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林
【摘要】目的:分析诊断颅内神经元肿瘤影像学检查的效果。方法:本文纳入对象为2018年7月至2019年诊断为颅内神经元肿瘤的患者(30例),均给予病理组织活检和CT、MRI检查。并对两种检查方式的特异度、准确度和灵敏度相比。结果:MRI特异度(83.33%)、准确度(96.67%)和灵敏度(86.67%)均要显著高于CT(63.33%、73.33%、70.00%),差异显赫(P<0.05)。结论:两种影像学检查在神经元肿瘤均有显著效果,而MRI诊断更具有优势。
【关键词】神经元肿瘤;MRI;CT;颅脑;中枢神经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3.164
据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神经元肿瘤主要起源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肿瘤,包含节细胞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节细胞胶质瘤等,颅内神经元肿瘤较少见,关于其影像学改变文献报道较少[1-2]。为提高对该类肿瘤影像学表现认知,文章现对30例颅内神经元肿瘤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纳入对象为2018年7月至2019年诊断为颅内神经元肿瘤的患者(30例),均给予病理组织活检和CT、MRI检查。男性15例,女性15例,30~80岁,平均(55.10±1.41)岁,患者均存在在呕吐、恶性和颅内压增高。
1.2 方法
CT检查:检查前4小时告知不可进食,让其取仰卧位,并叮嘱不可随意移动,扫描位置确定时使用定位片扫描。基线选取眦线,展开横断面连续平扫。平扫结束后利用静脉团注射方式向患者注射碘海醇50ml,在展开静脉期、动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扫描,完成后24小时内行驶MRI检查。
MRI检查,仪器:西门子AVANTO磁共振扫描仪,矩阵256x356,选层厚在6mm,所使用造影剂Gd-DTPA,剂量在0.1~0.2mmol/kg静脉注射后行使T1W1,主要针对头部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
1.3 观察指标
将两种检查方式准确度、特异度和灵敏度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病理活检,30例中良性24例,恶性6例。以病例活检为标准,CT准确度73.33%(22/30),MRI为96.67%(29/30),其中灵敏度MRI为86.67%(26/30),CT则为70.00%(21/30),另外,CT与MRI特异度分别是63.33%(19/30)、83.33%(25/30),MRI和CT相较,MRI灵敏度、准确度和特异度更高,差异显赫(P<0.05),见表1:
3 讨论
颅内肿瘤患者主要表现出颅内压升高,出现情感障碍与肢体语言障碍,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健康,并且对患者生活造成巨大困扰。神经元肿瘤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细胞发展而来的肿瘤,解析包胶质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和节细胞瘤以及多纤维组织性婴儿节细胞胶质瘤等均为颅内神经元肿瘤范畴[3]。其中,节细胞胶质瘤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通常病理诊断依靠以下几方面,(1)存在较好良好分化;(2)包含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3)具有星形细胞。若存癫痫的青少年,实行CT检查时,表现出混杂密度,MRTIWI呈现出混杂信号,T2WI为混杂或是高信号。(4)在进行增强扫描时,肿瘤实体呈现出不均匀强化[4]。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属于良性肿瘤,生长速度慢,主要成分是神经元细胞和胶质细胞,仅有胡搜阿布为星形细胞[5]。肿瘤癌在皮层中通常显示为多灶性结节状生长,多数发现时伴有皮层结构异常和颅骨畸形,同时未有坏死情况,偶有出现钙化[6]。而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在CT显示出为具有边界清晰的低密度病灶,同时可观察钙化和局灶性强化,但在低密度肿瘤结节灶和囊肿存在首先,故对该肿瘤应用MRI诊断效果更好,其中,TIWI显示为低信号,可发现多个小囊状改变,其肿瘤形态为脑回状,而在T2WI则能够发现程度不一的高信号,少数因钙化而发现混杂局灶性电信号,其中,灶围水肿与肿瘤强化并不多见,部分肿瘤中可发现颅骨受压变形[7]。
总而言之,通过对患者实施CT和MRI检查,最终研究结果呈现,MRI检查灵敏度、准确度以及特异度均要高于CT检查,充分表明,颅内神经元肿瘤诊断中,利用MRI与CT均可获得充分效果,但因MRI诊断价值更高。對此,可优先以MRI检查。
参考文献:
[1]何清.CT和MRI对颅内神经元肿瘤的诊断价值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8):53-54.
[2]白旭,张云亭.颅内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神经胶质肿瘤的MRI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12):1345-1349.
[3]郝晶,李坤成,杨小平.颅内神经元及神经元与神经胶质混合性肿瘤的MRI诊断(附8例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 19(10):1382-1386.
[4]王颖,汪文胜,陈新坚,等.颅内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的MRI诊断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05(22): 6797-6800.
[5]李子园,管民,史大鹏,等. 菊形团形成性胶质神经元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0,19(10):1020-1024.
[6]李海南,王好为,余力,等.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0,17(2):200-204.
[7]陈文,李霄,宋国新,等.伴菊形团形成的胶质神经元肿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20,36(1):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