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敏 李强
一、背景技术
大江大河重点堤防工程(1、2级)的防洪标准为超过50年一遇;堤内保護的建筑和设施较重要;堤顶道路作为防汛主要公路,是防汛期间的重要通道,因此对地方工程的质量和堤顶道路通行要求较高。
由于地方建设历经时间长,很多早年修建的重点提防工程多年来因建设标准较低,堤防欠宽欠高,原有堤防标准不达标,或存在险情,已成为堤防管理单位运行维护的难点和重点。
现有技术中,对于的提防工程普遍采用直接加宽加高的解决方案,其原理就是在原堤的基础上,直接回填粘土层,然后修建堤顶道路。现有技术的缺陷在于:
1.易出现新老堤结合出现不均匀导致的结合不良,从而导致路基沉降、裂缝的现象屡见不鲜;
2.由于路基沉降、裂缝,进而造成路面断裂和破损严重。
二、技术方案
一种堤防工程加宽加高整体结构防沉降和裂缝施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100.在原堤的靠近水的一侧的坡上开挖台阶;
然后在所述台阶的上表面开挖下凹的抽沟槽;所述抽沟槽沿所述原堤的纵向延伸;
S200.在所述台阶的上表面和所述抽沟槽中回填新的黏土;黏土填充满所述抽沟槽,在所述台阶的上表面和所述抽沟槽上方形成一层台阶黏土层;
然后采用小型振动碾压机械将所述台阶黏土层碾压密实,形成新老堤榫口联接;
S300.在所述原堤的靠近水的一侧,紧贴所述原堤逐层填充加宽黏土层,直至填充的所述加宽黏土层的高程与所述原堤的高程相同;每填充一层所述加宽黏土层都采用中型振动碾压机械将该层所述加宽黏土层碾压密实;
S400.对所述原堤和所述加宽黏土层的上表面进行碾压平整;然后沿所述原堤和所述加宽黏土层的上表面的整体宽度,采用搭接的方式铺设所述土工格栅;所述土工格栅采用倒U型钉固定于所述原堤和所述加宽黏土层的上表面;再在铺设好的土工格栅上回填用以覆盖土工格栅的黏土;
S500.在所述用以覆盖土工格栅的黏土的上表面填筑加高黏土,并进行碾压密实,形成基层面;然后在所述基层面的上表面铺设级配碎石。
优选地,所述台阶的宽度大于1m,高度大于1m,向堤内倾斜的坡度为2%。
优选地,所述抽沟槽采用小型挖机在所述台阶的正中间部位开挖;所述抽沟槽的横截面为矩形。
优选地,S200中所述台阶黏土层在所述台阶上表面的厚度为20cm~50cm。
优选地,S400中所述采用搭接的方式铺设所述土工格栅,施工过程中搭接的宽度不小于0.2m;
所述用以覆盖土工格栅的黏土的覆盖厚度为30cm~60cm,采用分层摊铺法进行摊铺,并经行碾压,每层黏土的厚度为20cm~25cm。
优选地,在S400与S500之间还包含步骤:
S410.在所述用以覆盖土工格栅的黏土上开挖横向滤水盲沟;所述横向滤水盲沟的方向为沿横向于所述原堤的纵向,横穿所述用以覆盖土工格栅的黏土;每两条所述横向滤水盲沟之间的间隔为5m~30m;
所述横向滤水盲沟的横截面为矩形,向堤边坡方向倾斜坡度为2%,内部铺设有级配碎石;横向滤水盲沟内部铺设的级配碎石充满所述横向滤水盲沟,且与基层面的上表面铺设的级配碎石高程一致。
优选地,S500中所述在所述基层面的上表面铺设的级配碎石的厚度为10cm~12cm。
优选地,在S500之后还包含步骤:
S600.在所述级配碎石的上表面,铺设厚度为20cm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层;再在所述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层的上表面摊铺厚度为8cm~10cm的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形成整体柔性堤顶路面道路。
优选地,在S600之后还包含步骤:
S700.在所述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的两侧,回填种植土;然后种植麦冬或狗芽草。
优选地,S500中所述在所述基层面的上表面铺设级配碎石,还包含以下步骤:
S510沿所述原堤的延伸方向,逐段检查所述原堤或所述加宽黏土层是否含有弹簧土,并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如果被检查段的所述原堤或所述加宽黏土层含有弹簧土,则在被检查段的级配碎石中混入5%的石灰,形成二合土;
否则,继续实施S520;
S520.沿所述原堤的延伸方向,逐段检查所述原堤的含水量或所述加宽黏土层的含水量是否超过人工预设的高含水量阈值,并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如果所述原堤的含水量或所述加宽黏土层的含水量超过人工预设的高含水量阈值,则在被检查段的级配碎石中混入5%的石灰,形成二合土。
三、与现有技术对比,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采用了新老堤榫口联接结构,以及采用了土工格栅加固原堤和加宽黏土层顶部连接关系,从而使原堤和加宽黏土层无论在横向还是纵向上都无法相对滑动,从根本上解决了新老堤沉降和开裂的问题;
2.由于采用沥青路面,结构简洁、合理、适用,方便施工,沥青路面碾压成型后,可立即投入交通通行使用,方便快捷,从而能极大地提高施工速度,比混凝土路面施工提速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