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汐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节气的变化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表示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的变化,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从“立春”“立秋”与“芒种”、二十四节气之“芒种”、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发展,这三个方面分析论述了二十四节气。并着重从节气所反映的中庸、天人合一、阴阳二气的精神内涵,来探讨处于“立春”“立秋”之间的“芒种”所蕴含的重要哲学思想及其对现代审美文化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立春、立秋、芒种、审美文化
一、“立春”“立秋”与“芒种”
古人绝不是孤立而没有根据的提出二十四节气,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哲学语境当中来探讨社会。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时期的产物,农业生产与大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立春”“立秋”是我国代表阴阳转变的节气,而“芒种”是处于“立春”“立秋”之间的节气,本文将从其中间节气观察历史的变迁。
二十四节气对农业发展、环境生态都具有意义,还有着政治方面的深层思考,折射出传统社会的伦理观念。古人对节气的感受细腻,从农民那里抽象升华为圣贤才士的深究研思,既是获得人生幸福的源泉,也是获得社会意义的源泉。二十四节气中所蕴含的顺天应时、循时而动,融入了中国道法自然、崇尚和谐、珍视生命的民族精神。二十四节气影响了中国数千年,表现自然与人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其中对大小、寒暑、雨雪等自然现象的认知与敬畏透露出中国人的哲学思辨,也表现了人们对生命和时间的认知,而天人合一的思想探讨确定了人与实际上自然平等的关系,在时间面前人类与蝼蚁花草都会做出生命呼应。有了天地的观念以后,发现时间不仅是人类的时间,也是万物的时间,植物、动物、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它们会各自用自己的生命的表现来呼应天地变化的消息,这拓宽了人们的生命世界,拓宽了人们的审美世界,也拓宽了人们的感官世界。二十四节气,是人们头顶的天空,这个农历的天空曾经伴随着我们的先民走过了几千年的农耕岁月,在这里面有非常多的历史记忆、有很多的文化精神,体现了古代人的哲理文化思想。
二、二十四节气中的美学意蕴
(一)思想内涵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有一个规律,凡有小必有大,但小满,独缺大。所以二十四节气把“大满”称为了“芒种”。首先看“满”这个字,是全部充实,达到容量的极点的意思。如果在“满”字前面加上一个“小”字,就有不自足,不自满,不自傲的味道。静俢“小满”,终成“大满”。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满招损、谦受益、物极必反。或者说,做人做事都不能太满。经过了多年的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古人才用这样的方式把立身处世的教育和自然节气融会贯通,教导人们生活的哲学。所以应遵循古代儒道的观念,即出世又入世,体现了孔子中庸的思想,程颐解释为:“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在处理事情时,不偏袒于某一种倾向或与某一种人完全同一。这一点与小满和大满是一样的道理,与儒家的中庸思想相符合。其次二十四节气又体现了我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在认为天是有意志的神,认为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对自然界季节现象的变化规律都是天有意志有目的的活动。一方面把自然的天看成是客观存在的世界,认为其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提出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这种天人合一符合二十四节气的宇宙观,符合农业与生产的节气规律。人们依据节气的变化进行农业的生产,展示了人与自然现象的相互感应。最后二十四节气也显示了阴阳二气的哲学体系,这与人们通过阴阳交换产生四季的变化相符合。阴阳二气之间相互的此消彼长就是四季交替的根本原因。所以从中国古代的中庸、天人合一、阴阳二气三个思想可知,思想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古人在庞大的哲学语境中去讨论社会。
(二)民俗特色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相关的习俗、谚语等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笔者在这里以芒种来看立春、立秋,对于二十四节气来说,立春、立秋与芒种正处于一年变化的三个时节。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这一天后,草木复苏,万物始生,春天到来。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仪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东方的芒神,祈求丰收。而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也预示着丰收的开始。宋代,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这一天的风俗很多,例如摸秋,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可在夜里到田园摸索摘取瓜豆。可见立春与立秋之间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
三、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发展
对于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播只有深究人们对于二十四节气的认知,深究其传播的途径,才能发现传播过程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
