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茜
摘要:目前,校园欺凌受到广泛关注。校园欺凌是多种因素的结果,校园欺凌事件对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造成一定的伤害。本研究基于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解释校园欺凌这一攻击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为防治校园欺凌提供干预性措施,以期望减少校园欺凌现象。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欺凌;进化心理学
当前,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挑战,校园欺凌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病态存在,这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与他们正常社会化的过程。校园欺凌最早被挪威学者奥维斯所关注,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就对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的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1],在某些特定领域,青少年受到文化传统和个体不成熟的影响,刻意回避一些问题,不想与他人讨论和分享经验。因此,对很多问题似懂非懂甚至误解,从误解的角度看,青少年的个人问题无法解决,处于骚扰和混乱的状态,很容易导致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不能促进年轻人的健康成长。研究表面,校园欺凌中的不同角色中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存在差异,欺凌-受欺凌者是检出焦虑抑郁情绪的高危人群[2]。这让我们不得不对校园欺凌引起重视,并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进化心理学角度尝试解读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应对策略。
一、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
李锋、史东芳(2015)发现,1978年,“欺凌”一词是挪威学者欧威斯最先提出,其中,欧威斯和罗兰将欺凌定义为一个或几个人反复多次地遭遇来自另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消极行为,后来,皮特·史密斯将此定义为在一定层面上遭遇欺凌时的无助行为,这些反复的消极与无助行为被称为欺凌[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2018年发布的指导手册中认为“校园欺凌”为在校学生(发生场所不限于学校)之间发生的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进行侮辱性身心攻击,并通过重复实施或传播,使被欺凌的学生遭受身心痛苦的事件[4]。由此可见,校园欺凌就是一方对另一方所采取的消极的身心攻击,使学生饱受痛苦,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生活以及个人成长。
二、进化心理学视角下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机制
(一)进化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进化心理学是现代西方三大心理学研究取向之一,王伟伟(2017)提到进化心理学的观点,人的行為的前提是心理机制,其心理机制与环境共同的作用产生的,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在于人类种系的进化历程,心理机制的形成是为解决问题演变的[5]。由此可见,理解进化心理学,需要理解视角下心理机制的深层内容,回顾人类的进化历程,以解决问题。
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欺凌者、被欺凌者与旁观者的某种心理机制加之与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而发生。这种心理机制与人的行为离不开,甚至贯穿人的一生,出现心理机制的原由是为解决当下的问题。校园欺凌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攻击行为,欺凌者通过攻击得以适应环境,被欺凌者害怕欺凌者的攻击从而减少对欺凌者的反抗,这在一定程度加大欺凌者的欺凌行为,旁观者未参与欺凌过程,但由于惧怕欺凌者的地位等原因选择置之不理,甚至参与欺凌行为中。以下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解释校园欺凌行为的几方面原因。
(二)获得资源
人类的进化伴随着资源的抢夺,资源能够帮助人类得以生存。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获取资源。童年时期争夺游戏场地、玩具等,学生时期夺取他人学习用具、钱财等,而这些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攻击行为,从而夺取资源,以满足需求,储存资源,获得生存。这种攻击行为引起校园欺凌的发生,欺凌者为夺取资源对被欺凌者发出攻击行为。通过校园欺凌行为,欺凌者可以获得与生存和繁殖相关的重大适应性收益[6]。往往发生被夺取自我资源的对象会是具有身体较弱、矮小等特征的青少年中,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身体较弱小、资源丰富的青少年的关注。
(三)抵御攻击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攻击者发出攻击行为后,被攻击者就会采取抵御攻击的行为以保护资源。在校园欺凌行为中,研究表明,欺凌者成为欺凌者与之前自己被欺凌的经历存在一定关系,而这种行为是通过防止自己再次被欺凌从而去成为欺凌者欺凌他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抵御攻击而发生校园欺凌。
