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和深刻内涵,确定发展思路、制定适宜的经济政策抢抓机遇,顺势而上,促进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对策建议
【正文】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作出一个重大判断,即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并正式定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战略,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这为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目前共有1347个县,不同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各具特点,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把握宏观上的方向性,又要结合微观上的代表性和独特性,做到因地制宜,因县施策。
一、精准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是保持有质量效益的适度增长。包含这样几层含义:第一、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基础,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第二、发展要有一定速度,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第三、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和主体是实体经济。要避免经济脱实向虚。第四、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是供给侧供给改革调整产业结构。要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目前供给体系质量低下、“供需错位”矛盾突出。要彻底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就要在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上下功夫。第五、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和重要遵循,创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中居于首位。第六、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把满足人民人员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抓好民生工程把发展成果惠及百姓。
二、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现状及问题
1、县域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动力不足
新形势下,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对县域经济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和冲击。制度要素活力已经释放殆尽,并基本上挖掘完传统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使县域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由于一些初级资源,如土地、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出现供给不足,导致商品价格逐步上升。县域内没有流入各种高端要素,因此不断弱化了支撑县域经济增长的传统动能。因为严重匮乏新动能供给,对传统动能下降的缺口不能有效弥补,使县域经济增长乏力。
2、城镇化发展总体滞后,县域产业层次较低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目前,县域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明显滞后,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各大产业结构差距显著。同时,传统服务业、初级加工和农业输出等,是县域经济的主要产业,具有较大的能源消耗、较低的科技含量和较短的产业链条。在产业结构上,大部分县域雷同,具有过剩的产能和同质化定位。所以从总体上分析,县域具有较低产业层次,缺乏竞争力。尽管现在县域城镇化率有所提升,但相比于城市,其增长速度依然缓慢,同时具有相对滞后的城镇化发展水平。
3、县域经济发展缺乏特色
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缺少特色,主要是对城市的发展做法进行沿用,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缺乏对中长期发展的系统规划,而将短期经济规模扩张作为侧重点;盲目开展低水平重复建设,没有将自身的优势特点充分挖掘出来,造成县域间的恶性竞争激烈,使产业结构出现雷同。不单单没有很好的发展地方产业,还对整体经济利益带来损害;二是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多数县域主要是采用粗放式发展模式,对本体企业忽视,而更多是以产业园区为平台进行招商引资,使外来资本与本地经济具有很低的关联度,很难融入到本地。三是一些县域政府招商引资缺乏明确的目标,对外部资本不加甄别的引入,没有科学的自主谋划产业发展,使产业园区的规模效应和产业集群很难形成,具有相对较弱的辐射能力,对于发展和培育县域优势产业群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1、建设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为引领,以开放为动力,坚持扩增量与优存量并举, 以支柱产业、龙头企业、潜力片区为重点,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努力实现发展动力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和改革驱动跨越、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集约型跨越、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跨越。
2、建设现代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全面提升县域的城市承载力、交通辐射力、创新驱动力、文化软实力、国内外影响力,进一步加快城市品质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建设美丽乡村。
3、建设充满活力的县域创新体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下更大决心加快补充齐创新短板,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开放合作、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能力排名省市前列,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
4、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积极对接、深度参与国家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坚定不移推动全面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提升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层次和水平,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元化双向开放新格局。
5、建设美丽县城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县域发展的根基和底色,全方位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以更严举措抓好污染防治,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态方式、生活方式,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城市美、乡村美成为普遍形态,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健全完备,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绿色发展走在省市前列。
6、建设健全的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抓好民生补短板工程,全面提升教育、卫生等优质公共服务 “供给”,加快社会保障体系高标准全覆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各族人民,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结论:新形势下,为了推动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摒弃过去粗放式增长方式,从强调经济增速和经济规模,向注重效益和质量转变,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转变为投资创新双驱动。通过不断创新制度和科技,协调和统筹发展文化、生态和经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要由速度发展转變为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十九大报告[z]
[2]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J].李西明.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第11期
[3]简析新形势下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熊道全.科学与财富.2019(24)
[4]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设想[J].蔡永华.智富时代.2019(10)
[5]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梁俊.中国经贸导刊.2019(22)
作者简介:储莉(1977-),女,汉族,安徽青阳人,教师,主要从事经济、建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