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刚
摘要:水利工程在施工建设中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在实际施工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水利水电建设运营管理。本文则从水利水电施工难点出发,论述了如何做好施工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生态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工程施工,该工程的施工工期较长,施工难度较大。要想保障施工质量以及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后续使用寿命,就要有明确的施工技术,并且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创新技术,以提升施工质量及施工效率。
1、解析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难点
1.1、自然环境因素
水利水电工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为此,作为工程管理人员,一定要充分地认知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施工难点,从根源上减少不良安全隐患。自然环境因素是水利水电工程中较为常见的影响因素,也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1.2、施工管理因素
施工管理是保证水利水电工程顺利建设施工的重要基础,而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也会影响到工程相关环节的施工。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施工项目的管理相对混乱,且施工管理模式相对滞后,无法及时发挥出施工管理的真正作用,进而对水利水电工程整体施工效率带来影响。
1.3、施工流程因素
从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情况来看,自然环境因素和施工管理因素都会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工程施工质量受到影响。在实际作业期间,要确保工程环节的有序性以及合理性。
2、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中的施工技术
2.1、围堰技术以及施工导流技术
在当下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保障河道上游的流水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避免水流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以及施工流程造成影响,需要通过特定的技术对水流的流向以及流速进行控制。目前,我国主要使用围堰工程来降低水利的流速,减少上游河道对施工的影响。在围堰工程初期,需要对实际的水流情况进行深度了解,制定专门的工程方案以及围堰设计,并且预测该工程在后续施工中可能发生的事故与问题,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以及应急方案。
一般来说,不同的施工环境,对围堰导流的要求也完全不同,针对流量较小的河流,可以采用全围堰的方式。如若河道较宽、流量较大,则可以采用分期导流的方式。
2.2、预应力锚固新技术应用
作为一种新型技术,预应力锚固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现阶段的水利工程建设中,预应力锚固技术的应用范围有限,应进行技术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拓展。分析技术应用过程,预应力锚杆和预应力岩锚是预应力锚固技术应用的两种基本形式,两种技术的配合应用可改变水利工程的受力情况,对水利设施的加固处理具有积极作用。在预应力锚固技术应用中,应注重锚孔和锚索的质量控制。锚束是预应力加载的工具,锚头、锚固段是主要的受力点。项目施工中,按照造孔、编束、放束锚固、张拉、防护的技术流程实用预应力锚固新技术,可提升该技术的应用水平,确保水利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安全性。
2.3、大面积混凝土外加剂的碾压技术
在碾压混凝土的过程中,需要适当地加入一定的外加剂,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一般来说,在选择外加剂时,需要考虑到该外加剂能够为混凝土提供减水率,并且要具备较高的流化性以及润滑分散能力。这样,才能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用水量,并且提高施工质量以及混凝土自身的强度。除此以外,通过特定的外加剂,还能够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以及混凝土自身的保塑性,进而提高混凝土碾压过程中,各层级之间的结合性以此提高混凝土内部结构的强度。
3、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保技术的应用
3.1、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管
有效的监督和监管是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效益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监督、监管工作有利于对内重构管理和监督体系,有助于综合目标和效益的全面达成。监督、监管工作要立足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实际,建立科学的责任体系和监控机制,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监督流程,在监管工作中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具体情况,突出对环境隐患、安全风险、生态问题的发现、干预、处理等关键环节,使环境生态风险和隐患控制置于监管体系调控和管理范围中,确保环境生态目标能够通过科学、严格的监管得到实现。监督、监管工作要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审批、操作、建设和实施等主要环节,将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目标加以突出、强化,以提升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化作为突破口,体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督的合法化、标准化,真正通过监管工作让更多主体看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使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各项工作能够主动服从生态环境保护的大目标,更好地体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价值,达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任务。
3.2、重视对种植土的保护
土壤的质量决定着生态修复的实际效果,因此,生态修复目的的实现,根本要点在于对土壤的保护及被破坏土壤的修复。在实际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运用到开挖弃渣等传统粗放型施工手段,这些施工手段对土壤植被的破坏力毋庸置疑。在施工后将废渣重新填回,可能导致土壤水分、养分下降,从而导致很多种植物无法种植和生长,为水土流失等问题埋下严重隐患。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加强对植被及土壤的保护与善后工作的重视。在保护方面,应尽量避开植被覆盖区,尽量选择对植被及土壤破坏较小的技术,在善后方面,需做好土壤回填的优化工作,不可将废渣直接进行回填。
3.3、做好生态环境管理工作
建立生态环境变化检测机制、工程质量反馈机制,着眼于工程项目周边环境和基础生态,进行针对性的检查、测量、布控和评价,通过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发现水利水电工程存在的环境风险、生态危害和安全隐患,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措施和解决方案,真正将破坏因素、影响因素降到最低。要强化对关键数据的跟踪和检查,重点对林木恢复状态、植被覆盖水平、土壤理化性质、生态完整程度进行系统检测,一旦出现参数上的剧烈变化和突然波动,及时应对,快速反应,保护水利水电工程区域生态环境。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正走在世界前列,想要进一步提升施工质量,就要不断提升施工技术以及环保的管理工作。希望本文能够对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培科,韩华伟.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健康性与完整性影响研究[J].人民黄河,2020,42(S2):95-96.
[2]段旭東.浅析水利工程堤防护岸施工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23):109-110.
[3]罗少锋.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分析[J].城市建筑,2020,17(35):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