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小麦谷物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有效维护和加强保障我们这个国家的生命粮食安全等各个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小麦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地扩大,但是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各种病虫害的出现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因此我们要在小麦生长的不同周期采取相对应的防治措施,落实对病虫害的防治。同时我们需要在传统的植保方式上进行创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障农业生态安全,促进小麦生长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麦 病虫害 防治
1、科学防治的重要性
小麦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所遇到的病害、虫害都大不相同。对于这些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的病虫害,种植户要用正确的方法来科学防治。无论是在小麦生长前期,生长过程中,又或是后期收获阶段,种植户都不能忽略掉病虫害的防治,并且要根据以往防治病虫害的经验,来提高病虫的害防治技术。只有经验的不断总结和防治技术的不断提高,才可以更好地保障小麦的质量和产量。病虫害防治也可以借助科学技术的帮助,来实现绿色防治,在保障生产量的同时,又没有对土地中的营养造成较大的破坏,又推动了生产地周边生态的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发展。
2、常见病虫害及其成因
2.1小麦赤霉病
小麦镰刀赤霉病通常也被俗称"烂麦头",它可能是由多种小麦镰刀菌的相互侵染所结合导致而长期发生的一种真菌疾病,从幼苗期到穗期皆有可能发生。小麦赤霉病具体表现在小麦生产过程中苗枯、茎基腐、秆腐以及穗腐的情况。病菌会导致小麦表面产生浅灰色斑点,当生存环境较为湿润时,病菌侵入部位均呈現粉红色霉层。如若处理不当或者不及时,就会大幅度的影响到小麦的质量,从而会引起产量的减少以及商品价值的降低。
2.2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由于禾本科的布氏白粉菌引起的,主要是发生在叶片,可能还会发生在植株的叶鞘、茎秆和果实穗部。初期发病时,受害处的细胞体呈现白色的小霉点,随着真菌感染程度的进一步加重及受害细胞体积的增多,病点逐步恶化成椭圆形或半径正方向的霉斑。到了发病后期,霉斑会迅速地遍布整棵植株,霉层的厚度最高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步变成粉状,白粉在土壤中遇到任何外力或者振动马上就会立刻飞散。霉斑使得叶片发黄、早枯、穗小颗粒少,甚至导致小麦整株倒下。
2.3小麦锈病
小麦秸秆锈害疾病通常被人俗称"黄疸",主要原因是小麦秸秆发生锈病、叶锈病和条锈病三种主要病原体感染情况不同所致,分别可以认为锈病是由小麦秸秆的叶锈害致病菌、叶锈病菌和小麦条锈病菌相互感染而结合引起的。小麦对叶锈病菌的危害性相对较强,且其直接影响涉及范围也比较广,主要可以出现于各种小麦的根部叶片、树枝和叶鞘、茎部,穗部[1]。在发病初期,会出现大片的黄斑,不及时防治,黄斑会逐渐覆盖整个受害部位,从而形成因夏孢子聚集而形成的铁锈色粉疮。当病害较为严重时,受害部位的铁锈色粉疮会变成黑色斑疮,黑色斑疮是冬孢子聚集而成的主要表现。小麦锈便会减少光合作用,加速小麦本身水分的流失,不利于小麦的生长。
2.4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俗称"油虫",是我国小麦种植和生长的过程中主要的害虫之一,其中最常见的两种种类分别为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蚜虫分布密度较大,不仅会吸食很多叶片,茎秸杆,嫩穗的汁液,还会在吸食植株本身汁液的同时传播的病毒,可能会导致植株枯死。
3、不同时期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3.1播种期
播种期是小麦成长的重要阶段之一,在此期间,种植户不仅要考虑到土壤、环境、湿度、温度还要考虑到这一时期病虫害的防治。比如小麦赤霉病以及地下虫的发生,可能会导致小麦无法生长。如果某一块儿田地病虫害较为严重,种植户可以将小麦种植时期适当推迟。采用人工或者喷洒药物的方式来减少田间的杂草,将田地翻耕25cm左右,可以很好地减少病菌和虫菌。在播种时选用抗病虫害的品种,或者将20g~30g的1000亿枯草倒入15kg的麦种里搅拌,提高小麦本身的抗病虫能力。在播种期,如果有病虫害混发,可以考虑选用相应病虫害种类的杀虫药及和其他杀菌药剂,将这两种药剂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并按照使用说明书上所述的比例进行稀释。多重方法防治,合理布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虫害对小麦的危害。
3.2越冬期
