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楼
摘要:造林技术作为一项对抗土壤沙漠化的关键技术,在我国的林业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幼苗管理、造林前做好整地工作、容器苗造林、覆膜造林、贮汇水资源五个角度探讨了抗旱造林的相关措施,希望能为有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研究
林业工程的抗旱造林技术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在改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和防洪抗旱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作用。为确保抗旱造林技术顺利发展,降低我国土壤沙漠化程度,本文结合了目前抗旱造林工作的现状,对现状进行了分析,以及提出了一些改进工作内容的建议。
1、幼苗管理
在进行树苗播种之前,需要对树种进行甄选。在选择种苗的时候需要对实地的土壤、气候、水文的具体情况进行考察,选择合适当地具体情况的树种,不可盲目选择大众化的树种。并且在正式种植树种前需要做好对林木种子的驱虫和防疫工作,以免树种受到疾病和寄生虫的侵害。由于植树任务主要在风沙较大、土壤较为干旱的地方进行,所以树种的抗旱防风功能也是选择树种时应该注重的因素。在干旱地区进行植树造林,幼苗播种时不可将幼苗直接栽种到种植穴中。由于树木的幼苗还较为脆弱,对干旱气候的土壤不是十分的适应,直接栽种很可能导致幼苗枯萎死亡。需要在种植前对幼苗进行抚育,让树苗种子发芽,并对其进行一定时间的培育,待幼苗健康成长,可以适应当地干旱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之后,再把幼苗栽种到种植穴中。采取幼苗抚育后栽種的形式能够提高林木幼苗的成活率,从而提高抗旱造林工作的工作效率。
2、造林前做好整地工作
在树苗的正式播种之前,需要对当地的土壤进行整地翻新,对土壤中的蓄水情况和含肥力进行改善,来创造出适合林木幼苗的生长条件。一般来讲对土壤的整地工作在播种之前的5-6个月之间进行最佳,如果当地有旱季和雨季,建议整地工作在雨季时进行,来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和有机物质的含量。整地工作的重点是对土壤的土质进行改善,加快熟化速度,使原本贫瘠的土壤肥力能够支持树苗的正常生长。在进行整地操作时,可以在土壤中增添一些肥料,以氮磷钾肥为宜,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在条件允许下也可以使用生态肥。在当地土壤缺水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在进行种植穴挖掘使可以采取中鱼鳞坑的方式,这种种植穴对土壤中水分的保存量较好,比较能满足树苗对地下水的需求。
3、容器苗造林
在土地较为干旱,土壤中养分含量较少的种植地,可以采用容器苗造林的方法来保证林木幼苗的成活率。容器幼苗的培育方法是指将林木幼苗放置于容器中然后进行培育,待树苗进入种植坑之后,在种植坑上覆盖一层薄土,来确保幼苗根系的发育。适合采用容器苗造林的树种有其固沙能力强,但对土壤内营养的需求量较高的特点,多为资源类树苗或者观赏类树苗。如侧柏、樟子松等。另外,在把树苗放入容器中进行培养的阶段,可以在容器内部放置营养液,满足幼苗对水资源和营养的需求。幼苗成长到一定程度之后便会自动脱离容器,转为正常的自然生长发育。提前在容器内部放置营养液,可以有效防止幼苗因得不到足够的浇灌而出现根系萎靡、甚至枯死的情况,也可以保证幼苗的营养吸收,为后期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覆膜造林
覆膜造林是我国在沙漠地带进行树木种植的一种常见方式,具体操作方式是使用塑料薄膜在需要进行造林的土壤上方进行覆盖,使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能够保持,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从而增加土壤的聚水固土能力,长期以来,会对当前土壤的土质起到一个改善的作用。在林木种植方面采取覆膜造林的方式,能够有效固定住幼苗种植区域的土壤与水分,使幼苗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增加林木幼苗的成活率。在较为干旱的地区,覆膜造林的工程更能发挥其作用,因为干旱地区天然降水少,加上地下水含量低,蓄水设施和水井的安装较为困难。在建造蓄水设施的时候应当从长远的发展考虑,利用当地基础设施来汲取周围水源对幼苗进行灌溉,以覆膜的方式来确保地表水分不被蒸发,从而为幼苗的生长提供较为湿润的条件,使幼苗能够吸取到足够的水分,有利于其生长发育,能够提高林木幼苗的成活率。
5、贮存水资源
需要进行抗旱工程的地区一般都较为干旱,降水稀少,地下水水位较低,土壤的含水量较低,无法对树木的种植地区进行大范围的灌溉。所以为了保证林木在种植时能够吸取到足够的水资源,需要对当地已有水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和贮存。考虑到自然地理环境限制了水资源的获取,可以发展林木根系自身的储水功能。比如在林木根系包裹保湿材料,材料本身具有储水功能,可以吸取土壤中存在的水资源,和林木自身蒸发的水资源,从而起到为林木的成长提供水源的作用。另外,在某些地区,会对林木投放“保水剂”“聚水剂”。该用品是一种高分子的树脂类物质,具有反复吸水、防水的作用,在林木根系蒸发出水分时会吸取水分,林木需要水分时则放出水分,由于其是在土壤中进行的水分交换,所以蒸发度也很低。该产品对树木的根系没有伤害,而且具有其方便循环再利用,对水分的利用率高,减少水分蒸发的优点,在目前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