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杨柳
摘要:“忠恕”思想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内容,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之一。就其具體内容和要求来说,“忠恕”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伦理精神,对于我们人格修养的完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乃至于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忠恕的内涵、忠恕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忠恕思想的现实意义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儒家思想;忠恕;价值意义
一、“忠恕”的内涵
“忠恕”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是由孔子率先提出的。《论语·里仁》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此言虽是出自曾子之口,但事实上却是在阐发孔子的思想,借曾子之口道出了孔子这一生做人做事最根本的出发点,那就是“忠恕”二字。
所谓“忠恕”实际上是孔子待人处世的一项基本原则。孔子所说的“忠”是从积极方面来分析的。他曾经在《论语·雍也》篇中谈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分析“恕”时,孔子则是从消极方面来说的,也就是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简言之,可概括为八个字——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自孔子之后,“忠恕”的内涵随着儒家思想体系的完善不断被加工,融入时代精神,发展了出新的内容。而不论其如何发展演变,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忠恕”所指的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忠”所表现的是一种责任意识,旨在积极成就自我的同时以“兼济天下”为责,希望达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愿望与目标;而“恕”则体现的是一种同情心,一种宽容善良的态度和精神,要求人们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忠恕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常怀仁爱之心
“仁”是孔子及其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就是“爱人”,这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的,而忠恕正是“仁爱”这一道德原则的进一步发挥和体现,它既是仁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推行仁、践行仁的基本方法和行为规范。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仁爱的情怀,才能够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可以真正实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目标。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要按照这种标准和要求去为人、处世,那么作为统治者,则更是要如此。
《孟子·尽心上》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认为,一个真正有仁爱的君主,不仅能够亲爱亲人,而且还能仁爱百姓,进而爱惜万物,从而达到“仁民爱物”的境界。由爱人之心生发出来的对万物的爱,这才是儒家仁爱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实现身心的内外统一
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身心平衡理念,对于人如何实现健康的生活状态和提升个体的生命境界有着深刻的论述。在这一层面上,儒家的忠恕思想就是主张,要在特定的社会生活中理解和把握人的身心健康情况,并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能够忠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宽容的对待他人,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直面当下和未来,进而实现自我身心的协调统一。
而要达到这一境界,核心方法就是要切实做好“修身”这门功课。《礼记·大学》中记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行。正所谓“做事先做人,安人先修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建筑宽人之道
儒家的忠恕思想包含着宽容、宽恕的精神。子曰:“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遇事对人要宽容大度,要善于理解、体谅和宽容他人的不周之处;对自己则要严格对待,常存反省之心。“责己严、责人宽”,这是孔子为求得人际关系和谐而提出的一项重要原则。人与人的交往中难免出现摩擦和矛盾,当别人犯错对你造成伤害时,不妨学着以德报怨,得饶人处且饶人。其实,宽恕别人也就是善待自己。
当然,宽恕也并不是要求人们抛开原则地宽宥他人的所有过失,而是一种是非分明、有底线、有原则的宽容。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孔子的这句话就是在告诫我们,宽恕是有底线和原则的。
(四)多作将心比心
《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就是在告诉我们,要以自身的感受去理解他人的感受,以自身的爱憎好恶去推知他人的爱憎好恶,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孔子的学生子贡曾说过一句话,“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意思是说,我不愿意别人强加在我身上的事,我也不愿把它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这与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事实上,真正艰难的永远不是物理的障碍,而是心灵上的樊篱。这个藩篱,就是我们自己的苛刻和挑剔,缺乏的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如果你老是看别人的不好,你的眼神中就会带着不屑,你就不能真正坦率的去面对他。相反,如果能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就能够避免“己所不欲,强加于人”现象的发生。
三、忠恕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能够提供道德示范的标准
在当代社会中,抽象的道德说教或硬性规定,要求人们“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一定的说服力。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信服?“忠恕之道”为我们提供了答案,那就是: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换句话说,就是要运用心理换位的方法,将自己置于对方的位置和处境来思考和处理问题,使双方在相互换位过程中增强沟通,并从中悟出自己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道理。人与人的交往中,越是复杂的人际关系,越应该用最有效地方法去处理,即遵循忠恕思想的内在要义,以自我的真情投入,换得他人的真情回报。
(二)调节市场经济运作
现代市场经济虽具有趋利性和竞争性,但这并不能否定道德金律的适用性。如果竞争的利益双方都将自己的“不欲”施于对方,那么最终势必会是两败俱伤。相反,如果双方都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会产生利益共享、双赢互惠的效果。同时,“忠恕之道”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可以使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学会推己及人,时刻以“恕道”自省。
(三)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儒家的“忠恕之道”既是一种道德思维模式,又是一种真诚待人的态度,儒家的“仁爱”精神不仅会扩展到人际关系、代际关系,而且还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中,尤其在当今社会,创新、和谐发展已渐成趋势。儒家的“忠恕之道”对人与人之间和谐、人自身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及世界和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儒家的道德金律为我国构建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冯浩菲.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界说问题[J].孔子研究,2013,4.
[3]卜师霞.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J].孔子研究,2007,5.
[4]王希.孔子忠恕思想浅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6,8.
[5]白臣.孔子“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J].改革与开发,2014,10.
[6]杨清荣.忠恕之道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J].伦理学研究,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