冬小麦播种以后的土地过旱,秋苗期细菌入侵的机会较多、病害和越冬的基数较高,纹枯病是冬季小麦的常见生长病害。要想有效的预防这一情况,要避免土壤的密度太大,合理的施肥,及时进行除草。可用2.5%适乐时的悬浮式种衣液溶剂10~20ml,再加水100~200ml;在小麦回青拨的节期每亩使用5%的井冈霉素150~200ml或15%的三胍酮等可湿性粉剂[2]。防治小麦纹枯病,要尽量采用传统的化学防治与现代农业技术防治相互融合的一种综合性防治技术,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预防小麦纹枯病,可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种植一些抗病性能比较强的品种,同时还要合理规划好每个小麦品种的生长路径,不可将单一的抗原品种进行大面积的种植,在栽培过程中,要去除或者增施少量的有机肥,可以考虑采用配方化肥、氮肥、钾肥、磷肥等。不可以只使用氮肥,合理的施肥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小麦的旺长,从而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期间需要在适宜的地点进行播种,避免早旱,可以考虑采用高质量的小麦播种工艺,使其减少了小麦的播种数目。小麦回收初成后一定要做到早浇或者是轻度的浇水,不可以进行较多的大水漫灌,生长期一定要及时的清除农田上的杂草,雨季要及时在湿地上雨后给土壤排水,有利于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3.3春季生长期
在春季,随着大地上气温的逐渐升高,各种病虫害也都开始出现。比较常见的有小麦条锈病、白粉菌症、小麦蚜虫。小麦嫩叶条锈病菌主要类型是见于为害植物小麦的基部叶片、树枝及其植物花蕾的基部叶子等也包括小麦草皮、叶鞘、茎秆。对抗此类的病虫害,可以优先考虑及时采取第一遍接种药剂进行防治,但是当条锈病叶死亡率已经完全达到l%,应先在第一遍之前接种单株疫苗,以后每年间隔6~12天再连续两次进行第一遍接种疫苗。药剂选用可分别抉择选用20%罗氏粉锈宁湿性乳油每666.7㎡35~55ml,或15%罗氏粉锈宁可湿性乳油粉剂每666.7㎡55~70g,或12.5%罗氏速保型普利格林可湿性乳油粉剂每666.7㎡18~35g,或25%罗氏病虫灵湿性乳油每666.7㎡55g,对于农药水55~65kg叶片的表面进行喷涂。同时应该加强管理在秋苗容易发病的地区,进行施肥,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提高小麦抗病能力。小麦白粉病主要危险在于小麦的叶片、穗和茎。防治方法主要有农业措施:种植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还可以药剂防治:在春季时,田间发病率3%~5%时,每666.7㎡用20%粉锈宁乳油20~30ml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g,对水50~60kg喷雾,或对水15~20kg低容量喷雾。也可用25%病虫灵乳油每666.7㎡55ml,加水55kg,均匀喷雾。
3.4生长中后期
在小麦的生长中后期正处于产量初现象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且由于小麦的根系在土壤中吸收大量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能力下降,其抗病虫害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因此,这一阶段正是各种病虫害发生率高发时期,特别是蚜虫、吸浆虫等小麦害虫。蚜虫对小麦的危害极大,直接危害小麦籽粒灌浆,是小麦黄矮病的主要诱因,针对蚜虫的防治,当小麦蚜虫和小麦的数量均在600以上时,抽穗期及时用40%氧化乐果乳油喷施防治麦蚜。吸浆虫在小麦穗上产卵而不开花,新孵化的幼虫便侵入小麦籽粒,幼虫将吸收麦粒汁液或损害花器官,从而导致麦粒不能生长或饱满,严重减产。进行农业防治时,要选择抗虫害能力强的品种,实施轮作倒茬种植模式。化学防治:用80%的敌敌畏乳油60- 100ml ,再加水2~5kg ,或者使用50%的辛硫磷乳油 200ml ,加水 5kg 均匀地喷在25-~30kg 的小颗粒细土上,拌匀后施用,深翻至土中。
结语:小麦作为我国北方一种重要的农作物,有助于确保我国农村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因此品种的选择,种植的方法,适当的施肥都是我们所必须要考虑和学习的。通过一套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方法,降低了小麦病虫害事件发生的几率,提升了小麦品质与产量。将季节与不同时期的小麦自身生长状况等因素结合起来,借鉴过往的防治经验,以确保不同季节小麦生长不同时期的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实现小麦的保收。
参考文献
[1]我国小麦病虫害的防治错误和综合预控的技术研究.邢兆光[J].广东蚕业,2021,55(4).
[2]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方法.李宗全[J].种植技术.2019.
[3]狄丽霞.小麦土壤中的常见病虫害和防治方法与技术[J].现代乡村科学与技术,2021.
作者简介:
郑伟 1990年 汉 籍贯:皖阜阳市 阜南县农业农村局 研究方向 农学