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伟东
摘要:玉米种植过程,要科学选种,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在分析玉米种植要点过程,应该结合具体种植区域,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分析,以全面提高玉米种植技术水平。本文以玉米为研究对象,提出具体的种植管理技术,从而不断提高玉米种植技术水平。
关键词:玉米产量;管理;技术
为了切实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和品质,更加深入地研究影响玉米种植产量和品质的因素并加以改善,加大农业技术的投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都能有效提升我国玉米产量和品质。
1管理技术的要点内容
1.1玉米的选种
在进行玉米选种的过程中,应主要考虑其生育期及品种抗性,且要根据种植地区的实际气候条件科学选种。同时,在选种的过程中要注意出芽率的检测。在品种选择上,要尽量选择抗逆性较强的品种,避免玉米发生大规模病虫害问题,并为玉米优质高产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1.2科学播种
1.2.1播种时期
温度与种子发芽有着密切联系,播种前需要测量土壤温度,一般适宜玉米种子发芽的温度不超过12℃。除了土壤温度,土壤湿度也是影响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播种前要进行严格测量,在现代农业种植中可用仪器测量土壤湿度,保证地面含水量不低于20%就可以播种。如果含水量过高,玉米种子在过于湿润的土壤中会生长不良,降低种子的出苗率,造成严重损失;如果含水量不足,达不到种子发芽的湿度,玉米种子在土壤中无法发芽,就有可能形成坏种,无法按时出苗。在土壤温度和湿度都达标的情况下,才可以保证发芽率和出苗率,更有助于幼苗的生长。土壤的适宜湿度以土在手里可以握成团,松开即散落为宜。由于每个地区的气候存在差异,地表温度和湿度就决定了各地区玉米的播种时间,例如东北地区玉米的种植时间一般为4月20日,收获时间在10月1日。
1.2.2播种密度
播种密度直接影响玉米穗的大小、玉米粒的多少以及玉米棒的饱满程度,所以在播种时要控制好播种密度。玉米种植密度也并不是越小越好,而是需要合理密植,但是也要根据不同的玉米品种合理调整密度。1)晚熟玉米品种一般适宜稀植,早熟的玉米品种适宜密植。2)平展型玉米品种适宜稀植,紧凑型适宜密植。3)土壤肥力不同玉米种植密度也不同,土壤肥沃适宜密植,土壤肥力不足适合稀植。4)土壤水分也是决定玉米种植密度的重要因素,土壤水分充足就密植,水分不足、土壤干旱就稀植。5)大块地适宜稀植,小块地适宜密植。
1.2.3播种方式
玉米的种植方式有机械种植、人工种植、畜类种植等,应根据当地的环境、经济条件选择适当的种植方式。在每年的4月20日左右可以在播种之前先对土壤进行测试,当土壤的温度处于12℃左右时,可以采用催芽坐水种。在催芽之后,种子的出芽时间会提前7d,更有助于玉米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生长,提高了玉米出苗率。但是催过芽的种子不能种在干旱的土地上,必须在湿润土壤中种植。
玉米播种方式还包括精量播种,即每穴种一粒种子,这样的种植方式能够节省成本,提高收益,是一项省时又省工的技术,而且玉米种子的消耗较少,每公顷只需要玉米种子20—25kg,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该种种植方式虽然降低了玉米种子的使用量,但是经过层层挑选,增强了玉米的出苗率。而且采用精量播种技术种植间距都相同,可保证玉米苗之间通风好,促使玉米苗充分接收光照和水分,最终呈现出苗齐、苗壮的现象,大大提高玉米的产量。但是采用精量播种技术需要注意以下4点:1)精量播种技术选取的种子成活率都必须在95%以上;2)晚播种更能保证玉米苗齐苗壮;3)在整块地都要精细灭茬;4)要合理施肥,避免出现烧苗情况,种子与肥料要间隔8cm。
1.3灌溉
缺水会导致玉米枯萎或死亡,所以就需要在种植过程中对玉米进行及时灌溉。随着玉米的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所以至少需要两次浇水。首次是在大喇叭出现时,第二次浇水应在玉米结果时。以上两个阶段是玉米对水分需求量最大的时期,所以一定要保障水分的充足供应,避免出现减产问题。
2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分析
2.1施肥管理
施肥管理对玉米生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确保玉米产量的重要手段。在田间管理中,可以施加氮肥来提高土壤肥力,之后再通过灌溉,保障土壤水分,最终为玉米结粒提供水肥基础。针对深绿色玉米叶的玉米,应适当减少施肥量,以避免出现贪青晚熟的问题。如果叶子为黄色,则就需要增加施肥,以加快玉米叶和茎的生长。
2.2强化田间管理
若想最大程度的保障玉米产量,就需要从播种到收割的全过程对玉米进行悉心管理。为此,就要实现田间管理的精细化,应根据玉米的生长规律进行间苗及补苗,对植株间距与数量进行科学控制,确保玉米植株均可以获得充足的光照以及水肥营养。针对玉米的缺苗问题,如果是病虫害问题,或是由缺水而导致的种子落干,应在三叶期开始补苗。补苗时间应避免光照强烈及炎热天气,可选择阴天或下午,最好是带土移栽,这能够有效提高玉米幼苗的成活率。
在田间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土壤含水量不足于20%,就需要进行及时灌溉。种植人员还应加强对天气变化情况的关注,若干旱天气较多,则需要及时灌溉并同时采用科学的节水灌溉技术。一方面既要保障幼苗可以获得充足的水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因时因地制宜选择灌溉播种期的保苗水、拔节期的保收水、抽穗期的保粒水、灌浆期的高产水。尤其是在抽穗开花期以及籽粒灌浆期,一定要保证植株可以获得充足的水分供应。
除草也是玉米田间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因为杂草生长会剥夺玉米的养分,影响玉米的健康生长,养分不充足会致使玉米生长速度减缓。通常,多采用物理除草与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式。完成除草工作后,还要进行施肥以及中耕松土,如此就可以确保玉米能夠获得较好的生长条件。
2.3病虫害的防治
最常见的玉米病害为叶斑病,多出现于叶片,通常是大斑病与小斑病同时出现。针对此种病害,现阶段的主要防治措施为种植抗病品种,然后以药剂处理为辅助手段。玉米虫害主要包括玉米粘虫、玉米螟虫、稻螟虫、稻飞虱等。对此,则需要采用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多种防治对策。在田间管理过程中,种植人员一定要加强对玉米虫的防治工作,要做到早发现早救治,同时还应科学控制用药量,避免药量过多而影响玉米的健康生长。
结语
玉米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保证了玉米种植的产量和质量,提高了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作为玉米种植技术人员,应该加强对种植技术的学习与创新研究能力,不断提高玉米种植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向前。高产优质玉米种植技术要点[J].吉林农业,2019(22):27.
[2]刘芳。玉米种植高产施肥的技术要点[J].农业与技术,2019(20):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