从人类的进化历程来说,抵御攻击的最好方式就是攻击。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是由欺凌事件产生,这需要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共同作出努力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需要净化校园的环境,共创和谐的氛围。
(四)同性竞争
进化心理学认为,同性之间可能会为了竞争相同的资源而发生冲突,只有让竞争对手遭受损失,自己在竞争中才能有更大的胜算[7]。因为男女在同性竞争中有不同的出发点,这将取决于性别,女性互相之间以谣言或侮辱性语言互相攻击。男性主要是采取直接人身攻击行为以进行同性竞争。在人类整个进化过程中都会发生同性竞争,由此造成的学校欺凌案件也十分普遍。
(五)地位权力
攻击性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一个人在现有社会阶层中的地位[8]。在学校欺凌者群体中,欺凌领袖往往表现得更积极一些。当成员在欺凌事件中表现出更具侵略性的行为时,他在群体中的地位也会提高,个人对地位和权力的渴望驱使他们表现得更趋向发生欺凌行为,这导致了学校欺凌行为的加剧。
三、校园欺凌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
校园欺凌事件频发,许多青少年因校园欺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校园欺凌行为对欺凌者、被欺凌者与旁观者的心理都有负面影响。
(一)校园欺凌对被欺凌者心理产生影响
刘皓颖(2017)认为青少年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一种,欺凌者个人或伙同他人一起对受害人实施排斥孤立、言语侮辱、肢体暴力、威胁勒索等行为,校园欺凌行为构的四个要素:施为者拥有主观的敌意或者用意,行为实施者和受侵害者在力量上存在明显的不均衡,具有重复性长期性的特点,违背被欺凌者的意志会对被欺凌者造成心理、身体上的伤害或财物上的损失,满足以上四个条的行为我们即认定为校园欺凌行为[9]。可见青少年欺凌的危害不容忽视。
首先,校园欺凌容易导致被欺凌者形成负面人格特质。相关研究表明,校园欺凌的发生将会导致被欺凌者缺乏自尊心,从而引发他们缺乏自我认同感与自我价值感。最糟糕的是,被欺凌者长期被欺凌的负面情绪无法合理释放,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还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欺负其他青少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更多欺凌行为。
其次,校园欺凌使被欺凌者学业困难。被欺凌者对受伤的地方感到恐惧和焦虑,并失去了基本的安全感。校园欺凌会导致被欺凌者无法专注于课程学习,这将会导致被欺凌者无法正常学习,其结果是成绩下滑。
最后,校园欺凌容易导致被欺凌者的社交障碍。刘艳丽等提出,被欺凌者在遇到欺凌之后会被迫退出主流群体,即会被同伴群体边缘化,从而被欺凌者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心理反应,即同伴拒绝[10]。受欺凌者被排除在学校之外,形成人际交往和边缘化的障碍。被欺凌者长期受到欺凌,得不到同伴的支持与帮助,时间久了之后会产生退缩、顺从的行为,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这将直接影响其社会化发展。
(二)校园欺凌对欺凌者心理产生影响
校园欺凌对受害学生带来巨大的人身伤害,损害其自尊心、自信心,所以需要对被欺凌者带来及时的心理情绪的疏导,提供情感支持,促使其正常社会化。
校园欺凌容易强化欺凌者的暴力行为,这也强化欺凌者的內心欺负他人的心理,会扭曲欺凌者的健康心理。同时,欺凌者内心也可能会存在愧疚与纠结的心理,而此种心理会影响欺凌者的情绪,负面情绪得不到释放会压抑欺凌者,从而加剧欺凌者进行更频繁的欺凌行为。
(三)校园欺凌对旁观者心理产生影响
校园欺凌对旁观者的心理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旁观者虽然未参与校园欺凌行为,但是由于未能阻止校园欺凌而产生的愧疚和抑郁感,会使旁观者内心处于压抑的状态,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懦弱等不良人格,在整个欺凌过程中,旁观者如果模仿校园欺凌行为也可能会使其成为欺凌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加大校园欺凌的发生现象。
四、应对青少年校园欺凌的心理学思考
(一)合理分配资源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校园欺凌的发生是为夺取资源,这就告诉我们学校和家庭需要指导学生平衡学习和生活所需的资源,建立健康的人格,并让他们明白,出于各种目的欺凌是非法的和不受欢迎的,获取更多生存资源需要靠正向积极的途径获得。
(二)培育青少年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
为避免校园欺凌的发生,学校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培养合作意识,教育学生善于接受和宽容他人,对待他人诚实谦逊,积极参加学校和课堂活动,提高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同时,父母应鼓励自己的孩子与同伴群体互动,接纳与尊重他人,并被同龄人群体接受和认可。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思考,减少青少年抵御攻击的心理与行为,通过培育青少年健康的人际交往,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抵御攻击行为的发生,使青少年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
(三)重视青少年同伴关系
