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为适应全球化发展需要,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以英美为首的席卷全球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浪潮,被学界普遍看作是“政府重塑”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在以“顾客满意”为导向的原则下,非营利组织等私人民间组织参与到公共产品的提供中来,相对集中的政府权力得到控制,供给效率显著提升,并给中国的政府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传统政府集权的管理模式和日益臃肿的机构设置受到来自多方的挑战。为此,党和国家进行了多轮体制改革,力求建立一个高效的、服务的、有限的新型政府。一直以来,传统的政府组织体制具有以下弊端:
(一)政府职能与内部关系界定不清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没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角色定位,长期把自身定义于社会的管理者而不是服务者,缺乏人民主体意识与服务精神。并且自身组织的层级划分、职能确定、分工协作体系存有较大问题,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市不分、政事不分已成为常态。
(二)机构庞大、结构僵化
随着社会对政府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政府组织的职能更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政府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诸如行政命令传导不畅、行政成本上升、行政效率下降的问题,阻碍了政府管理能力的提升。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却依然逃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三)人员选拔、薪酬、晋升、考核制度不完善
公务员队伍长期奉行的“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原则滋生了一批浑水摸鱼的工作人员,与此同时,真正能力突出的人才由于晋升和考核制度的部分缺失得不到重用,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整个工作人员缺乏进取心和创新精神,还会让整个政府组织也陷入到散漫的境地中。
(四)财政压力过大
政府的财政压力直接来源于日益庞大的政府规模和不裁不汰的冗员,政府财政开支除了公共物品的供给之外,还有维持其本身运转的开支,使得政府的财政压力逐年扩大,另外,组织内部的公款吃喝得不到有效遏制,也成为财政负担的一个因素。
二、政府改革的趋势
(一)从低效政府到高效政府
效率是行政管理的生命,是政府真正做到让人民满意的直接体现。首先国家行政机构历次改革都从问题产生的源头出发,大力推进在大部制统领下的“一站式”服务改革,争取让群众只跑一次,致力于破除传统政府机构职能交叉、推诿扯皮的问题,解决“证难办、脸难看”的行政弊端,力求真正意义上的提升行政效率。其次,政府越来越注重管理的民主性,一改过去政府决策缺乏科学性、民主和体制过分集权管的死的落后观念,释放公共组织人员的创造性和活力。二改过去“人治”思想,推进法治化建设,保证各项公共事务都在法的范围下有序进行。最后,把电子信息技术与政府管理模式相结合,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打造新型数字化政府,不仅减少了组织行政成本,提升了行政效率,更是成为提升群众满意度,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重要举措。
(二)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
管制是计划经济时代政府职能的显著标志,已不再适应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政府工作的开展和职能的实现,传统的全面管理理念正逐渐朝着适度管理的方向转变。随着“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服务人民已经成为新时代政府工作的重点。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政府首先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建构更加广泛和全面的公共服务体系,做好社会保障的工作,推进社会资源的均等化和公平化分配,贯彻社会公平的理念。其次政府必须把权力交还给社会,交还给人民,坚持让民做主,保障公民的权利,最后政府必须增强其公信力,改变以往政府的管制型形象,促进政策的民主化,提升人民的政治参与程度,从长期管理者的形象转变时代所需要的服务者,真正实现服务型建设的建设。
(三)从集权政府到分权政府
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政府重新调整定位。地方与中央权力的分配问题从我国古代社会以来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呈现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的发展脉络。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普遍实行简政放权,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下放对生产经营权、一般投资项目和资质资格审批权等下放给地方,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使企业和产业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优化升级,为转型提供“源头活水”。同时,加快企业工商登记等制度改革,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和服务业,提供更广就业门路、更多就业机会,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让地方政府可以结合本地情况建立拥有较大自主权的地方治理体系,推动了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与民主性的结合,促进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
三、政府改革中的思考
(一)在全球化浪潮中更新政府管理理念
换句话说,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管理理念就是全球治理的理念,如今世界愈发的连结为一个整体,任何局部性的治理危机都有可能演变为全球性的治理危机,例如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全球金融危机等。因此,必须要在互相承认主权的前提下进行多方谈判,建立多方协作机制,要求各国政府提供全球性的公共物品已解决全球性的问题。二是要加强对外开放的管理,对外开放是一个依据市场实际情况逐渐深入的过程,迈步过大只会使得市场无法进行反应,损害国家利益。
(二)大力支持第三部门的发展
在当今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中,第三部门的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化趋势的社会演变趋势之一。有效的市场机制和民主政治离不开发达的第三部门支持。对于正在经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中国社会而言,第三部门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如今它第三部门的出现成为我国政府深化改革的一剂助推剂,新时代背景下把第三部门纳入到治理的主体范围中来,可以弥补政府在公共物品提供过程中的失灵现场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第一部门的权力寻租及腐败问题,克服市场失灵等消极因素。
(三)切实贯彻人民理念
政府所要践行的人民主体理念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得口号或一句形式主义,而应该切切实实体现在公职人员得具体行动中来。民主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政府的一切行政行为都应该是人民利益的表达。政府改革要坚持一切工作以人民为出发点,把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最高目标,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评判政府工作完成情况的价值尺度,确立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并把公众的需求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导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更加深入巩固人民的主人翁地位。
(四)法治而不是人治
人治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政府管理的主要方式,因而我国的法律观念淡薄,制度存在缺失,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不公的问题长期存在。而改革开放以后,“法”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法治体现的是用人民的意志和依靠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自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就提上了日程。现如今,依法治国已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成为新时代我国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和推进公共管理模式改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涂譞.大部门体制改革主要问题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0,(20):151-152.
[2]邓晓益;廖益.在全球化背景下看中国公共行政改革[J].云南行政學院学报,2003,(03):26-28.
[3]徐建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职能改革[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 (04):33-35.
[4]王健;伊泽鸿.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制度变迁与中国政府体制改革[J].理论月
作者简介
龙泉霖1997——,男,汉族,云南省昆明市,云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在读,行政管理体制研究,云南省昆明市,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