在此基础上进行随症加减:津伤较甚者,加麦冬、玉竹、芦根滋养肺阴;痰中帶血者,加生地黄、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燥证与风寒并见,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则以杏苏散加减。

4.2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主症为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灰;兼症为可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苔白腻;脉濡滑。采取治法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予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随症加减:若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泡沫,怯寒背冷者,加生姜、细辛温肺化痰;脾虚明显者,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2)痰热郁肺

主症为咳嗽气息粗促,喉中痰鸣,痰多黏厚或稠黄,咯吐不利、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兼症为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身热欲饮,口干而黏;舌红,苔薄黄腻。采取治法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予清金化痰汤加减。在此基础上进行随症加减:痰稠厚,咯吐不爽者,加远志、海浮石、天花粉清润散结;若胸满咳逆,痰涌便秘者,加葶苈子、芒硝泻肺通腑化痰;若热甚伤津,口干舌红少苔者,加北沙参、麦冬、芦根养阴生津。也可以选用蛇胆川贝液。

(3)肝火犯肺

主症为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兼症为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着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苔薄黄少津。采取治法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给予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治疗。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用药随症加减:火旺者加栀子、丹皮清肝泻火;胸闷气逆者,加葶苈子、瓜蒌、枳壳利气降逆;咳引胁痛者,加郁金、丝瓜络、香附理气和络。

(4)肺阴亏耗

主症为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兼症为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采取治法为:滋阴润肺,化痰止咳。给予沙参麦冬汤加减加减治疗。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用药随症加减:若身热久咳,可用桑白皮易桑叶,加地骨皮、丹皮以泻肺清热;咳甚者,加川贝母、杏仁、百部润肺止咳;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止咳;若气虚咳声低微者,加太子参、西洋参、黄芪等补益肺气。

咳嗽的治疗中需充分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严格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给予辨证施治,注意审证求因,切勿见咳止咳,以免影响痰液排出并掩盖病情。外感咳嗽病浅而易治,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治疗难取速效,部分老年患者反复发作,肺脾两伤,病延及肾,可成为痰饮咳喘。

猜你喜欢
内伤主症风热
郭淑云“抓主症”诊疗特色简析*
中医学报(2023年11期)2023-12-21 09:37:21
内伤内服
内伤内服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足趾及耳尖放血治疗风热客睑型睑腺炎验案1则
风热感冒会出现5个症状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基层中医药(2018年4期)2018-08-29 01:25:50
中医证候临床评价的探讨
世界中医药(2017年6期)2017-05-30 05: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