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丽新
水稻原产于我国,有着几千年的种植历史,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确保水稻高产不仅关系着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更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因此要不断提高水稻栽培技术,加强病虫害的防治能力。本文就水稻高產栽培技术进行探讨,并针对常见病虫害提出治理办法,提高综合治理水平,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1、选种准备
选择优良水稻品种是确保种植栽培产量与品质的先决因素,要做好优选良种工作和种植前准备。在选择品种时,不仅要考虑到水稻自身品种的特性,还应该结合当地的土壤地势、气候降水、温度光照以及种植需求,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且生长势头旺盛的水稻种子。在育种种植前还要就种子综合指标进行全面分析,关注整体水稻种子的纯度与发芽率,为后续种植工作打好基础。由于水稻的生长对土壤肥力有一定需求,在种植前要有计划性地科学提高土壤肥力,一般通过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农家肥为底肥和深翻整土等方式可以显著改善土壤结构,保证为水稻生长提供充足丰富的基本营养,满足种植需要。此外,为了保证种子的出芽率和提高幼苗抗病虫害能力,在播种前还要对种子进行处理和筛选,可以在晴天较多的时期晒种2天,通过清水浸选优质种子,或者使用专业溶液在稀释后浸种消毒。
2、科学种植
水稻幼苗播种是种植的关键环节,在开展播种作业时种植人员要对水稻幼苗进行科学保护,在搬运和输送过程中避免造成破坏,同时选择合适的时节和条件进行水稻插秧工作。通常当日间温度在21℃,风力不高于三级时是最适合开始插秧的条件,在插秧过程中,将插秧深度控制在1.5-2.5cm范围内,幼苗的死亡率最低。在播种时还要科学控制种植密度,种植密度大不代表水稻种植产量会提高,当种植密度超过水田资源可承受范围时,土壤中养分、水分和光照不均匀必然会导致种植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必须根据实际种植条件,对种植密度进行科学化管理,保证种植效益的最大化。
3、肥水管理
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必须满足肥料和水分的需求,才能保证高质高产的栽培。在施肥前,要根据水稻生长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肥料种类、施肥量、施肥方式以及施肥时机,科学规划管理才能促进水稻良好生长。随着水稻的不断成长,在不同时期还要进行追肥,氮素类化肥是主要施用的肥料,一般每亩总施肥量应控制在20-30kg,插秧后的10-15天分蘖期每亩稻田要使用5-10kg硫酸铵,拔节期8-10kg/亩,抽穗前7天每亩使用3-5kg。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的水稻灌溉,合理控制灌溉频率,通过少浇勤浇的方式,结合当地降水,做好水稻田的灌溉和排水工作,避免干旱和水分过多影响水稻生长,导致病虫害发生几率上升。
二、常见水稻病虫害防治与综合防治策略
1、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①叶稻、穗稻瘟病防治
叶稻瘟病和穗稻瘟病是水稻生长期间常见的病害,正如其名会危害水稻叶片和穗部,使局部枯萎的同时导致植株新芽停长和叶片穗部萎缩,严重时还会使水稻大面积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叶稻穗稻瘟病防治要抓住关键期,在发病后及时喷施药剂可选用40%的富士一号300倍液45kg/亩和30%洁苗乳油3000倍液45kg/亩。此外,要提高稻田的灌溉和排水管理,加强选种和栽培并及时拔出病苗,有效防止病害入侵。
②细菌性条斑病防治
细菌性条斑病也会危害水稻叶片,是其表面附着深绿色病斑并迅速扩散至叶脉,形成灰褐色细条斑,抑制水稻的正常生长。条斑病的防治可通过选择抗病强的杂交稻种提高水稻防御能力,在发病时要及时喷20%硅唑咪鲜胺溶液。
③稻螟虫防治
稻螟虫又叫水稻食心虫,是我国水稻种植区域常见的虫害。农业防治是主要防治手段,可以提早春耕灌水及时淹死稻螟卵蛹,降低成虫数量,选择抗螟性强的水稻品种并采取科学栽培技术,使水稻在生育关键期避开稻螟虫盛孵时节,出现稻螟虫害要及时喷施45kg50%螟虫怕粉剂800倍液。
2、综合防治策略
①化学防治
通过化学药剂控制病虫害是主要的化学防治办法,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对水稻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提高水稻单位产量。不合理的使用化学试剂其有毒物质可能会残留在水稻中,在进行化学防治时要根据水稻生长实际情况和病虫害种类全面调查分析,科学地选择化学药剂,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并根据使用说明采取适当防治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药物喷洒对水稻的不利影响。
②生物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通过自然生物间相生相克和借助食物链天敌关系,控制田间病虫害。例如针对螟虫,可以在稻田中适当养殖青蛙并保护稻田附近捕虫鸟类,捕食幼虫降低成虫数量,减少化学药剂的施用量的同时还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物理防治也是绿色环保的防治病虫害方法,由于许多害虫都有趋光性,可以在稻田旁边安装黑光灯,在夜间对难以发现的飞虱幼虫进行批量的猎捕。此外,在水稻种植期间,还要加强水稻田间管理,及时灌溉施肥并清理田间杂草,避免害虫藏匿和虫卵潜伏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