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萍
一、中国外交新定位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政府更加强调内政与外交的统筹和协调。2013 年1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做好外交工作,胸中要装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国内大局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国际大局就是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 同时强调,“要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为了统筹协调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二、中国外交新理念
1.、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2013年6月,中美元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时,习近平主席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作了精辟概括。一是不冲突、不对抗。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二是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三是合作共赢。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这个概念同样也适用于同欧洲、俄罗斯、印度等大国的关系。
中美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两国经济總量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贸易总量占世界五分之一。近年来,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喜忧参半。一方面,中美高层会晤往来持续不断,各层次对话交流不断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推进。双方经贸关系持续稳步发展,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在叙利亚化武危机、伊朗核谈判、朝核等国际问题上双方也进行了良好合作。另一方面,中美关系也出现一些波折。自2013年底以来,美国在涉及中国与一些邻国的领土争端问题上,无视历史与事实,对挑起事端的某些国家一味偏袒。此外,美国司法部以所谓网络窃密罪名起诉中国军人,贸易监管部门对中国产品实施密集的“双反”调查和制裁,一些议员政客和军方人士在公开场合对中方进行无理攻击等,为中美关系增添了种种不和谐的声音。
2.、坚持贯彻正确义利观
针对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关系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同这些国家发展关系时要树立正确义利观,政治上要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对那些与中国长期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地考虑对方利益,开展合作时要注意多予少取,早予晚取,绝不搞损人利己,以邻为壑。
提出正确义利观,体现了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正义的大国这一核心身份定位。近代以来,在西方国家的主导下,“利益至上”、“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等西方理念被视作国际关系的不变法则。各国争权夺利,结盟对抗,战争频发。强强必争、国强必霸似乎成为国际关系历史的铁律。在中国外交走向大国外交的关键时刻,势必面临更多的义利关系,也不断面对外部世界的猜忌和怀疑。
3、倡导“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在2013年10月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其要义是,一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二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三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四要倡导包容的思想,强调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
4.、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在2014年11月底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同时,世界仍很不太平,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未消除,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
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更应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不能把世界长期发展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
三、中国外交新实践
1、“首脑外交”更加突出
十八大召开后的不到一年时间内,习近平四次出访,行程约10 万公里,访问了14 个国家: 2013 年3 月访问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 5月底、6月初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和墨西哥三国展开国事访问,对美国进行非正式访问; 9 月访问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10月访问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同年,李克强出访了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德国、文莱、泰国、越南和罗马尼亚等国。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共出访7 次,足迹遍及欧洲、非洲、美洲、亚洲的22个国家,同时还接待了60 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对中国的访问。
2、“夫人外交”或“第一夫人外交”更加活跃
第一夫人彭丽媛陪伴习近平第一次出访俄罗斯即引起世界瞩目。随后,她陪同习近平多次出席重要外交活动,使世界对中国领导人产生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彭丽媛还担任国家卫生计生委预防艾滋病宣传员、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和结核病防治亲善大使,并且长期倡议和推动消除贫困等公益事业,在随访期间会见当地的妇女儿童,并访问学校和幼儿园,参与慈善活动,向世界传递了一个积极友善的信号,增强了中国外交的亲和力,成为首脑外交的一个亮点。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展开一系列精采的中国亮相,也见证着中国外交新格局的确立。中国秉持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战略,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积极推进周边外交,统筹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不仅坚定表述国家核心利益,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向世界传递着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胸怀,同时也为中国成为一个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