(一)二十四节气的传承
1.农业
古人最初是没有时间的概念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后通过观察物种的迁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人们农耕时间的标准,而且也是人们的生活时间准则。在古代人们根据二十四节气的规律来对农业进行生产,农民因为懂得农作物因节令变化收成有多有少,更懂得精细耕作与粗放劳动之间的区别。并且根据自然气候与农业保持一致的关系进行生产生活,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也有一定的关系。人和自然是相通的,人应该顺应自然,把宇宙这个大圈和人这个小圈相合一,让人去尊重自然的规矩,去尊重和利用自然造福于人类。
随着气候的变化,气温与植物、花草的变化,动物的出现和冬眠等,这些节气的变换与人类生存的关系,都是中国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二十四节气还可以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近现代工业水平的提高,乡村建设也不可以被现代所忽视,农业自始自终都是中国的源泉命脉。应大力发展农业,使城乡结合,不可让城市建设占主流而失去乡村的活力,所以要大力宣传二十四节气,使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了解二十四节气,增加二十四节气的民族凝聚力。
2.中医
芒种作为立春与立秋的中间的一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代表着物种成熟,收获的季节。其次芒种也代表着气温升高,潮湿的空气会让人感到闷热躁动,产生慵懒。而正因为芒种时节的气温所以此时养生的重点在于补脾祛湿,人们在炎热的夏季可适当活动。芒种时节万物绽放,人们应如同绽开的花朵充满生命力和活力,通过运动使自我保持健康。尤其是老年人在炎热的夏季,要在保持精神愉快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运动,保持睡午觉的习惯,吃一些降压降脂的食物。同时立春后在饮食上人们也要选择相对清淡,以祛湿清淡为主的食物。尤其是气温炎热,身体容易感到疲倦,缺乏食欲时,更要注重调养脾胃。以上都是二十四节气中关于芒种这个节气在养生中的知识,代表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而二十四节气中除了芒种每一个节气都代表着独特的文化和养生,不管古今都是人们对生命的重视对生活养生的重点,所以现如今只有把二十四节气了解透彻才可以更加懂得生命的奥秘。
(二)二十四节气的发展
在新时代的传播中二十四节气不仅在教育和人们随处可见的建筑上需要被推广,而且在新时代的网络科技上,在新媒体以及时性、互动性的方式在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央视甚至像YouTube等平台去推广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娱乐传统节目。比如央視为二十四节气拍摄了二十四个节气的宣传片的公益广告,也拍摄了《四季中国》这样的节气纪录片,更有二十四节气和诗相融合这样的传统节目,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种节目来让广大人民更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看中华民族的四季风光。充分向人们展现了我国古人的聪明才智,精华荟萃。我国圣贤们通过品味二十四节气,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崇敬抒写了不同的诗歌词汇,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拥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是我国丰厚的文化遗产,也是人们在当代不可以停下的脚步,充分的发挥新时代二十四节气对于我国文学艺术和诗词的影响,从孩子的教育抓起,在建筑上让人们感到认同感,在新媒体传播中让人们感到中国文化的强大,增加文化软实力。同时,有助于激起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增强外国人士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纵观对二十四节气的粗浅了解,紧紧把握节气的历史脉络,可知立春、立秋与古人的思想观念即中庸、阴阳二气、天人合一有着密切关系。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代的审美特征更是一种时间的对照表。不仅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每个节气都具有不同的气候所导致的习俗,都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文化遗产。新时代的人们要增加时代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从中国传统审美实践的特征中发现我国的审美文化是一种整体性,进化性,精神性的审美方式。人们所创造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和艺术是永恒的,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和代表,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但同时每个时代也会对艺术作品有所共鸣,生生不息,延绵不止,人们要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农业生产、生活习俗和养生气节为依据,我们要在继承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展人类的创造,在体验过去的审美特征下增加自己对世界对审美文化的思考,去探究当代的审美趋势,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李琦珂.二十四节气传统智慧与当代价值[J].古今农业,2018.
[2]孙玲.论二十四节气的哲学意蕴[J].社会科学,2019.
[3]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第1册[M].成都:巴蜀书社,200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