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与影响。因此,通过定期开展以建立良好关系为主题的课堂校园活动,指导青少年建立良好关系,减少因不良关系而引起的学校欺凌的发生,并减少学校欺凌的发生,取决于青少年何时被欺凌以改善他们的生活。同时,使青少年获得陪伴调解的能力,父母和老师还需要根据同伴关系及时跟上青少年的行为倾向,建立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减少日后欺凌者引发的社会暴力事件,共同防止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同时,减少同性竞争带来的校园欺凌行为。
(四)营造平等的氛围
学校需要为所有人创造一个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感到自律和公正,并防止学生因学校氛围而过度追求地位和权力。学校应定期评估校园欺凌的状况,并定期调查经常发生校园欺凌的区域,例如楼梯,走廊和厕所,以减少校园欺凌的频率。 为了减少因追求权力和地位而引起的恶意大规模欺凌事件,学校需要在校园中迅速发现欺凌团体,并在欺凌者对伙伴进行欺凌而采取惩罚措施。
(五)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疏导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我们特别关注,良好健康的心理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青少年进行正常的社会化。
一种是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和定期的心理咨询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校园欺凌发生后,可以及时有效地为青少年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并为欺凌的受害者提供积极的支持。第二是积极关注有问题、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难以协调人际关系的学生,纠正他们的问题,培养青少年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并通过游戏创建团结互助的教室,营造正向积极的氛围。
五、研究展望与小结
(一)研究展望
进化心理学理论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它并不是一个严密的合理的科学,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结果很难令人信服;例如,心理机制是否具有模块性尚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进化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不可证实性和不可证伪性让它很难具有强有力的说服力[11]。因此,期望可以能够以进化心理学的视角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其科学性、系统性,开展关于校园欺凌的实验研究,推进进化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丰富其实证研究。
(二)小结
由此可知,校园欺凌的危害性不容忽视,我们应从其源头解决问题,了解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从青少年个体出发,了解其心理特征,从心理层面进行干预,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避免青少年在校园出现欺凌事件,营造健康的环境。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对校园欺凌进行分析,具有创新性,目前学者较少以进化心理学角度探究校园欺凌的内在原因,本研究以进化心理学角度深究校园欺凌的原因,以提出不同视角应对方法预防校园欺凌,期望缓解校园欺凌发生的状况,以营造正向健康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许明.英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其解决对策[J].青年研究,2008(01):44-49.
[2]刘小群,杨孟思,彭畅,谢群辉,刘倩雯,吴芳.校园欺凌中不同角色中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J/OL].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1(06):475-481[2021-05-2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73.R.20210518.1451.014.html.
[3]李锋,史东芳.挪威反校园欺凌“零容忍方案”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15(02):91-95.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指导手册》[S].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5][11]王伟伟.关于进化心理学研究的述评[J].校园心理,2017,15(04):280-282.
[6]周铁民,王晓敏,杨硕,刘飞迁.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机制与干预对策——基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5(03):115-120.
[7]张志刚.校园欺凌行为及归因——以进化心理学视角[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02):40-44.
[8]张新昊,张野,杨硕.进化心理学视角的校园排斥行为探究与干预[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05):796-800.
[9]刘皓颖.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10]刘艳丽,陆桂芝.校园欺凌行为中受欺凌者的心理适应与问题行为及干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7(05):60-6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